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分析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示范性高职应该怎样实施“工学结合”

分析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示范性高职应该怎样实施“工学结合”

日期: 2012-4-27 0:06:1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摘要】代写论文“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示范性高职建设实践中,“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例,分析“工学结合”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与出路。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在教育部启动的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工学结合”已成为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高高竖起的一面旗帜。各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结合自身校情及地方具体实际情况,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学海网(www.xuehai.net)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抓紧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年来工学结合的一些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提升、推广,已经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育人、就业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急待解决的问题,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的来说,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校企要合作,要让企业和学校自觉地走到一起,单靠市场发挥作用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牵线,进行必要的干预。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虽然于2007年推动成立了漳州市校企合作委员会,但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够,尤其是未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资源形成各行业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强制约束力,建立起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

 

(二)来自企业方面的问题

1.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主要目的是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参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所支付的成本得不到相应补偿,参与和不参与一个样,参与结果好坏一个样,那么企业是不可能持久参与,更不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实践中,主要还是依靠学校用力,企业与学校合作缺乏原动力与积极性。

2.企业自身参与高职教育的能力弱化合作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价方面发挥作用,就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他们除了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但是,多数企业具备兼职教师资格的高级工程师、能工巧匠本来就不多,也欠缺这种人才的培养制度,加上生产任务繁重,无暇按照“工学结合”要求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给工学结合带来了一些困难。

3.企业不愿承担更大的生产安全压力由于实习学生人数多、年轻好动、对危险性认识不足等因素,合作企业出于安全考虑,往往对学生顶岗实训持消极态度,或者安排走马观花,或者准看不准动,或者停留于一般的远远的参观介绍,使工学结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来自学校方面的问题

1.工学结合的度的把握困难较大

首先,教学安排上“工为主”还是“学为主”的度的把握问题。“工”安排多了,就回到了古代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方式,失去了高等教育的应有存在价值和含义;“学”安排多了,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意义。其次,讲授专业知识要面宽还是面窄的度的把握问题。讲授专业知识面太宽,容易回到原来“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的老路,不利于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讲授专业知识面太窄,学生没有学到足够理论知识,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来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岗位,一旦工作不对口,或者被迫转岗时,就会失去适应能力。再有,理论服务于实践还是实践服务于理论的度的把握问题。如果无法使学生做到“学”的认知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甚至出现工与学的内容脱节,那就偏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和目的,也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2.不仅缺乏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而且现有师资的思想观念也有待进一步转变

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积累,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工作积累,即“双师型”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深入进行“工学结合”的软肋。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教师队伍偏年轻,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成为制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一个瓶颈。

此外,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其思想观念还没有将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变为工作能力体系,课程内容结构从学科知识转变为工作能力结构,滞后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当实施“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时,很多管理部门和教师因此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抵触心理。

3.学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

高职院校不象本科院校拥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不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与之开展合作。就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一方面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不强,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解决企业管理和技术困境的老师更是稀少;另一方面目前为止培养的毕业生,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特色尚不明显,不能充分满足企业需求。这必然导致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

4.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急需改革但阻力很大

“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型教学管理体系。由于工学交替进行,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无法适应要求,急需变革。但是,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指导教师下企业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原有教学秩序被颠覆、学生又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课程成绩的考核也很难统一标准。

5.容易出现实训管理不到位

实训管理的不到位,有的是组织不到位,校企之间没有共同成立实训管理机构,双方在实训安排、实训指导、过程监控、效果考核等方面的分工与协作、职责与权力不明确;有的是制度不到位,实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不够具体,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的是指导不到位,校企双方都尚未形成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有的是监控不到位,对实训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和量化标准、实训质量如何监控、实训效果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规定仍较薄弱,导致对实训过程和结果的监控不同程 度地出现失控现象。必须防止出现“放羊式”实训。

6.推进校企联合制订的培养方案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

学校的课程是按照培养方案进行的,有一定的时间顺序,要做到每门课程开设期间都有与之配合的实训项目和实习岗位,是非常困难的,往往会与实训企业的生产周期发生冲突,使得学生无法顺利顶岗实习。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合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出现停工、怠工的状态,造成部分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课程的实践进度不能得到保证。

 

(四)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

1.一些学生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学生而言,有的习惯于校园生活,不喜欢到企业去吃苦;有的习惯于课堂中学习,不喜欢到岗位工作中学习;有的不满意企业提供的劳动报酬;还有的对自己定位过高,或者由于工作兴趣、劳动强度等原因也导致对顶岗工作不满。

2.一些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

一些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这些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不受企业的欢迎。

 

(五)来自社会方面的问题

1.社会舆论宣传不够

目前我国社会舆论对高职教育仍然重视不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宣传得更少,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和社会氛围远未形成。

2.父母及社会人员的观念有待转变

许多家长对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缺乏理解,觉得顶岗实习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势必影响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认为通过工学结合所学的岗位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局限性,担心将来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岗位,从而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不同程度地出现消极、抵触、抱怨情绪。

3.社会经济发展基本面的影响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冲击,校企合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校企合作订单教育中,一旦合作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订单班学生的实训甚至就业都会出现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和实践,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搭建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努力推动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平台,出台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促进“工学结合”的政策和法规,从中规定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责任与义务、利益补偿等,在学院与行业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之间架设更多的桥梁,服务高职“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二)积极探寻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企业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外,做为主办方的学校也有责任设法予以调动。这方面已有的经验很多,主要是:

1.减轻企业负担。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比如把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但却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难度,增加不少的工作和麻烦。然而学校的一切工作为了学生,只要学生受益,再难也要克服。

2.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实实在在为企业做些实事。以服务求得企业的积极支持,以贡献求得工学结合的持续发展。如在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完善职工人员结构、增强企业运行活力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使企业真正感受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提升企业内涵与品位的有效途径,感受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会。

3.积极探索促进产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校与企业水乳交融。通过按照企业的内在需求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研发团队等,使学院和企业同舟共济。通过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要求,并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理和验收,使学院和企业共担职责、共享人才培养的成果。还可以适当引进一些企业进校园,开工厂、办公司,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

 

(三)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校内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思想观念和管理制度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要将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融入到专业思想教育、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以及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教育中,并贯穿于师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切实增强师生参与工学结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宣传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以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第三,要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对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与创新,营造有利于实施工学结合的制度环境。

 

(四)加紧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学院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践锻炼,并提出顶岗挂职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方法,对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专业职称评定、职务升迁以及进修、培训、考察、科研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确保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构建起学院师资引进的独特机制。第三要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请各类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二元”师资管理模式,迅速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当务之急,学院必须尽快与合作企业联合组建实训指导师团队,聘请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业务骨干等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并根据其指导实训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报酬和奖励。

 

(五)加强实训管理,加大实训过程与结果的监控力度

必须建立健全实训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首先,学院必须与企业联合成立实训管理机构,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管理责任,共同研究制订实训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 方法等;其次,应制定“专业实训大纲”、“专业实训指导手册”、“专业实训质量监控与检测评估办法”以及“专业实训运行管理制度”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实训管理文件,明确各阶段实训的具体项目、内容、步骤、要达到的标准以及实训过程的管理、监控和考核的具体办法;第三,明确实训指导师的职责,强化实训指导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第四,要创新实训效果评价体系,实训结果由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实训成绩共同评定,对成绩合格以上的学生颁发由校企双方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

 

(六)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开展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改变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和“学”的各项活动。

1.重视过程性评价。以能力为标准的过程性评价,就是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评价形式多样化。实践为主、笔试为辅,采取笔试、动手实做、产品制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完成任务情况。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主要考核学生对生产性实训的完成情况、动手操作情况及具体的工作绩效,不必考核每个知识点。

3.考核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还应该包含学生实习中的同行、顾客,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机制,全面考查学生“称职”情况。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纳入考核环节。

4.实施以证代考。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等,成为技术业务的多面手,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以“一书多证”,确保毕业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有特长,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七)大力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改革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如项目教学,“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从前来教学交流的BCIT师生身上,看到了这种教学方法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八)建设专业对口的校内实训基地,确保“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使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得到充分保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准确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克服目前在“工学结合”中由于企业没有积极参与而导致实践效果差、实践教学计划落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弊端。校内实训基地要尽量聘请对行业、企业情况了如指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要把实训功能与生产功能相结合,实行企业化运作,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学习过程更接近于工作过程、生产过程,这样也可以使校内实训基地运行良性循环,实现一次性投入、长期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斯杰.高职院校建设与管理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岩.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魏银霞.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及启示[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

[4]高悦,齐轩.高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08,(6).

[5]刘一兵.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2).




当前位置: >> 教育学类 >> 职业教育 >>查看论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