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机械基础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机械基础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日期: 2012-4-27 0:09:1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personneltraining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the speciality of mechanical basic course system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points out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reform of course system.
摘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和教育特征,分析了高职近机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已加入WTO,这使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而一流的产品必然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营销和服务。入世后,将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独资、合资企业进入国内。大批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涌进来,中国将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大国,而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也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成熟技工。研究表明,国内人才市场目前对低层次技工是供过于求,而高层次技工则比较缺乏,将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学海网(www.xuehai.net)为此,高职教育应运而生,并要大力发展。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教育特征
1.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与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鲜明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产学结合为基本培养途径。具体表现在:在专业设置上,根据行业和地区对人才的需要,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体现专业的应用性;在教学计划制订上,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传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在教学方式和培养途径方面,把创新应用与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强调教、学、做合一。学校与用人单位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稳基础、厚实践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首先,稳基础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够用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计划中,应该完全摒弃某些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采用课程的重组、整合与改革,使课程教学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次,厚实践就是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与学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职业性与高等性。如何体现它的职业性、技能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术技能,获得较多的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实现更多的社会职业技能认可,是厚实践的根本。目前,正向产业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发展的国家,均在向以能力和实际成绩为主的职业社会变化,即向着以所取得的资格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的社会变化。例如,韩国高职教育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取得在社会中有效使用的各类资格证书的达178种,其中工业系列88种,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在各种领域就业。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实用性课程,如新南威尔士州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每年提供1 000多种可供选择的、不同程度的文凭、证书课程,悉尼理工学院每年则提供700多门课程。
由此可见,对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出发,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2.高职近机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高职近机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特点
高职近机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液压》、《机械制造》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向学生提供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2.2高职近机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其教学内容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就整个课程体系而言,往往出现内容重复。
⑴课程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不相匹配。现有课程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所突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①在传统教学中,这些系列课程分属不同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安排上过分强调各自学科或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存在一些学科性很强的理论公式推导,超出学生现有的理解接受能力。这与高职教育“因用至学”的教学原则相背离;②教学内容与专业联系性不强。原有体系中的课程教学内容一般为通用性机械类知识,没有或较少结合专业的相关知识,会使学生误认为这些课程内容与专业无关或联系不大,引不起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常常导致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困难,这与高职教育的“统一性”的教学原则不相符;③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前后颠倒、衔接不好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与“连续性”的教学原则相背离,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④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部分知识老化、使用面过窄、新技术含量不够等方面的缺点已十分突出,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反映现代科技水平,与高职教育“先进性教育”原则相背离。
⑵与教育对象的素质不相适应。接受高职教育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的实际操作,他们需要实用化、综合化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传统的课程体系未能全面考虑学生素质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毕业生的教育质量问题。因此,只有围绕学生实际能力、上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安排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目标。
⑶教学手段落后。课堂讲授仍是我国大多数高校所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教师教学仍然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上。现代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 教学等教学手段还远未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设计为例,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各种机构、零件和机械缺乏感性认识,造成对教学内容理解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常常反应:“老师讲的内容能听懂,但要自己做题或做设计时就无从下手”。因此,要改革目前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
⑷存在内容增加而总学时数减少的矛盾。根据高职教育稳基础、厚实践的要求,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宽广,但技术基础课程的总学时却相对减少。有时,受学时的限制,对教学内容处理不当,过分删减,造成教学内容“缩水”,结果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窄,基本功不扎实,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3.高职近机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趋势
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应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对近机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整合相关课程,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探索新的理论教学和考核方式,使高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能与高职近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相匹配。
3.1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应紧跟时代和技术的发展
绝大多数产业无论其新兴与否,都离不开机械业。我国的机械业主要靠引进、消化、仿制,科技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传统的制造技术相比,已产生了质的变化。现在的机械制造已由一种技艺成长为一门工程学科、新的制造模式。这对工人和技术人员在技艺和经验上的要求逐渐降低,知识上的要求将迅速提高。可见,现代工业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由“技艺型”、“经验型”转向“知识型”,由专一型向综合型转化。因此,与时代和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要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应做适当调整和补充,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
3.2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21世纪机械业对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优化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应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删减陈旧内容,求新、求变,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力求紧跟新科技的发展,更多地引入适用于高职近机类专业教育的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和新知识,在近机类专业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中,突破原来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的格局,明确课程分工和与其他课程的接口,协调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例如,《工程制图》以培养学生几何形体设计和表达能力为主,要求形成零部件构形表达能力、投影制图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生成三维几何模型的能力;《工程材料》以培养学生的材料选用能力为主,突出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各门课程均要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3.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任务。但现行的教材无论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不适应变化着的工程实际,更不适应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为此,应编写一批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新编教材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保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教材的编写要注重教材的内容和体系新颖、教材的实用性强、教材内容符合认识规律、教材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教材应具有启发性。另外,随着高职教育学分制的逐步推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加强,教学参考书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写一些教学参考书,对教学内容加以引伸和扩展。
3.4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
3.4.1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
要在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计算机就必须介入教学过程。融internet、多媒体及超多媒体于一身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正在改变着传统的黑板、粉笔加挂图、模型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机械CAI课件应可人机对话、可作为习题本、可反馈信息、有多级菜单、有较高的“智能”含量、应具有出题、组卷、评分、统计成绩、分析学习情况等功能。当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问题时,可利用CAI课件帮助其理解教学内容,以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自己命题,自己检查解题的正确率,并分析出错的原因;学生学习时的信息可被储存下来,以便教师从计算机中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利用推理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与策略的适应性控制,进而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内容(如投影制图、零件图、计算机绘图等)和相应的类型(主体式和辅助式)。
3.4.2灵活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成才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主要为以下几方面:①采用现场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围绕实验教学活动而进行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模式;②采用双向互动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知识的学习者,而学生既是知识的学习者,亦是知识的传授者。主张给受训者更多的参与机会,知识的获得将通过多种途径,其中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验共享;③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动画、模拟、仿真等效果,可使一些在一般条件下无法观察的过程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来,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实现,对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在校园网开发网上作业辅导和练习平台,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深度和教学方法;④采用分析讨论教学法。这是开发学生智能、锻炼学生胆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讨论中,讨论内容可以是概念式讨论、综合式讨论或自由选题讨论,培养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3.5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性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机械基础体系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习、实验教学、设计技能训练。针对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应从原来的简单验证型改为侧重于技术技能培养的训练型。在理论教学中,应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紧密配合,两者互为渗透。针对机械基础体系中课程的应用性极强这一特点和目前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环节:①加强实验室建设,丰富实践内容。如可收集各种典型的失效的零部件或低价购买工厂闲置的传动机械,为学生认识各种失效零件的状况和学生亲自动手装拆机器提供条件;利用专业实验室的现有实验实训设备或到生产现场参观,如汽车拆装实验室,在讲解机构结构分析前让学生多接触机器实物,并以2~3台外形、结构比较复杂的机器实物为例,进行详细的解剖和分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②开设创新性实验。开设创 新性实验是鼓励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从实际生活和生产应用出发构想出一些新的机构、机器或对现有的机器的不合理部分提出改革设想,然后进行设计并付诸实施。学校提供必要的实验场所和专业人员的指导,由学生独立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构想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设计、加工、调试的全过程,学生得到了一次完整的过程训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③改革实训教学环节。机械基础课程体系中主要有金工实训环节。它是了解工程材料、机械零件的选材和材料改性等基础知识、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获得机械制造基本工艺理论和知识的机械基础实训课程,也是近机类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程;④编写课程论文(设计)指导书及选好论文题。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常见简单机器或机构,或结构的组成、原理、优缺点、存在问题,或提出改进方案,以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及创新意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因此,选择合适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课程设计的题目,无疑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颇为有益的。
3.6改革考核模式,探索新型考核方法
3.6.1建立新的学习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
可采用灵活的考核模式,鼓励自学能力较强、学有余力、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进一步促进其创新意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尝试推行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免听、免试制度,调动学的积极性,获得免听资格的学生可在不同教学阶段完成结合工程实际、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性作业,成绩优秀者可参加免试答辩,通过答辩获得课程免试。可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尝试开卷考试,考核分析判断、综合思维方面的知识内容和能力为主,除笔试外,还可尝试口
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多种考试形式,促进学生个性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3.6.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通过建立网络版试题库,实现网上考试、阅卷和试题分析。开发网络版试题库,实现网上考试、阅卷和试题分析、难易程度反馈等智能化功能。网络版试题库具有下列特点:①以Word作为题库编辑器,充分利用word文字处理的特点;②可多课程、多用户、多终端使用,科学简单的数据管理模式;③利用VB及VB for word相结合,调用word的系统信息,自动生成管理库;④以科学的算法抽取试题,让试卷完全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⑤动态生成Asp网页,利用ODBC、ADO和SQL进行网络数据库管理;⑥网络模式导用B/S模式。

 

4.结语
总之,对于机械基础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较扎实地掌握适应21世纪工程技术常规工作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能够适应相关工程技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验实习、设计等方面的改革中,均应体现出创新性,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是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源泉;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是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手段的创新改革是加速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形成的动力;教学考核评价的改革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追求创新的目标。只有依靠通过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标准的一系列的创新,教学改革才能得到良好的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日新,等.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2]卢晓春.谈韩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办学特色[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3]于晓红,等.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2(1).
[4]田梦君,等.机电类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5]张阳,廖新辉.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改革之浅见[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3).
[6]刘兆祥.《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7]叶宏.全面深化《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7(6).
[8]章剑青.机械原理课程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2(2).
[9]杜丽. / 《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5).


当前位置: >> 教育学类 >> 职业教育 >>查看论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