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经验、形而上学与中医学

经验、形而上学与中医学

日期: 2010-6-7 15:21:28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针对中医学是理论医学的观点,通过对经验、理论的涵义与划分,以及中医学理论特质的探讨,提出不能笼统地将中医学称为理论医学,与之相对将西医学称为经验医学。如果要说中医学是理论医学,也只能说是形而上学的理论医学,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哲学医。
   【关键词】 中医学;经验医学;理论医学;科学理论;形而上学
   Abstract: Pointing to the view of TCM being the theoretic medicine,by connotation divis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ory,the discussion on TCM theoretic features as well,it puts forwards we can not generally call TCM as theoretic medicine,or western medicine(WM) as experience medicine.If you shall insist on above,TCM is only metaphysics theoretic medicine,i.e.the philosophical medicine in earthily speaking.
   Key words: TCM;experience medicine;theoretic medicine;science theory;metaphysics
   一般认为医学本身就是一种经验科学,经验对医学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中西医学概莫能外,只是相对而言,中医学更偏向于经验医学。但有学者则认为中医学不是对人体生命运动、疾病过程及治疗疾病等经验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而是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的理论知识体系,是经理论(逻辑)思维整理的具有辩证和类推特点的逻辑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范畴组建的概念、范畴体系,故中医学是理论医学[1]。这一观点很有启发意义,它涉及到经验与理论的界定、理论的划分,以及中医学与经验、理论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实有深入辨析之必要。
   1 经验、理论的涵义与划分
   1.1 经验的涵义与划分
   从哲学的层面而言,所谓经验即感性经验,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但经验有待于深化,有待于上升到理论。F•培根认为一切知识来自个人的经验,并认为经验是由外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J•洛克也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但他把经验分为外部经验(感觉)和内部经验(反省)两种。
   从经验产生的方式的角度而言,可以划分出三种不同的经验概念:一是日常生活经验。它既不是系统的观察,也不是实验活动,而是一个人借助其亲身经验而发生的成长和教育。这种生活经验包括了某些无法传达给别人的东西,除非后者自己拥有类似的经验。因此,这里有一个“默会知识”的成分,它是无法仅仅用语词来传递的。我们通常与别人一起具有这种生活经验,别人常常帮助我们获得这种理解。这种亲身经验因此是可以为他人所了解的。二是以系统观察形式出现的经验。即在科学研究中根据特定概念对某些类型的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如达尔文对动物的观察,天文学家对行星的观察等。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能提出可以被新的观察所加强或弱化的假说;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借助于假说演绎的方法来从事研究。三是科学实验的经验。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目的,运用特定的科研手段(科学仪器与设备)主动干预或控制被研究对象,在典型环境或特定条件下获取的科学事实。实验是发现新事实的主要来源,1901—2008年医学诺贝尔奖(除9年因战争而停颁之外),计有5项临床技术奖(全部集中在诺贝尔奖早期),3项工程技术奖,其余均属于科学实验奖。当然,并非所有的科学都依赖于实验,但所有的科学都进行系统的观察,就此而言所有的科学都运用经验,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称为经验科学,因为它们提供的理论是有实质内容的,并且可通过对现实的经验观察来检验。在这里,经验就是指知识的现实性或实质性。
   1.2 理论的涵义与划分
   一般认为,理论与经验相对而言,是指概括地反映现实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它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的结果。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随后对它进行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把这种理性认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为一个严整的体系,从而形成理论。任何理论都是由概念和原理构成的,它既是一个有结构的命题系统,同时是一个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它的各个命题或陈述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演绎结构使之相关起来。
   理论大致可划分为科学理论、数学与逻辑理论、形而上学理论三类[2],分别对应于经验科学、形式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自然、社会)或科学命题是要对现实世界作出陈述,因而具有经验的内容。所以,科学理论或命题的真假,不能仅仅由逻辑分析来解决,而必须由经验来检验。一种科学理论,尽管可以建构为某种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但是,科学中的任何命题并不能因为它与由之导出的公理(科学理论的基本定律)相一致而成为真的,相反,如果这个导出命题与经验不一致或相悖,就将不但危及这个导出命题本身,而且还将危及由之导出的那些前提。科学理论和科学命题的真假是要由经验来判决的。
   数学和逻辑中的命题都是分析命题,分析命题并不对自然界作出预言,因而不具有经验内容,不能提供自然信息。分析命题虽然有真假可言,但分析命题的真假仅由语句间的意义分析来解决,而并不依据经验来检验,它的真命题都是一些重言式,而所有矛盾式都是永假命题。原则上,数学和逻辑学理论都是一些重言系统,数学定理和逻辑定理都是一些重言式。因此,一个数学定理或逻辑定理能否成立,只接受逻辑的分析,而不接受经验的检验。一个数学或逻辑命题之所以是真的,仅仅是表明它与由之导出的那个公理系统相一致或符合,而并不对我们的经验世界作出陈述。
   形而上学理论虽然表面上也像是要对现实世界作出陈述,因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像是具有经验内容的综合命题,但实际上它既不是像数学或逻辑命题那样的重言式,可以通过逻辑的分析而判定其真假,也不像科学命题(综合命题)那样可以接受经验的检验。原则上,形而上学命题都是一些无真假可言的(既不真亦不假的)“伪命题”。它仅仅在表面上像是对世界作出了陈述,实际上它不具有经验内容,不曾告诉我们任何自然信息。
   2 中医学理论的特质
   当我们说中医学是理论医学的时候,根据上述对理论的划分,自然必须搞清楚中医学是哪种类型的理论医学。
   2.1 从中医理论的建构看中医理论的特质
   中医理论的建构,一方面来自于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归纳总结,另一方面来自于对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与原理的引进。其中,经验体系是中医学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临床诊疗的基本实践模式,是以状态调整为导向、证-治-效紧密相关的一种整体、动态的个体化复杂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医生对临床经验进行积累,通过归纳总结个体病人形成的病人群体的共性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而个体医生的学术观点被医生群体所采用,学术观点逐渐变成了学术思想;如果学术思想被传承、被流传就形成了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如果被进一步的提炼升华,就上升为中医理论。无论个人经验、个人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或中医理论都是在临床的实践中不断的得到检验和修正,不断的被凝练升华。《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著作,即是通过对大量个案的归纳总结,把握了辨证论治的规律,发展了中医理论。但是,中医学术的发展由于缺乏科学理性的反思和科学实验方法对现象背后本质的进一步揭示,因此,中医理论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成了一个贮存和再现经验事实的工具系统,其对病、证的认识,由于搜集的材料局限于表象经验范围内,故病与证也只能以临床表现的排列组合或主症兼挟来构造,内在机制则靠推测来填充和弥补,这样构造的病与证的模型,无疑仍然是经验型的,辨证论治也是对众多经验的分类捆绑。作为工具的中医理论,只联络有关临床事实,并不表达真实机制,或此或彼无须考察是否符合客观实在。中医理论的这种工具性特征,表明中医学仍停留在经验水平,这种貌似理论的经验工具极大地妨碍了中医经验的理性化、客观化要求[3]。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在构建中医理论的过程中,借助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源,它以无形之气的聚、散等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空”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的整体性、过程性和统一性。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运用阴阳的属性及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理论来研究事物的性质及其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学说则把自然界看作统一的整体系统,用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以这些哲学思想为指导来构建中医理论,势必强调从整体、宏观、动态的角度去研究人体的生活活动及其与外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中医学重视整体、功能、运动等特点。同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观、形神观、中庸观、常变观等,都对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由于中医学主要借助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认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有学者根据《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论述,提出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形上之人,西医生物医学研究的是形下之人[4]。
   2.2 从科学理论的功能看中医理论的特质
   科学理论具有解释和预见两大功能。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都是根据科学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性和本质联系,按照同样的逻辑机制从理论前提和先行条件演绎出来的推论。科学解释是从已知的事实概括、抽象出理论,再从这个理论逻辑地推导出内容上与这些事实耦合的判断。科学预见则是从该理论逻辑地推导出未知事实的结论,这些事实或者已经存在但不为人们所知,或者暂未存在,但应当和能够在将来产生。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仅解释了已知水星轨道的摄动现象,而且也预见了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效应,这都是后来为天文观测证实了的预见。
   反观中医学理论,一方面其从经验归纳总结所形成的理论,或者是对经验的约定性说明,如疟疾的病理是风、寒、暑、湿、痰浊之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加常山、草果等治疗是和解少阳,祛邪截疟,它并没有反映疾病现象和医疗事实的本质原因和内在机制;或者理论只是经验的替代工具,是对一组经验现象的捆绑,并不表达真实机制,如“风寒袭表”只是“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的代称,辛温解表是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药物组合的说明。因此,当我们提起“风寒袭表”时,一系列临床表现组合便不言而喻,说到“辛温解表”,一系列相关的方药组合随即而现。另一方面,从中国古代哲学移植、引进的理论,则具有上述形而上学理论的所有特征。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犹如有学者对质量互变规律分析所说:科学是允许套公式的,通过套公式而演绎出具体结论,尽管其结论是可错的,但却可由此来检验理论。辩证法却不然,它不可能导出任何可检验的蕴涵,任何可检验的具体结论都不可能是真正从它导出的。因此,那些具体结论的错误也不可能危及任何那些作为前提的所谓“辩证法规律”。所以,像以辩证法那样的用“质、量、度”来解释水的结冰和沸腾,虽然它所“解释”的是一种物理现象,但这种对物理现象的“解释”方式,不可能被写入物理学教科书,因为它完全是一种伪解释[5]。当然,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之关系,并不完全等同于质量互变规律与物理学之关系,它与中医实践长期磨合,已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框架。但是,这种理论往往也只有解释功能,甚或是事后的,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解释经验而存在的,并无严格意义上的预测价值。如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确立的治法,常用的有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而没有养木生火之类的提法,况且益火补土之“火”,也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修正为肾阳,而并非五行学说本义之心火。再如在五行预测中人们常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其实这种表述也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上的,人们发现在情绪受到刺激之后,大多伴有消化系统功能异常的情况,中医学称之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等。我们并不能根据五行理论预测其他的传变关系,如“见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等,尽管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余脏准此”,但缺乏实践经验支持的形而上学思辨演绎,是很难达到预测的目的的。
   中医学产生于自然哲学的自然科学时期,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看,一门科学理论愈是不成熟,其中所包含的形而上学成分就会愈多。中医临床经验犹如一粒粒珍珠,正是借助于哲学体系编织成理论之网的。因此,并不能因为中医学有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范畴按一定的逻辑结构组织成体系,就笼统地将中医学称为理论医学,与之相对将西医学称为经验医学。如果要说中医学是理论医学,也只能说是形而上学的理论医学,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哲学医。虽然科学家在创造和建立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形而上学理论或某些“命题”甚至还能起到某些启发作用,正如古希腊的原子论的形而上学曾经对道尔顿建立近代化学中的科学原子论和对以牛顿为代表的几代科学家建立近代物理学理论都曾经起到过巨大的启发作用一样。甚至即使像黑格尔式的辩证法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对科学的发展也可以有某种启发的作用。但科学家发展科学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区分并剔除科学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成分,因为不断地区分并剔除科学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成分正是科学理论取得进步的重要的甚至主要的途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1925年在《我的世界观》中对形而上学与科学理论的关系有着精辟地论述:“形象地说,当我们在知识的道路上迈进的时候,我们必须让形而上学的无形之手从迷雾之中伸出来引导我们,但同时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止形而上学温柔的诱惑把我们引离正路坠入深渊。或者换种说法,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迈进的大军中,形而上学是一支先遣队,它深入到情况不明的敌方境内布下前哨。我们不能没有前哨,但我们也知道这些前哨最容易遭到狙击。再打个比方,形而上学并非知识大厦的一部分,而只是建造大厦不可缺少的脚手架。或许我们甚至可以说形而上学在其发展中可以转变为物理学(形而下学)。”很明显,中医学正是因为其形而上学的思辨限制了人们更深入地研究现象本身的规律性,阻碍了中医实证科学的发展;哲学思辨理论没有办法加工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没有办法使经验向概括运动,抑制了中医科学理论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学是什么样的理论医学做出明确的说明,搞清形而上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区别及其关系;否则,很容易给缺乏科学哲学知识的学者造成误导,反而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秀玲.论中医学的理论医学特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323325.
   [2]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
   [3]聂广.中医感悟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5.
   [4]李致重.中医形上识[M].香港:奔马出版社,2005:277.
   [5]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