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人体素描写生与创作的技法

浅析人体素描写生与创作的技法

日期: 2010-8-20 1:17:01 浏览: 9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 凡是从事绘画艺术的人,没有不画人体习作的,对他们来说人体艺术是取之不尽、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是永远不变的艺术研究性主题,人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体美作为自然美的一部分,研究人体艺术也成为美术工作者从事绘画艺术和锻炼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可以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或是高等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人体是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研究的极好体裁。
   【关键词】 表现性 创造性 视觉思维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单就视觉艺术的特性来说,所谓审美享受其实就是视觉享受,正如耳朵欣赏悦耳的音乐一样,因此绘画的功用应该能够使人赏心悦目,人体美是最能使人赏心悦目的主题,因而也是人类最高的美感享受。雷诺阿、德加等人,雷诺阿的人体画,运用传统的透明油画技法,把女人体画得非常丰满、圆润而透明,似乎在皮肤下面流动着热血,使人看了就会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生命的喜悦。他用丰富的色彩和造型语言打开了人们的心窍,使人通过他的画认识到存在于女性人体中的那种光彩夺目独有的美感。
   在自然界中,人体比任何动物的躯体都美,这标志着人类的尊严与独特的性征,自然界的美既然是造型艺术的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那么一个美术家不仅要研究、表现风景、静物乃至动物的美,当然必定要研究、表现人类身体上所存在的美,存在于人类身体上的自然美,就是人体美。出于人为的衣饰再美也不同于自然美,人体的自然美是任何东西都不能相比拟的。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协调的有机结合的整体,这种形体是由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铸成的。男女老幼各有不同的形体结构,人的不同种族、不同社会生活也对人的形体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每个人的体形和相貌都有他自己的特征,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尽管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形、貌看来又都是那样相称得体,那样协调一致,而且由于人体各个部分的互相结合精密无比,有一部分活动就必然牵动全身,如果要研究人的生理结构,从各种不1的均衡、对比以及极尽细微的协调中找出完美统一的规律以表现人体美,除此以外,人的肌肤更是构成人体自然美的重要条件,这对于绘画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安格尔甚至这样说:“所谓美丽的形体其实就是裹在外面的那个表面”因为人的肌肤是天然染色,是任何其他颜色都代替不了的,同时人的肤色肤质是不一样的,除种族的原因以外,同一种族的肤色也不尽相同。在每个人的肤色中都反映着人类生命的活力。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把少女的美貌比做桃花,但在造型艺术中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少女的肤色,是决不能用任何美妙的事物作比较的。
   当我们对人体进行深入研究和素描艺术表现时,我们发现人体是按照美的规律被创造出来的。而研究、理解、掌握构成人体美的各种规律,对所有从事绘画活动的艺术家们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传统素描教学体系的改革应着眼于突破传统素描教学中对基础训练的认识的局限性,不仅从技能的层面上更应从创造性视觉思维和表现的层面上进行基础训练,逐渐把握造型的基本规律。通过问题的转换进行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思路与方式,近几年,国内高校素描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观念也比较开放,但教学实践中的传统性空间还是占很大比例,对于具体课题的实践经验总结也还不够。笔者认为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建立新的素描教学体系需要从最根本的观念出发,从而进行大量的教学实验,实验阶段的课程计划及实施细则是多元化的,传统的人体素描基础教学把重点放在技能的训练上,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对实物的直观认识上,而不了解其潜在的本质,因而不能掌握素描的客观规律,如果能从创造性视觉思维和表现的层面上进行基础教学训练,培养学生整体观察事物的视觉能力、抵制概念思维的束缚、挖掘客观世界的本质形态,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探索更多的研究艺术创作的手段。在具体教学中安排合理的时间来进行训练,探索运用不同的材料肌理对人体进行表达,要鼓励学生们运用不同的纸张和不同的工具(铅笔、炭笔、毛笔、钢笔、马克笔、丙烯、单色水彩、色粉、黑白油画等等)、采用不同的手法(扫、刷、刻、刮、揉、搓、拨、洒、拓、染印、熏、洗等多种手法)、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来充分地表现对不同对象的感受。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写生的一幅人体作业为基础,在一张八开的画面上完成不同的人体肌理表现创作作品四至六幅,学生在探索运用材料和肌理对人体的表达中,开阔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表现手法多样,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同学用搓皱的宣纸先做成了画面底子,再在上面用丙烯材料,进行扫、刷、刻、刮的用笔,成功地表现了老年模特的特征及岁月沧桑感,也有的同学将最新的股市报纸,运用拼贴的手法去表现人体,对原人体写生进行了再创作,给作品传达出一种新的观念;还有的同学运用烟熏和拓印的形式,造成画面对比极其强烈,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产生出很多画笔无法达到的意外肌理效果,创造出新的形象,并给人一种特殊的抽象美感。
   在今天的绘画的形式上,创造性的装饰因素日益受到了重视,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很多艺术家们从画面上排除了三度空间的表现,使绘画更趋向平面化,由于强调了绘画的装饰作用,在色彩方法和艺术表现上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也涌现出很多有才能的伟大画家,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一直着重于情节性绘画创作,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上,总以为凡是非情节性绘画,凡是不以反映重大政治生活内容为目的的绘画,都不被看成是创作,把创作的概念理解得十分狭窄,甚至在美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中也大有人在,人的眼睛总是喜欢看到美的有趣的东西,不喜欢看到丑的枯燥乏味的东西,喜欢看到使人心情舒畅的愉快的东西,不愿看到气闷烦燥令人不愉快的东西。我们的绘画创作,除在表现重大的历史主题时,应该注意视觉的感受以外,还应该以丰富多样的绘画形式充分满足人们正当的审美要求和艺术兴趣。绘画要注重真挚的情感,这是画家的最高动力。若想表现伟大的革命主题,就得有真挚的革命信仰和远大的理想,真挚可以帮助画家忍受深重的苦恼,可以引导画家走向所要达到的目标。
   绘画通过平面描绘,利用比例、透视、光暗配备以及构图等方法,在观者的视觉中是能够造成较强烈的深度感,即空间感。但是表现空间的深远感毕竟不是绘画的目的,就空间艺术的性质来说,绘画本身除用于创作表现之外,还具有着装饰功能的实用价值。因为一幅画总是要作为一种陈设品被装饰在壁面上的。十七世纪的绘画大师伦勃朗是表现空间的高手,但他曾这样告诫说:“绘画是不能夺框而出的”。不言而喻,画面上的一切表现,如果画得完全象真的一样,感到要跑出画面以外,必然要减弱或丧失其装饰价值,这样的画挂在墙上只能使人一味的陷入技法而丧失了真正的艺术审美价值,基于这个道理,越是强调绘画的装饰功能,就越是要减少绘画的空间表现。特别是用于装饰目的的壁画,尤其不适于做过多的空间层次表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艺术的概念是宽泛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无法停留在某一种理想化的精神层次,更不能单一的追去某一种视觉习惯,在从事人体素描教学的过程中感悟创作语言的魅力。在进行艺术创作或从事艺术教学的同时,如何把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一直困扰每个从事艺术事业的工作者,相信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追去艺术理想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德]奥纳霍夫曼.现代艺术的激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英]大卫贝斯特.艺术、情感、理性.工人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