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日期: 2010-6-7 17:33:43 浏览: 1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平阳职业教育中心 傅维水

【摘 要】09年浙江省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纳入第三层次高考科目。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在职业高中而且在普通高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也上升了,学生们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也增加了。因此,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加强对学生除课本知识之外进行道德规范的辅助教育,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德育教育渗透、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在学校教学规划中得到重视而且社会上各种有关信息技术的场所如网吧、信息技术图书馆等也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甚至各个行政村都要建设信息资源库。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是非常之广的,我们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可以接触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而且在课外时间也经常接触。应该说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大有裨益的。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问题,一些不良行为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也在网络上传播,学生耳闻目睹难免会沾染上一些坏习惯,这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80%的青少年经常通过各种途径使用电脑,在学生中比例更高。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我将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遵守上机纪律和爱护机房设备的良好习惯
   1、加强思想教育,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认真分析教材中的能用于思想教育的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如穿鞋套进机房可以减少带入灰尘来保护机器的正常运转,按照正常步骤开机、关机,不要非法关机就可以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的数据安全等等。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上机纪律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把这个做为重要的情感目标来落实,要坚持不懈的贯彻,要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生,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2、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表率作用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能够发挥德育主题的德育潜能;②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③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中学生这个年龄段还不能完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尤其显得重要。比如教师自身要遵守机房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文明用语等等。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会照葫芦画瓢,因此,做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1、寓德于教,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如果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老师刻意地在说教,却又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备课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于教学之中。比如,在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可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介绍我国现实中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比如,教材中有《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犯罪》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章节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是绝好的材料,用于教育学生认识“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含义。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对于网络安全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防范教育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正在每个家庭普及,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网上聊天、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网络游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作为计算机教师,对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①、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
   在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带有分裂国家、仇视社会和污蔑共产党政府的言论,由于我们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缺乏对一些事物的判断力,所以,如果我们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就很有可能被这些言论所蛊惑。比如,讲到我国计算机发展史,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求伯君的事迹以及联想集团的发展史等,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②、信息筛选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网络上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而且每天都以天文数字的速度在增长,这些信息中,有很多都是重复的或者是虚假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评价筛选能力就会成为信息的奴隶。而且一些虚假的信息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不良的后果。比如,在介绍有关因特网知识时,每节课我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关注到的网络新闻讲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发表见解,并让学生们利用所学到的搜索引擎知识去网上搜索网络犯罪的新闻报道,使学生在资料的搜索、筛选,生活的关注,学生的交流,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网络、病毒等这些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了解,并增强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
   ③、版权和知识产权的教育。
   很多的中学生认为凡是网络上的东西不具有版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网络侵权,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学中,每一项操作活动我都会给学生一个主题范围。学生在确定主题后,到网上查找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我要求他们做好对信息来源的记录,并对选中的资料进行分类保存,以方便使用。对于尽量体现原创性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那些照搬照抄网上作品的侵权行为要加强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学生作品的原创性提高了,而对自己的作品保护意识也提高了。
   ④、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络并非一片净土,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
   有些学生在网上结交朋友没有防范心理,有些学生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级、年龄,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认为这很正常,交朋友就应该说真话,完全没有意识到着可能会给那些不怀好意的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这样,往往使他们处于受伤害的境地。一次次的中学生被“网友”伤害的案例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当然,我们并不排除网上有良知和温情的存在,但是毕竟网络由于其虚拟性,可能会比社会更复杂,如果中学生不善于识别善恶,抱着侥幸的心理,那么受伤害的总是自己。
   对此,要教育学生记住,在Internet上发布个人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
   ⑤、意志品质的培养。
   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特别对网络中的一些色情、暴力的信息难以抵挡。应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自觉抵制诱惑,远离不良信息。
   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经常穿插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计算机安全防范》的相关内容,以小组讨论或者其他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知道在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增强自身保护意识、防范意识,也能抵制各种不良行为。
   三、建立互助协作的团队意识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人们要想获得成功,往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意识。比如,在网页制作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主题创建一个主题网站;由小组长牵头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最后把各个成员的内容进行组织搭配完成一个网站的制作。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开展“互帮互带”的学习活动,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差的学生;使他们既提高了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又感受了其他同学的真诚帮助。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他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培养创新探究精神的基本条件是主体创新意识的激发。只有学生具备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迸发出创新热情和动力,没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创新就无从谈起。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当然学生自身的天赋条件和潜质是基础,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浓厚的创新气氛,即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中的“第一桶金”章节中,教师应该借助现今社会中的学生应聘。从递简介——面试——试用的过程,创造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们基于课本上的知识自由发挥,最终根据学生的作品和在面试、试用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来评定哪些学生最终被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发挥;不仅可以完成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穿插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量。这样也就让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个评价和反思,实现了德育渗透。
   总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任务。我们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利用课内课外,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将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正象教育家赫而巴特所说的“教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班主任工作之友
   【2】 中学生德育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