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现代文阅读应试的现状与思考

现代文阅读应试的现状与思考

日期: 2010-1-25 18:17:12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小兰

现代文阅读应试的现状与思考
   黄龙县职业中学 陈小兰
   [摘要] 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目前陷入困境,值得国语教师深思。究竟怎样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是摆在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又艰巨的任务。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广大考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件细致的工作,根据学生实情,由简单到复杂,由课本到课外,力争做到有章可循,需要我们一同来探索。
   [关键词] 阅读 现状 指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中学的母语教育,教师教不好现代文,学生学不好现代文,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平均分多年处在及格线以下,2007年陕西高考阅读题得分率为65%,2008年得分率为72%。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有时就将此作为抨击语文教育的重要对象。甚至许多考生也说:“我们解答阅读题,不知道是答错了,还是答对了,反正稀里糊涂,总是考不好。”也有的考生说:“认真复习了现代文阅读的章节,但考试题一出来,总感觉到好像没复习过一样”。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现代文阅读陷入困境,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并需要作出回答的现实问题。当然,这里有涉及阅读教学亟待改革的种种问题,如果单从高考指挥棒怎么考就怎么教这个无须遮掩的事实来看,阅读试题要承担相当的责任。多年来,选拔性高考试题靠阅读题拉开分距的命题心态,造成了阅读题难度的居高不下,而过高的难度又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现实,究竟怎样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是摆在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 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卓有成效的探索,总结出“加大阅读量,扩大阅读视野”,“以本为本,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培养阅读兴趣”、“精讲多练,以自读为主”等好的方法与经验,都为中学现代文阅读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
   但是,当我们从“教”“学”“考”的角度去研究高考现代文阅读,去研究传统的阅读教学时,会不难发现,两者的价值取向相距甚远,其原因是:一、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测试,是以考查学生是否准确获取新鲜信息的能力为价值取向。因为在“阅读与写作”这两种能力上,对大多数而言,比“写”更重要的能力是“读”,即准确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而这种能力与输出信息的能力是不能画等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是为了写”,并以一篇文章写得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是不全面的。一个人的学习,过程,都是由开始的“读”到最后的“写”,而读的能力强,写的能力弱。“眼高手低”是正常的,更多人的写作能力是历经生活,工作磨炼后逐渐形成的,因此,阅读对于大多数人的基本意义,首先不在于写作的需要,而在于学习、工作、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与社会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考语文测试将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阅读考查的重中之重,正是着眼于一个现代青年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是科学的、标尺性的价值取向。二、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是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写作”这一终极目标上去衡量,阅读通过写作去体现,写作是阅读的终极价值取向。在教材教法的实施上,几乎每篇课文的学习指向,都围绕着研究作者怎么写来展开,由名家介绍,背景的提供,再到作品的分析,语文知识的体现,最后落实到写作特点上,这样,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点面面俱到的分析介绍,只能在学生脑海里留下几条明晰的筋,落实在笔记本上的是几条简单的结论,而语段内许多语句的具体意思学生弄不清楚,能说出一篇课文的主要思想,但说不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中有几处心理描写,却说不出这几处描写有什么一样。可见,一个是以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为目的前提的,一个是以研究分析怎样写一篇文章为目的前提的,这两种不同终端目的效应的反差,完全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与阅读中考现代文的严重脱节,这种脱节的结果,势必使走进考场的多数学生畏“读”如虎,心慌意乱,没有根底面对阅读试题较长时间内无法进入阅读角色,审题不细,对于题干中所给的规定,甚至有启示意义的语言领悟不了,或者产生误解,造成了答非所问,对阅读材料既不能迅速形成整体认知,又不能全面掌握理解,对号入座,需要的信息捕捉不到,即使找到,也调遣乏力。
   怎样解决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测试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尖锐冲突,使阅读教学适应阅读测试,以提高广大考生的阅读能力?自己有几点认识,以求教于同仁。
   一、 在阅读指导中,将“以读促写”的 观念转移到“以读为本”上来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其文章篇目而言,累计达二百余篇,其各种文体具备,古今中外佳作,优秀科技短文不乏其例,可以说阅读材料达到一定的量,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以读为本,从语言的学习到内容的理解、再到美文佳句的品评鉴赏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势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词汇运用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这数以百计课文,又是阅读教学进行创造教育的载体,可以凭借这些名篇佳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学生的终身读书和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但是,如果不突出读,不以课本的读为前提,使阅读课多为应试而备,热衷于短期效应,那势必会淡化课本作品中固有的美感和吸引力,再加上阅读指导方法不当,会致使学生以为“语文课读与不读一个样,反正中考不去考”的错误结论。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养成读书习惯,培植鉴赏文学的能力,使学生面对任何阅读对象,无须借助某项专业背景知识就可以显示出的捕获信息的能力。我们学校的教育,是受一定的时空限制,学生读的书籍甚为有限,不可能掌握受用终生的信息和知识,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则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理解文意以达到欣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通常的办法就是翻查字词典,要使学生明白,对于阅读中存在的疑难,仅仅依靠老师是不行的,必须把工具书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阅读文中重点段落中的某一语言单位一包括字、词、短语、句子、句群乃至语段的确切认识,对此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把握。要对重点的语段作出理性的分析,抽象的概括和具体生动、形象地描述。要让学生对于那些精美的语段烂熟于心,达到举一反三。略读习惯的培养,要放在课外阅读上,可作为精读延伸,为学生提供大语文的氛围。课外阅读,要以重视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为前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而这些人文知识的获得,最直接、最迅速、最迅捷的途径,便是课外时间的广泛阅读,还是对精读的补充,在这方面,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不是放羊式,而应该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和阅读范围。第三,要是养成有意质疑,求异思维的习惯。再阅读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的思维硬归纳到一条线上,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的阅读是做书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书的奴隶,是与作者的平等对话而不是作者思想的俘虏。即尊重权威,更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指导,这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之目的所在。某小学教师作了一道练习题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变成水,而一个学生说“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我们不能否定这个答案,因为这个学生将雪化成水的过程作了艺术化的想象,雪变成水,滋润了春天,创造出了春天、白云、鲜花和生命。这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的迸发。因此,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在大胆解放自己思想的同时,应解放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艺术地知道学生既能入格、入情、入境、入理,更能“出格”,“破格”,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使是言别人所未言,发别人所未发,教师也应该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真正读懂文章,是应该在作品中读到了自己,体验到自己的审美个性,读到了属于自己的“哈姆莱特”。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掌握阅读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应试角度看,培养阅读能力,终极的价值取向是在解题和答题上,而阅读方法的指导,旨在于让学生掌握阅读规范,认识阅读规律,训练阅读思维,以提高解题和答题能力,提高答题的准确率,重点抓好两点。
   第一、认识阅读理解。语言运用是有规律的,文章的组织是有规律的,我们指导阅读的前提就是要认识这种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以语意规律为例:“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这句话中的两个高尔基含义就不一样,前者是指高尔基本人,后者是泛指具有高尔基那么高的文学成就的作家。再者,从虚实互解规律来看,写文章的人,常常有意地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甚至以虚代实。他们形成一种互解关系,命题者往往在试题中告诉虚的一方,看学生是否在原作中捕获到相关信息的实的一面。
   第二、加强阅读思维的训练。语言活动的本质是思维的。而具体形象的思维,有形成了鲜明生动的语言。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结合语文特点,自觉地敏锐地利用阅读规律,进行阅读时的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训练。
   这里的具体思维就是对语言事实的具体分析和确认。整体思维,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两种思维训练常常是结合起来运用。叶圣陶说:“能把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师。”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么联系,再来看一段跟一段怎么联系,一段一段清楚了,全篇文章就清楚了。
   四、阅读指导中,要使学生掌握解答题规范
   这里的规范,一般指与读有关的“写”的规范,如对文章的概括规范,材料的说理规范,回答问题的规范。既要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又需要驾驭语言的操作能力。仅以概括来说,一是化繁为简,一是化实为虚。它的规范在于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科学性就要准确,词语贴切,句式妥当,角度适当。有倾向,就是情感的褒贬,该褒则褒,该贬则贬。概括性:一要内容全面,没有要点的遗漏,一要文字简洁不能过于啰嗦。具体性是要求反映此句、此段、此篇的特定思想,特定内容,而不至于与他句他段他篇相混淆,换一句话说,你的“概括”应该使没有读过这句、段、篇的人能明白其中的内容和思想。这时有个“度”的问题,概括过宽流于空洞,而具体过细则流于繁琐,把好这个定位需要相当的训练。
   当然,认识阅读规律,训练阅读思维,掌握答题规则是从指导阅读和解答练习题的大的方面来说的,在具体的实施中,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课本到课外,使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鉴赏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通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