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参与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参与

日期: 2007-2-10 15:57:37 浏览: 13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 江俊芳

学生感情投入的多少,可以成为评价一堂课的主要指标。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参与的实质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的要求,制定出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后,再把它详细分解成子目标,落实于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施的措施,让学生认同并内化教师提供的目标。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情感参与决定着学习的过程、结果,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其次是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备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得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得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有最好的策划,到头来仍然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对深入性的理解是: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个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地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仅能够运用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浮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须动脑的“问题”,教师讲到哪儿,学生就顺到哪儿,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参与,就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情感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而已。可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二、实现学生的情感参与
1.准备性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情感参与的多少。在准备性的环节中,即要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复习和情感投入上同步,为授新课铺垫。因此,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离子键”的有关概念抽象难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必须对前面学的概念进行梳理,并编成一张概念图,为本节知识学习准备好钩连点。或者也可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使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如在学习“乙酸”这一节时,初中化学已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可请学生根据酸的定义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酸性;无水乙酸能否和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比较乙酸、碳酸、石炭酸、亚硫酸酸性的强弱。学生通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对实验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探讨,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其主动性和参与性,为上好新课奠定基础。
2.尝试性参与,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尝试使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不受教师的束缚,怎样想就怎样做。如教材提示的“想一想……该怎样计算?”“请你把这道题做完” ……让学生尝试这些内容,是感性认识建立表象的阶段。由于学生的尝试往往能有所收获或取得成功,从而在“试”的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的乐趣,产生稳定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特性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如比较粘度、将光亮的铁钉与之反应是否有明显的现象、滤纸是否会碳化、溶于水是否有明显的放热现象,等等。有一学生提出能否把水倒入浓硫酸使水沸腾的方法来区别。这个方法源于常规而又突破常规,学生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3.理解性参与,让学生真情体验
理解性参与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围绕教学重点,自我分析,思考问题,质疑、释疑问题,小结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知识。通过参与上述一系列理解性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在复习“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让学生对教材上提出的“先加BaCl2溶液,再加稀盐酸或稀硝酸,若有白色沉淀出现,则有SO42-存在”的说法,先按自己设计的不同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就实验成败关键、最佳方案及实验结论展开讨论。学生先经过实验并探索,有很多离子(Ag+、SO32-、SiO32-)对SO42-的检验有干扰,最后得出检验SO42-的最佳方案为:先向被检验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待确定无干扰离子后,再加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一定有SO42-存在。学生通过研讨,主动探索的欲望和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倍增,并在实验探索中产生了成就感,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得到培养。
4.发展性参与,激励学生的情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与学。在教学中要做到:第一,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腾出时间和空间。“空白时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课堂上留有时间给学生交流撞击,争论探求;留有空间给学生操作实践、提练升华。经过大量实践研究,总结出“六项空白法”:(1)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2)提问后留“空白”;(3)当学生对知识模糊时留“空白”;(4)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5)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
(6)出现难解时留“空白”。此种“空白法”的尝试,是对教师“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挑战。第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学会质疑,当别人的观点含糊不清时,要求他作详细的说明;学会总结,要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的发言;学会编题,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和课堂反馈编制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习题。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课堂下,学生之间可以完全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学生心理真正达到安全感。教师的角色是充当顾问和导师的作用,宏观控制讨论时间,调和化解冲突,适时地进行点拨,及时、热情地鼓励和肯定。这种教学艺术的实施能超越一般的自学能力,在情感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忍耐心、坚持不懈、敢于克服一切障碍的品质。
5.探索性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对学生中出现的新创意,要积极地引导和鼓励,提供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试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以具体的支持,并指导其完成小论文,在化学第二课堂活动中宣读或在化学板报中张贴。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如在学习“氯气”这一节时,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的原因”。学生提出两种可能的原因:(1)NaOH完全反应后,碱性减弱。(2)过量的Cl2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的强氧化性使红色褪去。并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所得的无色溶液中再加少许NaOH溶液,溶液颜色不变,说明褪色后的溶液中无酚酞。于是得出溶液褪色是原因(2)。但有位学生提出: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是强氧化性所致,但氯水和NaOH反应后,溶液的碱性一定会减弱,所以不能排除原因(1)。显然,这位学生的思维缜密得多。用类似的方法对教材上的一道习题:“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淀粉-KI试纸先变蓝后褪色的原因是HClO的漂白作用还是生成的碘被氯气氧化了?”可进行类似的实验设计验证反应的机
理。学生亲自体验到了发现知识的情感。教师的不断肯定和鼓励,成为连续不断的驱动力去推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过程整合在一起,并形成统一的认知关系,把教和学推向艺术的制高点。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以情为“酶”,能“活化”学生的情商,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