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

日期: 2008-12-28 16:26:57 浏览: 1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玉珍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看待“三字一话”、语言表达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基本功要求,需要广大教师练就新的教学基本功,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协作教学、教学科研、教学评价等

关键词:教师;教学基本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requires our reflection on the tradi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basic teaching skills such as handwriting and mandarin,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have some new basic teaching skill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the 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operative teach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ching assessment, etc.

Key words: teacher; basic teaching skill;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前不久,笔者有机会参与了几次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及校长座谈会,了解到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在中学工作的一些情况。其中,教师和校长们所反映的有关中学年轻教师教学基本功差的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座谈中,大部分校长和特级教师几乎是“深恶痛绝”地指责年轻教师教学基本功太差。而所谓的基本功差,集中表现在“三字一话”的基本技能。

学海网
在他们看来,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应加强对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校长和教师们的抱怨和指责是可以理解的。确实,新一代年轻教师在“三字一话”等基本功方面总体上远远比不了上一代、上上一代的教师。但是,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及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来看,过去所强调的“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有些对于今天所说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似乎已不再那么重要了,有些可能会自然淘汰或被新的基本功所取代,或者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我们对过去所认定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重新思考,同时更需要我们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分析新时代新型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新的教学基本功。本文正试图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一己之见以讨教于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及学界同仁。

一、何谓教学基本功

在有关文献中,很少有人对教学基本功下过完整的定义或进行过相关的定义分析。可能是由于“基本功”是一个日常的生活用语,我们会觉得教学基本功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如果时代发展自然淘汰了某些公认的教学基本功,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何谓教学基本功?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那些新的教学基本功?

一般而言,所谓基本功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或做好某件事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推而言之,所谓教学基本功即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这里的“条件性”旨在说明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是不具备这些条件,教学工作将无法完成,尽管有了这些条件,教学工作未必成功。

在多数相关教育文献中,教学基本功与专业技能、职业技能、教学基本技能等词汇是等同或混用的,但是,本文还是坚持使用教学基本功一词,这主要是考虑到“基本功”这个词很具有包容性和概括性,一方面它强调了“基础性”,另一方面它比“技能”一词更具有概括性。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操作性的技能,而且还包括与技能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

因此,本文认为,教师教学基本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在思考教学基本功的问题时必须把握教学基本功的这些特点。

1.共同性。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教师的天赋。它是使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教学基本功可以是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但它本身并不是教学风格,也不是教学艺术。

2.基础性。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履行教学职责需要多种实践的能力和智慧。教学基本功是其中最最基础的那部分实践能力和智慧。它为教师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其他高级智慧奠定基础并提供条件。例如,普通话为教师口语表达提供基础,口语表达又为教师的人际沟通提供基础。

3.习得性。教学基本功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是后天习得的,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因此,我们在讨论教学基本功的问题时,要明确我们是否是在讨论某种可习得的而不只是属于个人天赋的某种能力或专长。

4.专业性。不同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基本功。如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相声演员要求说、笑、逗、唱。教师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多数文章将教学基本功与专业技能或职业技能混用有一定的合理性。

5.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专业自身也会不断成熟、完善或走向自我否定。专业的成熟或更新,对专业人员在专业基本功方面的要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在一个专业的“常规”发展时期,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基本功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但是,在一个专业的“非常规”发展时期,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基本功往往体现时代的特点。因此,在思考教师专业基本功的问题时,必须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脉搏。

二、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强调学生的主动的知识构建;增强课程的整合性和选择性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等改革目标。这些改革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和转换。因此,面对新课程,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重新思考,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所练就的教学基本功是否能够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一)重新看待“三字一话”基本功

多少年来,“三字一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教学的首要基本功,也是师范生培养的“重头戏”,更是学校评价新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近些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三字一话”方面的基本功很不如人意。不仅校长摇头,而且有专家学者也感叹“今不如昔”。

面对新一代教师在“三字一话”基本功上的缺失,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三字一话”中的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基本功的缺失似乎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看粉笔字。

在“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之下,粉笔是教师教学最基础的工具。不论是电影、电视中的镜头,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场景,教师上课的第一件事是用粉笔写下授课的内容标题。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的粉笔字就成了这个教师的另一件外衣。因此,为了把好这个“门面”,我们一直在苦练这项基本功。可是,曾几何时,这一场景被悄悄地“切换”了。粉笔、黑板成了电脑和投影的“辅助手段”,或者完全被电脑和投影取代。

在部分农村及边远不发达地区,粉笔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风光依旧,但是,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及远程教育的发展,粉笔、黑板最终会“沦落”为“电脑+投影”的辅助手段或完全被取代。因此,不论是从现状及发展前景来看,粉笔、黑板也会不断走向历史。依赖于这两个载体而存在的粉笔字也将一并成为历史。

与粉笔字相关的另一项基本功是板书。它是课堂讲授的重要“帮手”。借助于板书设计,教师可以清晰、简要或形象生动地呈现要求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中小学听课、评课往往把板书设计水平列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是在黑板被无情地变成了“白板”的情况之下,板书设计便转换成课件的制作及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教师在板书设计方面的基本功有些部分可能会迁移到PowerPoint等“版面”设计及课件的制作。但是,电脑教学的“版面设计”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板书设计,它需要现代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在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学方面练就一套新的基本功。

其次看钢笔字和毛笔字。

长期以来,钢笔一直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书面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教师的字写得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如果写得一笔好字,还会无形中增进教师的影响力。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无情冲击之下,钢笔字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也在逐渐缩小。比如,E-mail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鼠标和键盘逐渐取代了笔和墨。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写评语、向学生家长发布信息和公告。可见,钢笔字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也同样地受到了历史的挑战。

与钢笔字、粉笔字相比,毛笔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遥远。教师除了在专门的书法课上需要展示自己的毛笔字之外,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机会书写毛笔字。其实在历史上,随着硬笔书写日益广泛,硬笔书写作为一种日常书写形式就逐渐代替了软笔书写。如今,毛笔字与其说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还不如说作为一种具有历史的和文化意义的中国书法艺术。因此,我们认为,除了书法课的教师之外,其他教师在这方面的基本功的衰退或缺失,同样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上面所讨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三笔字机会的缩小与教师“三字”基本功的缺失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但是有人会提出异议说,不是教师可以不使用三笔字了,而是新一代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写中国字,需要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需要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教师的字是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里要说的是,不仅教师的字难以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找到展示的机会,而且学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动笔写字的机会也远远比不上以前。

现代信息技术同样冲击着新一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与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钟情于现代信息技术,也更加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结交朋友的不可缺少的工具。相对于写字和书法,大部分学生可能更愿意选择键盘和鼠标。目前教师普遍反映的中小学生对写字和书法课不感兴趣,部分原因正在于此。

当然,这不是说中小学不需要写字和书法课。相反,本文认为,钢笔字和毛笔字不必作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去要求所有教师,但应该作为语文教师及书法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或者说,除了语文和书法教师之外,教师在钢笔字和毛笔字方面的“功夫”只要能够实现书面表达与交流的目的和功能即可,即:规范、整洁、流畅,以便于读者识别、理解。至于把字写得怎样富于艺术、个性和美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应该属于个人的兴趣和特长的展现,不具有教学基本功的共同性和专业的特殊性,因此,不再属于教学基本功范畴。

对于学生而言,同样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得一手好字。小学的写字课可以配合语文识字教学,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清楚、写整洁,将来能够在需要书面交流的场合派上用场即可。书法课应该注重艺术鉴赏与书法练习的同步,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审美情绪和能力的培养。书法练习可以作为选修课或课外兴趣活动,或者学校校本开发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普通话是中国国民的一种基本素质,更是中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达到基本标准。师范院校及中小学可以对未达标的师范生或新老教师展开适当的培训或组织一些竞赛类的活动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国家语委每年举行的面向全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反映出国家对普通话作为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的重视。

(二)重新思考教师语言表达基本功

与“三字一话”直接相关的基本功是教师的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与普通话一样,语言表达也是一个中国国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在新到来的信息社会,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及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之下,教师在这两方面的基本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内容。

首先看与普通话相关的口语表达基本功。

可以说,自教育产生以来,口语表达在教师的教学中就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最初的“口传身授”,还是后来的课堂讲授,都离不开教师的“口”。在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传统之下,教师实实在在地成了一个“动口不动手”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形象和教学的效果。

但是,从新课程对教学方式改革的要求来看,传统上的教师动口、学生少有或没有动口的单向语言输入的教学方式将被彻底打破。不论是新课程强调的合作的探究学习,还是个人的体验学习,都需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新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的口语表达依然重要,但教师口语表达的效用已远远超越了以课堂教授为中心的朗读、讲述、发布指令等。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要求教师不仅自己善于表达,还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表达;要求教师主宰的课堂给学生留有说话或表达的余地。

国外一位哲学家曾不无讽刺地说过,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让教师“闭嘴”。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建构的学习就是要教师不但自己把书“讲”清楚明白,而且要“少说多做”,组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个学生把他们的所学所思说明白,讲清楚;不仅要“能言善辩”,而且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闭嘴”,给学生“能言善辩”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善于说话,还要善于不说话。这些正是本文所提出的需要对教师口语表达基本功重新思考的地方。

学海网

其次,看教师的书面表达基本功。

在填鸭式的课堂讲授的教学环境之下,教师的书面表达远远不及口语表达所起到的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为背景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将一部分的教学口语转化为超文本的“书面语”,如网上课堂、电子教案及网上讨论等。但是,不论是文本的工作计划、各类信函及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还是超文本的网上公告、电邮及聊天室口语化的文字,所需要的基本上是写作的基本功。这样的基本功不仅教师需要掌握,任何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公民都应掌握。因此,本文认为,对教师书面表达技能的要求并不具有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只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把好了写作关,每个人都可以具备。在“普九”任务基本完成,国民受教育程度总体提高的情况之下,现在所强调的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对教师的书面表达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其实在中小学就应该完成。师范院校应该把重点放在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新的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上。

(三)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工作基本功

教师教学工作基本功是指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一般认为,教师首先要会教课,这是教师之为教师的基本资格。但是,教什么样的“课”需要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在课堂讲授成为压倒性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时,教师的教学工作差不多无一例外地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因此,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就是完成上述各工作环节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新课程所提出的建构教学及课堂整合的要求之下,虽然仍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这些工作环节,但是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种课型都需要上述四个环节。而且,就每一环节而言,其工作重点、内容及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首先看备课。

备课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预先设计。课前对教学的设计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教什么、怎么教,特别有助于新教师厘清教学内容和目标,建立课堂教学的自信。新课程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这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充足准备。但是,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不仅教师备课的内容需要变化,而且备课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也需要改变。

传统上,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书本,很少备学生。建构主义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基础、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此,备课的首要内容应是了解学生。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一般性的发展目标,如学生学习的态度、对所学学程的情感及基本价值观等,更加忽视了学生对学科探究的方法及过程的了解。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更多地只是个别教师孤立地设计一节一节的课,忽略了学科与学科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整合,不仅需要教师开展综合单元的教学设计,而且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协同设计、协同教学。

其次看上课。

上课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体现。传统课堂讲授讲究上课的四个基本环节:导入、讲授、提问、布置作业,于是教师上课的功夫就表现在这四个环节的把握和过渡上,教师观课、评课及上级检查时的听课均围绕四个基本环节建立指标体系。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教师们纷纷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等,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也随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而大有不同。如探究教学一般遵循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包括:提出学习任务、准备相关知识和材料、组织学生选题、合作或独立探究、探究结果报告和评价。教师完成上述活动就不能仅是给学生上课,它包括诸多比上课复杂得多的活动。教师需要创设探究的环境、诱发并引导学生探究、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及其他条件的支持、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得出结论、组织学生报告并研讨结果等。教师可能会就学生探究任务的相关知识和材料而给学生上课,但是,这里的上课只是整个探究活动的一个环节,而且不必遵循导入、教授、提问、布置作业的传统步骤。

另外,即使是纯讲授式的课堂,在建构教学的基本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也不再遵循传统的四个步骤。建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讲授不再是满堂灌,提问也不仅仅是教师单向地提问学生,作业也未必都需要在课下完成。建构教学需要教师构建互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把整个的课堂设计为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作业。

最后看批改作业和学生成绩评定。

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题海战术使得学生、教师劳于作业。做作业、改作业成为学生、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频繁不断的考试,学生成绩评定差不多成了统计考分的代名词。许多学生和教师也因此练就了一副过硬的应对本领。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让学生、教师从繁重的作业和考试的负担下解放出来,以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投入新课程。

其次,新课程改革提出发展性学生和教师评价的思想和策略,这需要教师把作业与学生成绩评定结合起来,把学生成绩评定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等学习结果的评价的同时,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之间的有差异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练就与新的评价体系相适应的学生评价基本功,必须掌握一些不同于结果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方法和技能。

三、新课程,新教师,新教学基本功

本文第二部分试图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对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一些教学基本功进行再思考。那么,新课程改革到底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新的教学基本功呢?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不妨做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准备的第一位的新的基本功就是在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

首先,教学演示。这包括: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PowerPoint演示文稿;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相关教学课件、网上课程;等等。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提升教学的效果。

其次,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善于从网络的节点和连接中不断地获取教学材料和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的各种课程资源,扩充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的内容。在这一水平上,信息技术不再仅是演示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境界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重构课堂学习环境,如构建网上学习社区、网上论坛等新的教学平台等。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信息源,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学过程不再只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授;新的学习环境渗透着一种信息的文化,它将充分展示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个性化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实现新课程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整合的目标。构建这样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全面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和功能,善于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点和融合域,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

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思考怎么教的教学问题,同时需要思考教什么的课程问题。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学程,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技能。如学生学习需求评估技能、教材分析技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组织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技能等等。

传统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根据大纲和教材来安排学习内容,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而且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然后根据他们的需要、经验及差异开发、选择或者重组各方面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地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总之,新课程要求于教师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对所有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发展领域。

(三)协作教学基本功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地展开的,但是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实践,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

前文已述,探究教学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课堂讲授的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其中,教师能否提出足以诱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或主题是探究教学取得效果的关键。通常的情况是,一个能诱发不同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讨论的主题往往都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活动往往也需要多个教师协同完成。同样,课程整合不仅需要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协作,更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走到一起,共同选定整合的主题及活动形式。校本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可能需要所有学科教师共同设计,分工指导。

另外,在建构教学的范式之下,不仅需要教师与教师的协作教学,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因此,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的基本功。

(四)教学评价基本功

传统上,教师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不外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期末小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生与教师评价的思想,需要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除了掌握传统上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量化的、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和技能之外,更需要学习新的质性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与技能。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要求评价充分体现被评价者的个别差异,要求被评价者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善于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会运用一整套的技术即时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各方面的评价信息,并有意识地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样,发展性评价还要求教师要更加主动、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断地反思自我,将自我评价与教学改进及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新课程改革向一线教师建议的质性的评价策略和技术主要包括:个人成长记录袋、成长自述、实作测试、案例分析等。其中,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是目前国家课程实验区普遍推行的一种评价工具,但如何更好地使用个人成长记录袋,如何提高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效用,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尽管有一些新的评价工具及评价技术还在进一步的摸索当中,但毋庸置疑的是,教师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磨炼自己的评价“功夫”。

(五)教学科研基本功

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是否适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应是第一线的教师。教师能否担当得了这样的角色,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另外,新课程改革需要改变过去灌输的教学行为习惯,这客观上要求教师有一种批判、反思的科研精神。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同样需要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形成认识。总之,新课程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做科研不同于大学专家学者的科研。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创建新的理论,发表具有高深理论水平的学术论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旨在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中选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独立或合作地展开研究,最后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以解决问题。因此,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如:如何选题、如何收集信息和资料,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活动,如何展示和运用研究成果,等等。

总之,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待传统上所强调的“三字一话”之类的基本功要求我们需要视具体的情形而具体分析。教师的职前培养需要我们把重点放在新时代所需要的新的教学基本功上,“三字一话”之类的课程可以因需而设。比如,为普通话未达标的学生开设补救性训练课程,为对书法感兴趣或者有这方面专长的学生开设一些自选课程,等等。同样,对于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在保证普通话达标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重新练就一套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基本功,学校应该为他们这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