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理论课与实验课评价技法构成模式研究

高职理论课与实验课评价技法构成模式研究

日期: 2010-8-29 21:18:13 浏览: 2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理论课与实验课是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评价技法的必要性、可行性、课程评价内在因素和评价模式的构成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得出可行的高职理论课与实验课评价技法构成模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评价技法;评估
   一、研究理论课、实验课教学评价技法的必要性、可行性
   评价目的要准确反映理论课、实验课实际情况,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评价的反馈信息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评价技法系统应包括各个方面层次和环节,使评价评估形成体系。
   评价应考虑高职教育方面特点以及在理论课、实验课具体实施措施、步骤、评价角度、参数以及评价结果与实践情况相对照,都应设置反馈系统,调整评估项目、参数,减少误差,使评价能够准确地反映实践情况,为教改提供可靠地依据。
   二、理论课、实验课教学评价技法及反馈方法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成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其教育模式:一是要注重实践、技术,树立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二是要具有强烈的经济行为、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考虑到职业能力定位,课程设计(实验课)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理论课)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保证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贯穿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强化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评价项目和参数与之相对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应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应适当。
   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应是知识面宽、深度适中、应用性强、实践操作指导性强。实验课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也应与之相一致。实验基地、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共同构造实验课的总体,基地建设应与学校专业课程定位一致,具有规划性,以保证实验基地就是建设生产实践环境。
   在评估时对理论课、实验课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完备,评价教材和辅导教材的选取是否适合高职教育特色。实验课还应设置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单、报告、论文等核查项目。加强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根据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新颖、有水平、有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应依“纲”据“材”,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尤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知识点的纵横向联系,精心组织理论课教学。教学中,应正确对待学生实际水平,在大众化高职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培养具有高职特色、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应设有学生水平的评估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
   学校应采取成立教学督导组。督导组应由校长、教务处长、各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成员组成,还应吸收一些社会力量以及学生参与评估。校长、教务处长可以针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行评估;主任、教师以及社会上的专业人才可以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环节实行评估;学生可以针对知识点讲解是否通俗易懂实行评估,学生给老师打分,既是对老师“师德”的考验,也是对于学生“学德”的考验。
   评估应坚持评估原则,坚持评估标准。教育部的评估指标系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原则,狠抓各项教学工作,并针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行评价制度。但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各校应把工夫下在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上。以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两个方面保证评估方案具有共同性,定位明确,公平合理,把评估深度与广度有效结合,建立二级体系结构,并突出客观性和简约性,使评估体系突破主观上“人与人关系”在评估中所占重,侧重客观实际,即学生本身素质和学习成绩所占比重,把教育教学过程自我评价表现出来,从中得到该课程教师团队关系情况和评估课程发展理论性研究情况,大大减少评估“失真”度。
   三、课程评价中一些内在因素作用
   课程评价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在确定一种价值标准下,对客观事物——课程活动所存在和将带来的价值做出判断。这个课程价值以社会效益为远期目标,以学生价值体现为近期目标。远期表现在学校的品牌影响和发展,近期表现在学生对综合知识把握应用上和就业分配效果上。
   理论课和实验课的价值能以较客观模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表达出人为主体的需求的描述,课程评价最终目标是达到自身价值的增值——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在构成课程评价模式时,应该反映出这样的关系,即人为主体的需求同课程设置和讲授的客观属性(包括学生自身客观素质)之间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出主体和客观性的统一,使课程评价参数应该能表达出客观属性满足主体的需求。另外,课程评价模式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以学期/学年为单位时间的动态过程。
   课程评价模式包括对评价认识,主观能动的方面评价参数。课程评价就能引导教师与学校的意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教学规律与教学目的相统一,达到评价最终目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评价模式构造应综合考虑并带有超前性功能,它涉及到教育教学功能、管理功能、社会认同功能、研究功能等多方面。模式还涉及各功能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具体参数随着评价自身发展而变化,并不断改进。模式系统应起到反映与交流的作用,系统采集课程对象各方面信息、评定,再反馈评价对象,关键在于再次收集评价对象对评价模式反馈信息,判断修正评价参数,改进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心理认可程度,以改进教学过程行为方式。
   课程评价模式心理认可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模式对课程实际状况与评价标准参数符合程度衡量与判断,将影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心理认可,并将影响评价模式的客观权威性和可持续性。
   评价模式构成以课程评价对象划分有学生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方面、教学管理方面、社会反馈方面。其中教师方面包括被评教师、同行专家。
   学校应执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强调工作经验经历,并以就业为基础的思路。对教师强调双师型素质,专兼职教师成比例。建立教师自我评价思路结构,不以奖惩为评价目标,而切实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关注教师成长的团队环境,培养团队环境,培养团队精神。教师自我评价将成为教师评价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素。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参数比例,在管理体系结构中,模式调整周期还要随着社会反馈信息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我们认为,评价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构:
   1.理论课结构——主要包括知识点、难易度、就业岗位方向性和持续性、实践反馈周期等;
   2.实验课结构——主要包括设备更新的周期、设备配置层次、实习实训实验结构、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比及占总成绩份额比;
   3.教师结构——主要包括学历、专兼职教师、双师结构等;
   4.管理结构——主要包括教学文件规范性、模式调整周期、团队精神体现、督导作用等;
   5.社会反馈结构一一主要包括分配情况、招生情况、社会影响等。学校品牌取决于教学效果是否经得住社会检验,是否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学校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影响和地位,而其基础在于高职院校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四、评价模式构成
   对评价因素的综合分析,以较客观形式构成学生、需求、管理和自我方面等四个测评模式。模式参数结构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中,与实际相适应的比例,在一定周期内相对稳定。
   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突出客观性和简约性,把共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效结合,从整体效果,投入产出效果的观点,把教师自我意识和团队精神表现出来,把学生自身素质和感受表现出来,在现实社会一个周期范围内,把理论课和实践课评价效果体现一个相对客观的并以人为本的分值来。
   总之,现代系统论认为,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而任何一个现实系统都不是孤立封闭的,都具有开放性,都有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在不断流动。因此,从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可以知道,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只是教师的事,还与学校包括教学条件创设在内的各项工作有关,需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关心教学、服务教学,齐心协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出力献计;教学评估,也不是哪一级部门或单位的事,是需要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艳.高等教育社会评估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