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

日期: 2006-11-1 2:24:32 浏览: 15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内容提要: 在素质教育中,怎样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人将自己在教学中,通过不同侧面,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些探索性经验进行小结。
随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原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到教学任务,从教学时间到教学空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从教学检查方法到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不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来。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条最佳的、积极有效的途径,它可以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本身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使学生能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论到实践这两个飞跃,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这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打破原有的认识结构的平衡,不断激发学生新的认知需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向前发展,形成认知层面的飞跃。
(二)启发式教学符合辩证法关于“外因对内因起促进作用”的事物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外因的指导作用,即教师恰当的引导,启迪思维,使学生发挥内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原有的知识水平,沿着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找到答案,以便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符合唯物史观的要求,教师对待学生有一个群体观点问题,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相信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依靠他们自己获得知识,启发式教学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四)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培养目标。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思维敏捷、判断准确、主意巧妙的智人,只有这样的人长大后才能成为灵活自如地驾驭时代的人,而只有启发式教学才能较好地培养和造就掌握文化知识,善于思考,主动探求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智能型人才。所以启发式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潮流中是势在必行的。
二、 在启发式教学中要充分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与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师是主体,教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一面,而学生则成为客体,教师施教于学生,主体作用于客体。教和学两个过程相比较,学习过程是实现目标的过程,而教的过程是辅助学生实现目标的从属过程。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启发式”教学方法实质而言,教师的“启”在前,而学生的“发”在后;“启”是“发”的前提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如果不给条件或条件不适合,“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就会启而不发或发而不启、发的不对。可见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点,如果启而不发,则教师应真正查找自身的原因。
三、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也就不尽相同,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启发学生说出课题
从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相互讨论从而说出课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致明确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愿意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0分钱,那么有谁愿意在这个月内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即后一天给我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列式,有的计算,有的向别人求教,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经过争论,既说出了课题,又说出了本节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二)分组讨论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要获得启发式的应用功效,还必须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在复习求函数定义域这一内容时,不是按常规方法教师在前边讲解,而是提出问题:“哪组同学能尽快地总结出求函数定义域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启发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一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连成串。二是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三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不能停留在新学的知识的小圈子时里,使学生既有思维的目标又有思维的方向。
(三)利用所学过的旧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新问题。
为了使所讲的新知识能顺利进行,教师就要提问一些有启发性的知识,这既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因旧知识不巩固而造成的障碍,也为新知识的学习降低了思维难度。例如:在讲解排列、组合的应用问题时,给出问题:“学校门口一侧有10盏路灯,为节约用电,同时不影响照明可以关掉其中三盏,关掉的三盏要求各不相邻,且不关掉两端的两盏,你有多少种不同的关灯方法?”学生看到题目就觉得无从下手,我问到:“如果用白球表示亮着的灯,用红球表示不亮的灯,谁能把上述问题改一下?”这样一问,学生们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回答出:“可改为七个白球,三个红球排成一排,要求两端是白球,而红球各不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样一来就转化为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红球、白球问题,主要难关也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四)探索性的启发学生的思维。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每讲完一道题目,都要追问学生思路是什么?理论依据是什么?你是否还有别的解法等等,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和更广的两个方面发展,这也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求过点(-2,3)且与直线3x+4y-1=0平行的直线方程。
有的同学求斜率,利用斜率相等,及点斜式确定方程的方法来做,我接着问:谁能用其它的方法证呢?同学们议论、思考又出现了下面情形:利用A1/A2=B1/B2来解。即:
∵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设所求直线方程为:3x+4y+m=0
把(-2,3)代入方程;3×(-2)+4×3+m=o解得m =-6
∴所求方程为:3x+4y-6=0。有时一道题出现多种解题方法,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五)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维。
传统数学教学往往忽视结论的探索和推导过程,在学生还没有开展观察、归纳、联想等活动之前,就把现成的定义、结论、方法等直接“抛给”学生。这样教学的结果势必剥夺了学生进行思维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循循善诱,层层设问,有条有理,步步深入,为学生的思维铺设道路,使认知由简单问题解决的连续量度,逐渐升华为复杂问题解决的质变,引到问题的核心。
例如:求下列函数的最小值:
1、y=x2-3x+2
当区间发生变化时我们应怎样考虑?
2、 y=x2-3x+2 x∈[2,3]
3、 y=x2-3x+2 x∈[-3,-2]
4、 y=x2-3x+2 x∈[0,3]
当具体的数字变为字母时我们又该如何分析?
5、 y=ax2+bx+c ,x属于任意区间时求最小值的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
(六)采用类比和对比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中捕捉那些有助于突破难点的事例,用以引起学生相似性联想。通过概括化的智力活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或者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去探求新知和未知,又使学生思维进入创造性活动之中,这样便能较容易地进入一个新知识领地。例如在讲解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时,让学生回忆椭圆的几何性质,然后说明双曲线除具有与椭圆相似的四条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外,还具有它独特的性质(渐近线),让学生把二者进行对比从而掌握新知识。
(七)启发学生小结。
每节课结束之前,要求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小结,经常问学生,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在教师的启发下可以使学生对新讲授的内容进一步巩固。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选择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①孙连众、尹宝一等《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今日中国出版社
②傅右珊、张家骅、唐手默《中学数学重点课题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初中数学教与学》2002年第六期 中学数学教与学编辑部出版
④张淑英《再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⑤《中学数学研究》2001年第1、12期
⑥《中学数学教与学》2001年第2期
⑦《数学学科论文选编》(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