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等技术学院是培养“灰领”人才的摇篮

高等技术学院是培养“灰领”人才的摇篮

日期: 2008-6-28 4:33:42 浏览: 10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学历为主向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
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不少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大,高技能含量的技术贡献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这一大背景下,许多新岗位对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主体的灰领人才,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也在政府前瞻性的引导下,高等技术学院通过企校合作办学的方式成为青年人提升就业能力有效途径,也成为培训复合型人才的摇篮。
一、 “灰领”——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终身教授朱自强认为,假如把时间追溯到二三十年前,上海还处于一个传统的工业时代,那时候需要的只是以劳力为特征的工人,所培养的人才只要管理层面与简单生产层面。而如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高科技工业,需要的工人是一个有着科技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人才。这对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本身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过去,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可能就是干部,就是管理人才;而今,大学文凭仅仅是一个进入高科技产业的入场券。
华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说,今后,要提倡本科教育走进车间,形成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大学生找工作难,是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大学无法培养。以往,国内本科教育培养的基本是学术型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脱钩,导致供需失衡。
“灰领”概念在向中国本科教育提出挑战,它要求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走进车间,站到机床第一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从书本上学到的各种知识。
“白领”、“蓝领”,当我们对这些称谓耳熟能详的时候,“灰领”这一全新的概念突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定义,将所有职业边缘人的脑神经调动了起来。
“灰领”是什么职业?其能力和前景如何……很多个问号,打在不同人的心里。
1.创意+动手=“灰领”
“灰领”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简单来讲,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工作的行业和工作性质,“灰领”可以理解为是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
他们不仅是某些关键生产环节中的操作者,还是整个生产环节的组织者;同时他们还具备很强的技术革新开发攻关、项目改进的能力。这些行当包括:印刷设计、动漫设计、游戏制作、数字音乐制作、信息防御、模具设计、智能楼宇布线、IT程序、会展设计、广告设计、IC版图设计、多媒体制作、数控编程技术、机械测量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等。
这些人才工作的特性,已经很难用传统意义上的“白领”或者“蓝领”来界定了,比如游戏制作,这个行业需要从业者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同时也要求他有着很高的创意思维,这是个典型的“灰领”职业。
2.“灰领”产生的契机
知识经济催生“灰领”,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预示着社会正发生某种变化。
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岗位和单位的变化在加强,人才流动频繁,期间,他们自身的“才能”成为岗位调动的决定因素,流动的结果是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或者阶层,就是“人以群分”。“灰领”产生于上海产业结构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城市的发展孕育了“灰领”。
“灰领”说法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办公室与车间之间的“身份”障碍,重在用“岗位”和“才能”划分城市人群。“灰领”应该指高新行业的技术人才。如果“能工巧匠”被纳入“人才”范围,这预示着一种“大人才观”的形成。
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浪潮,给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一方面,传统产业与数字化相结合,出现了一些知识含量、技术含量较高的新职业,如 “核心制造业”相关的数字化设计人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等;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催生了以“高新技术”和“文化内涵”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如动漫制作、广告设计等。新兴的职业不断出现,原有职业出现了调整和转化,出现了许多要求劳动者既具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这就为“灰领”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二、培养灰领人才是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效力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做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高级工分布不均衡,老中青技师比例失调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在教育论坛上指出,目前本市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整体上还难以适应“灰领”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的资源分布、专业设置也不尽合理,专业设置上重学科倾向、轻市场导向;培训内容上重管理类、轻技能类;培训方式上重理论讲授、轻能力训练。为此,学校、企业和政府需要联动,为更多的毕业生铺平成为“灰领”人才。
统计数据表明,本市高技能人才分布的行业(产业)不均衡,主要以制造业和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为主。
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等新兴产业上,高技能人才仍然偏少。有些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紧缺,甚至出现了“招高级工比研究生还难”的局面。
近年来,上海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呈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但是本市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供需缺口非常大,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且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年龄、文化程度、行业分布等不尽如人意。
假若把35岁以下,36至45岁和45至60岁以上看成三个年龄段的化,虽然上海高技能人才中,老、中、青各占1/3,基本合理,但如细加分析,情况不容乐观。在技师与高级技师中,中年约占1/3,老年超过1/2,青年比例相当低。探索青年高技能人才成长,加快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今后重点高技能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
2.多数技术人才学历不高
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中,大专与本科学历者人数呈跳跃式增长,而另一方面,初中学历的人有29.7%、中专、技职校生占45.3%。
具体而言,在技师与高级技师中,大专与本科学历者正在增加,初中学历所占比例正在趋向微量。这充分表明高技能人才向高学历方向发展态势,传统技师正在被现代技师所取代。
但高级工中,中专、技职校生占绝对优势,初中毕业为数众多。专家们指出,技术工人在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操作等级时,也要从更广泛的理论知识上提高自己水平,加强基础教育。
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上海职工中的专业人才为113万人,职业技术人才为130.4万,合计人才总数占职工队伍总比例为62.38%,而到2005年,这一比例扩大到79.68%。这表明整个“十五”期间,上海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可以预见,这种等级变化将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上升。
“拥有技术又能劳动者”,即除了技术工人之外,还应包括第三产业中拥有技术技能的服务人员,只要其就业本领不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而是以其技术技能为主的,且其技术技能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相应标准的,都应该归纳入人才范畴内。
3.大中专、职校毕业生是“灰领”人才的源泉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普通管理岗位和文职岗位应征者严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却有事没人干:许多技术性岗位、技能型岗位却招不到人,大量的“灰领”型的新职业新岗位严重缺人。
廉价但素质较低的劳动力,既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效率不高的根源所在。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杨河清则认为“灰领”人才在我国的现状不容乐观。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显示,每个高级技师有7.33个岗位等待着,城镇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有7000万人,有近80%企业认为自己缺乏技术工人。统计显示,我国制造业产品合格率只有70%,机械产品只有50%达到国际水平,这都是“灰领”人才危机带来的后遗症,长此以往,不仅将严重影响我们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很可能会因此错过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的机会。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制造业中的某个产业是否能到中国落户,很大程度取决于“灰领”人才的供给情况。最近国际上著名企业德国西门子落户杨浦,就是看重知识杨浦拥有十几所高校,拥有大量知识人才,研究机构,拥有大量的“灰领”人才。
三、高等技术学院是培养“灰领”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唯一的学习结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高等技术学院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机构。学习型组织机构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而是依靠各类高等技术学院来实行。所以,需要探讨的实行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高等技术学院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应该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大型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1.学习型教育组织机构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大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大型企业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即使原有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该构成重大威胁。”
2.从文凭导向转为能力导向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以能力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能力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
四、培养“灰领”人才是高等技术学院的根本目标
围绕高等技术学院要培养“灰领”人才,改革创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许多技术性岗位、技能型岗位招不到人,大量的“灰领”型的新职业新岗位严重缺人时,另一方面却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普通管理岗位和文职岗位应征者严重供大于求。
有关专家在预测“灰领”未来发展时指出,如果把“白领”、“灰领”、“蓝领”放到一个椭圆形中,“灰领”将是中间最宽的部分,这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稳定。在发展中国家把更多的“灰领”吸引到更多的行业,从而为“蓝领”、“白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1.观念更新,盘活教育资源
观念更新,盘活教育资源,是一种改天换地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怀念总设计师邓小平,其最大的功绩在于提出改革开放的理论,从而使中国富强起来,让世界瞩目。在现有市场的条件下,一个企业,一家公司,一所学校,若观念守旧、陈腐,往往摆脱不了被动落后的局面。而观念超前,勇于创新,往往得益于占领市场显示是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所以党中央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意义十分深远,像联想,海尔之所以能享誉国内外,与他们的“掌门人”的观念创新有着超过一般常人的睿智不无关系,同样沪东中华领先于国内造船水平,以敢于“吃螃蟹”的精神,建造世界顶级LNG船,也是以先进的造船理念为后盾的。
2.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企校合办高等技术学院是一种新的模式,这个体制的成功之处在于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作为一所带有企业背景的学院既有强大而齐备的实训场地,又有企业许多富有经验的行家担当专业技术的支撑者、启蒙者。从而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创造了先决条件,而高等技术学院担当全部的理论教学任务,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相互依靠,相得益彰。从实际出发分工原则,企业主要负责学生德育教育和实习教育。而学院承担全部理论教学工作。
3.把握细节是通向成功的路径
把握细节是通向成功的路径,以就业为导向,力促高等技术教育的强势发展。学院的发展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家长送子女进高职,最关心的莫过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高等技术学院作为企校合作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企业属性,理所当然地是服务企业,面向市场,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地应用型人才。
当前,国家对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步伐放缓,同时把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发展的战略重点。这是基于许多本科生就业遭遇瓶颈,对社会上那种追求高学历,拿高薪的价值取向予以降温,更鉴于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实施城镇化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凸显出职业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从而也为企校合办的高等技术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为培养“灰领”人才,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而高等技术学院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灰领人才”。

主要参考资料:
(1)《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职教中心所 1995年6月
(2)《职业教育法》 1996年9月1日
(3)《全国教育论坛会议纲要》 2005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