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任务驱动的“前期准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再认识

任务驱动的“前期准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再认识

日期: 2008-3-1 15:13:22 浏览: 1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丁唯君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任务驱动教学法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其不足和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学习误解为被动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为“完成习题”。笔者在一线的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探析,提出任务驱动法应具有“前期准备”理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前期准备

本文所指的“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近几年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NIT)中具体运用到了“任务驱动”法,强调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应用性,采用什么样教学方法为宜必须以顺应这一特点为标准。任务驱动教学法给枯燥乏味的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吹进一股清新的春风,使广大师生从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因而受到普遍欢迎和广泛赞誉。但随着对任务驱动法的不断实践和深入探讨,由于运用者大多缺乏对这一教学法的深刻理解,加上系统理论层面的提升的欠缺,其不足和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许多教师把任务驱动法教学认作是教学的法宝,把教学作为“任务课”让学生去完成,自己却对教学内容不作任何解释和讲解。“学习误解为被动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为“完成习题”。虽然许多教师设计了很多精彩的任务,但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的“任务驱动”后,丝毫提不起兴趣,甚至有厌恶心理。再者,对于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任务单一,统一,让有能力的学生体现不出水平,学生因此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尽管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许多教师也在各个方面对此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运用,但是把“任务驱动”的动力来源看作是任务和主宰任务的教师,即把“任务”当作外在的、孤立的静止物,把学习当作教师通过“任务”来“驱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使“驱动”异化为“驱使”,一种自上而下的、充满压力、控制和权威的“驱动”,学生则处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流水线上,“像牛一样被驱赶”,缺乏自主和自我定位的时空感。简言之,学习被误解为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为“任务的驱动”,一种外在的驱动,而不是学生内在动机的自我驱动,如此又如何来寻求学生主体的解放呢?结果只能是,在尚未消解师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又导致了“任务”与学习者的二元对立,甚至于,人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任务反成了教学的目标。显然,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新型的任务驱动教学观。
笔者认为,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许多教师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误区,他们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掌握大多停留在浅显的第一层次。本人以为树立新型的任务驱动教学观的关键就是做好任务驱动的“前期准备”,即认知学习的准备,任务设计的准备,教学评价的准备。
一、 认知学习的准备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前期的知识作准备,那么他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况,任务中要求同学们对文档进行页面边框设置,有的同学往往把几个字符设置成边框;又如,任务中要求把文档做成图文混排的效果,其中有一项是把图片进行旋转,但是好多同学找不到旋转的按钮在什么地方。从一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没有相应的知识作为铺垫,他们也许很难明白每个任务要求的步骤是什么意思。
目前,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前面掌握的知识如何,每堂课终究一任务,将任务等同于练习,把传统讲授课的作业当作任务,认为这样的教学就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由此导致任务驱动异化为完成练习的汪洋,学生负担加重,反而剥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没有前期的认知学习作准备,教师如果直接布置任务,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就会很高,那么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也就很难完成。
笔者认为,在设置任务教学之前,或者我们通常熟悉的NIT考证之前,应该适当地为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知识,使他们了解常见问题的操作步骤,熟悉操作流程。当然,这一部分的教学,很多教师采用传统教法,这并无非议。因为学生需要系统的理论化的学习,而传统教法很好的运用到了这一点。只有有了这个认知学习的前期准备,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在众多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的拓展,形成他自己基本的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过程,训练思维策略,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 任务设计的准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由此可见,任务贯穿于这个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学目标的关键。
任务之重要,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紧紧围绕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真正落实到每个任务中,而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准备好的,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任务设计的准备”。目前,许多任务已成“庸俗化”,任务如“作业”,“练习”,早已失去了任务的真正含义。
笔者认为,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比如在《修饰文本框》一节的“教学引入”设计时,我在屏幕上给出文档修饰前后的对比画面后问:“同学们,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的区别,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任务:“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这个文档修饰的过程?”任务就在同学的求知欲望中闪亮登场了。
另者,任务可以是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各有各的作用,当前任务驱动教学中占主导的是封闭式任务。封闭性任务的一个重要缺点就是任务设计的单向度,主要表现在任务设计的工作由教师垄断,缺乏学生的参与,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设计好的不可更改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很可能没有切合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就是完成封闭性任务的方案往往是预设的和可供模仿的,并不需要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积极的探索,学生很容易陷入低层次的“模仿学习”。因此,设计任务时,应多考虑使用开放型任务。
三、 教学评价的准备
教学评价的准备其实就是教师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因为这些教学评价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结论也不统一,因此教师应事先准备多种教学评价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任务的需要。这种准备有时是心理上的,有时也有物质上的。
因为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现在的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优秀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褒扬,却忽视了不佳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表扬。一言以蔽之,评价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我们说,即使有时出现学生未能完成“任务”或完成的质量很差的情况也是允许的,一方面,如果给予充足的时间也许他们就能完成任务甚至完成得很好;另一方面,学生只要经过了自己的研究探索,做出了努力地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验),这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因此,要适时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努力:“如此任务,你(们)能做到,已相当不错了”,安慰和鼓励学生,克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情绪,勉励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可能下一次他(们)就会还你一个惊喜,而不是一味表扬先进,忽视“弱势群体”的存在价值。
例如笔者在《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一章的教学小结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讲,最后把设计、创意等出色的作品让学生来评价得分。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丰富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起到很大作用,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称赞。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当然每种教学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万能教学法,正如某位专家所说“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效刚,王爱胜《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任务”设计的再思考》
3、《“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浅析》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 钟柏昌
4、《信息技术课教法初探》 作者:刘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