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等职业学校订单招生模式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订单招生模式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日期: 2010-1-30 17:40:30 浏览: 6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毕业论文网

摘要:以订单招生的方式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增强办学活力、赢得发展空间的一条有效途径,河北省的中职学校在实施订单招生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采取相应的对策确保订单招生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订单招生;就业
由大专院校持续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使得高中阶段招生尤其是优质高中的招生达到了“盛夏酷暑”的温度,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则是“萧瑟秋风”,出现招生难、就业难、办学持续滑坡的困境。普高热、职高冷的局面导致本来需求旺盛的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出现“空洞”,一些企业为招不到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感叹。直面现实,如何疏导有序,既让普高“红”,也让职高“火”,实行两条腿走路,使高中段教育平衡发展,是我国教育需要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各地纷纷慨叹职校难办、职高招生不容易的背景下,河北省的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却在一无资金支持、二无特殊政策的环境中,通过内部改革,积极接轨社会,闯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新路子,办学规模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同类学校中居于领先地位。他们的主要措施是探索出了订单招生的路子,给中等职业教育指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希望之路。
订单招生的优势
所谓订单招生,就是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市场调查,然后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和企业(行业)需要确定招生计划,把招生计划纳入校企双方的联合办学协议之中,并通过联合办学协议(或合同)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校方负责招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企业配合教学负责安排学生实习与就业,学生在实习期间有实习工资。有的企业还主动给学校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奖励优秀师生,从而提高了联合招生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实力。通过校企双方的合同,使学生成为“订单学生”,教育成为“订单教育”,学校与企业、行业签订用工协议,根据用工单位的岗位和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可顺利就业。订单招生意味着学生一进校门就有了工作岗位,订单招生将过去的“入口决定出口”变成了“出口决定入口”,在毕业生不包分配的形势下,这种办学模式有极大的诱惑力。订单招生既可以有效地打破企业缺少技术工人的“瓶颈”,又可以消除家长与学生的后顾之忧,为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进而使其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技术学习中。
实践证明,订单招生可以把原来校企松散的意向性合作变成实质性的联办,不仅可使企业摆脱用非所学的困惑,也可使学生减少学非所用的烦恼,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四定”,既定专业、定人数、定招生录取标准、定安置,疏通了招生与就业的渠道,取得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效果:
对学生而言,可以在报考时就知道自己将来的去向、所从事的工作、工薪待遇,了解企业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要求,从而使学习效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企业而言,学生是在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按企业要求的标准报考的,这些学生(将来的员工)是热爱企业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并提供实习条件,还可以就培养的规格、要求提出建议,企业把学校看成是自己人才的培养基地,从而可以使企业得到自己满意的人才。
对学校而言,有了订单招生的“法宝”,可以直接得到优势企业的带动,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不仅可以保证招生的数量,而且可以保证生源的质量,同时保证生源的稳定性。
订单招生存在的问题
订单招生的办学模式尽管在我国已得到专家认可且正处于推广之势,事实也证明了订单招生不失为一种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较佳办学模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尚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订单招生模式的实施与推广,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重普轻职、督导评价普教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职业学校的生机与活力,损伤了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姻”的积极性。一是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作祟。政府职能部门尽管口头上支持职教,但有口惠而实不至之嫌。比如在资金投入上,对职教的资金投入极其有限,相比之下,对普教投资则不惜重金。一些有远见的学校认识到了实验实训设备的重要性,怎奈囊中羞涩,仅有的办学经费都用在了基建上,根本无能力充实实习实训设备。硬件不到位严重影响着中职学校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导向,加之世俗的偏见,一些学生与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多以上普教为荣、上职教为不得已,前来入学的学生除了中考成绩差的就是交不起普高高额费用的贫困生,导致中职学校生源差、难管理。二是评价标准普教化。上级的督导检查往往与普通中学使用同一个标准,导致中职学校只能随着指挥棒转,忙于应付检查,学校办学机制普教化,不适应企业、行业的要求。一是内部管理模式普教化,考评内容、考评机制只注重文化课,而专业课则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考评标准;二是教材、课程设置普教化,表现为文化课占据主阵地,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学校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学生毕业后缺乏应有的动手能力。
其次,一些职校还处于观望徘徊的境地,对订单招生兴趣不浓,未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发展模式的转换。面对门可罗雀甚至濒临倒闭的局面,一些职业学校还墨守成规,死抱着“重点”的牌子不放,心存侥幸,寄希望于招生政策改变,因而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有的学校“挂羊头卖狗肉”,名为“重点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却早已与普通初、高中同化了,与目前国家倡导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导向背道而驰。
再次,一些职校办学条件差,实验实习设备短缺,严重制约着订单招生的质量,制约着职校的顺利发展。从已着手试行订单招生的中职学校看,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严重的办学条件差、实验实习设备短缺、实习基地不足的弊端,严重制约着其发展。教师纸上谈兵、学生黑板上实验,尽管知识条文背得滚瓜烂熟,到企业用起来却是眼高手低甚至一筹莫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由此导致一些地区企业、行业参与订单招生的积极性不高,如此恶性循环,势必造成订单招生的“流产”与“难产”。
复次,专业师资队伍技能水平有限,不能胜任订单招生的教学要求。职业学校与普高学校的最大差别在于学生毕业后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尽快就业,充实到企业、行业的建设队伍中去。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因而专业教师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需要有一大批自身知识技能过硬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的专业师资情况令人堪忧,大多数是由普教改行的,也有普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真正专业技术学校毕业且技能功底扎实的为数甚少,专业师资力量远远不能胜任职业教育的要求,不能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最后,一些地区企业、行业参与订单招生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企业对学校的毕业生了解甚少、心存疑虑,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中等职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有较大差距。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推行订单招生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进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订单招生的对策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指挥棒作用。
一要更新观念。观念的转变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观念与思想的具体实践,要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国家应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整个社会要为职业教育开绿灯,使普通百姓真正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春天,看到职业教育的光明前景,从而彻底扭转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政府部门投资要真正向职业教育倾斜,要使职业教育特色更突出,必须有足够的实验实训场地与设备。最近召开的全国职教会议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个亿,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资金保障上已经将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要实行上岗准入制度。企业、行业要借鉴学习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坚决实行上岗准入制度,不经过职业教育培训、没有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者不得上岗。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时,有关部门要保证其含金量,以免人为地加大被鉴定者的经济负担。要注意规范技能鉴定市场,特别是对在校生,可考虑实施免费技能鉴定或象征性地仅收取工本费。
四要改革职业学校评价模式。评价标准要“职教化”,要尽快制定一套相应的职教评价模式,突出职教特色,充分调动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作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高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师资时要重视学员的技能培养,注重实践操作。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惜重金走出去、请进来,下大力气培训现有教师。文化课教师也要懂点专业技能,免得文化课与专业课形成“两张皮”。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优秀人士直接参与专业技能教学的方式缓解专业教师匮乏的难题。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实习实训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
三是提高生源素质。学校要按照企业、行业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职业道德培养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等一系列教育。如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良好的服从、服务及主人翁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性,锻炼与教师同学间人际交往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养成适应能力强、服从与服务意识好、吃苦能干等良好品质。
四是创造条件,积极为企业、行业搭建平台。要彻底打破普教模式,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特色。学校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为企业、行业搭建订单招生的平台,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实现“双赢”。吸引企业、行业的参与热情,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目的努力促使合作持续、健康地运转,为学校发展增添活力,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要创造条件,让企业、行业参与办学全过程,包括参与招生、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实验实习指导、毕业技能鉴定等。要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设备资源优势,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的零距离接触,通过一系列整合,将学生直接培养成企业需要的、成熟的、适销对路的人才。
强化市场意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重视质量的提高,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通过订单招生模式为企业、行业搭建平台,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是中职学校增强办学活力、保持健康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学路子。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模式”与“内生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
[2]胡秀锦.上海制造业转移面临的挑战及职业教育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
[3]毛波军.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通[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
[4]张志增.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