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日期: 2010-3-17 15:59:49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大报告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党中央反复重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农村和农业工作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进一步明确。为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精神和部署,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了“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宣传口号。这一主题指明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城乡统筹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这种新形势下,莱芜市旅游业的发展出路在哪里?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我们一致认为:只有依靠发展乡村旅游,莱芜旅游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大报告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位置,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普遍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城市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业,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乡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能够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能使传统农业增添附加值,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能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乡村旅游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和乡村存在明显差别,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密切城乡联系,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使城市人更多地了解农村、关心农村,有的还投资于农村。乡村人可以更多地了解城市信息,学习城市人的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转变农民的观念,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乡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实力,成为我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莱芜市产业结构单一、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工业的局面急需打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
   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它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最佳切入点。
   二、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经营类型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经营类型可分为五大方面:
   1、农业观光游。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瓜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观光竹园、观光中草药园、观光生态农业园等。
   2、休闲度假游。有农业公园、鱼场垂钓园、养殖牧场、休闲农场、休闲农家乐、休闲度假村等。
   3、民俗文化游。有民俗村游、古村落游、民族村游、水乡游等。
   4、体验教育游。有体验农园、教育农园、租赁农园等。
   5、自然生态游。有森林公园、野营地、自然风景区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而且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主要城市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主要在大城市周围地区,这里区位条件好,市场广阔,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优势条件。现将主要城市和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分述如下:
   1)深圳市。中国乡村旅游首先是从观光农业开始的。在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园,并举办荔枝节,主要是吸引城市人前往观光、采摘和娱乐、休闲,并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商贸洽谈,招商引资,取得良好效果。随后,深圳市又办起了“青青观光农场”、“现代绿色庄园”、“海上农业公园”等,对全国城市发展郊区乡村旅游起到了带头作用。
   2)北京市。北京市乡村旅游开始于90年代初期,1994年,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提出:都市农业是该区“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把具有旅游、观赏、无公害等特点的都市农业列为朝阳区经济发展的六大工程之首。到目前,已形成的主要观光农业园有:昌平区“小汤山农业科技观光园”、海淀区“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大兴区“庞各庄西瓜园”、门头沟区“妙峰山樱桃园”等,还发展了密云遥桥峪村、怀柔神堂峪村、昌平菩萨鹿村、房山西庄子村等民俗文化旅游村。
   3)上海市。上海市乡村旅游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双体日到郊区看一看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尝一尝新鲜无公害蔬菜、水果,感受一下清新的田园风光已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新时尚。目前上海乡村旅游的景区正在逐步形成:(1)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观看现代农业设施,到果园、菜园观光、采摘。(2)崇明岛绿色农业休闲游和“农家乐”游 ,可以观光、采摘、垂钓、体验农家生活。(3)南汇海滨东海农场、康登园艺场和中华花卉培训基地,观花、购花、休闲旅游。(4)松江九亭花卉园艺中心、新桥花卉市场和泗圣菜园、蔬菜市场,观赏田园风光,购买无公害蔬菜。
   4)广州市。广州市周围地区乡村旅游也在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召开了“全国首届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和“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各级政府也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扶持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到目前为止,珠江三角地区有各类观光农业景点50多个,平均每745平方公里拥有一个观光农业园,规模较大的观光农园接待游客多达30多万人次,小的也有上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有10万人次参加农业观光游。农业观光游正在成为珠江三角洲旅游市场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农业旅游景区:(1)以珠海农科奇观为代表的“三高农业”展示型;(2)以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型;(3)以番禺新垦百万葵园为代表的农业主题公园型;(4)以化龙农业大观园为代表的综合型观光农园;(5)以番禺横木历度假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型;(6)以中山岭南水乡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型。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还有成都、杭州等周边乡村和我省的烟台长岛、日照东港区等地乡村旅游已成规模,并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如:北京、成都发展郊区民俗旅游专业村的经验,浙江天目山“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日照王家皂村开发“渔家乐”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莱芜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莱芜市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建成6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1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形成了一批地处城乡结合部、山区乡村、景区周围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雪野鱼宴、棋山炒鸡为代表的乡野特色餐饮型;二是以茶业口镇樱桃节、黄庄镇桃花节、房干生态节为代表的民俗节庆型;三是以房干、王石门为代表的“农家乐”型。其中,乡野特色餐饮是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主要的产品类型,且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规模和能力。如雪野以鱼宴为特色的饭店60多家,棋山的炒鸡店80多家。今年清明、五一等旅游高峰期,日接待游客多达五六千人次。我市还有一大批遍布各乡镇的特色餐饮场所、农家饭店,也成了市内外城里人周末、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虽然莱芜市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总体规模偏小。由于莱芜市尚未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缺乏明确的开发定位和清晰的发展思路。乡村旅游产品的规模普遍较小,如“农家乐”主要集中在房干和王石门,两村农家旅馆、饭店共有30多户,床位仅100多个,还不成规模,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未得到充分体现。
   (二)缺乏地方特色,产品档次不高。莱芜市的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大众化、低层次的初级产品,经营方式粗放,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能体现莱芜地方特色、展示鲁中民俗风情的休闲性、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较强的高端乡村旅游产品。
   (三)缺乏配套设施,接待能力不强。我市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外部道路等级低,沿途两侧环境差,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不配套。如雪野湖、雪野三峡、棋山等景区,旅游旺季游客“吃饭难、停车难、如厕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如莲花山、王石门等景区的外部交通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发展。
   (四)缺乏扶持政策,管理培训滞后。莱芜市尚未制定出台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反差,旅游服务意识较弱。加之管理单位重开发、轻管理、无培训的现象还有普遍性,从而导致开发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五)乡村旅游缺乏产业链,综合经营效益不高。我市乡村旅游不仅产品类型单一,而且缺乏乡村旅游产业链,旅游经济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各种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纪念品、土产品、风味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尚未有效运作,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从而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莱芜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和优势
   (一)面临的机遇。
   一是旅游业正在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趋势,为全市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加,自驾游、近郊游日渐升温。这一趋势,有利于莱芜市针对济南及周边城市居民,新开发一批休闲娱乐型、参与体验型、康体疗养型等乡村旅游新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二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亮点的市场空间大。目前,我省除日照和烟台的“农家乐”、“渔家乐”有一定规模外,鲁中地区还缺乏乡村旅游亮点和知名品牌。只要我们尽快介入,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定能打造出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合力推进“四个一体化”建设,从政策、规划、资金等多方面向乡村倾斜,乡村的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条件。
   四是莱芜市“三大产业板块”和“四个功能区”的建设,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带动作用。特别是随着山东高速、大鑫珠宝游艇俱乐部等一批大项目的竣工开业,雪野旅游区及北部旅游板块将成为省内外新的旅游亮点和热点,可以带动湖区周围和北部山区众多的村庄开发“大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产品。
   五是最近省旅游局打算把全省“农家乐”的试点定在雪野旅游区,这为莱芜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明显。莱芜市山水生态、特色农业、山村民居、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而且,正在开发建设之中的20多处景区景点大多与村庄相邻,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房干、王石门等,因此,我市开展“景区依托型”、“鲁中山区民俗型”和“农业科技观光型”等乡村旅游产品的条件非常优越。
   二是区位、客源优势突出。按照乡村旅游发展规律,距离大中城市车程50分钟左右,并有一定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为依托的村落,将是建设环城市游憩带、发展乡村旅游的最佳区域。而我市毗邻济南、淄博、泰安等城市,符合这一区位要求。特别是随着济青高速南线的开通,我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将迅速转化为客源优势,一级客源市场将突破100公里范围,扩大到省内各地。根据今年节假日各景区旅游统计分析,京、津、冀和苏、浙、沪地区前来我市旅游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多,我市的客源正在向远程市场逐步扩大。
   五、莱芜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及措施
   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既是载体,又是主体。因此,要以创建旅游特色村为抓手,努力实现全市乡村旅游的新突破。
   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打造莱芜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为目标,以创建旅游特色村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示范先行、梯次推进,力争2—3年内,建设一批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旅游特色村和乡村旅游产品,努力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鲁中乡村旅游最佳目的地。
   下一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规划,推行标准。
   1、编制全市乡村旅游规划。首先,要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专项规划。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位、发展目标、整体布局和开发类型等,指导全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
   2、推行旅游特色村创建标准。结合上级有关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制定出旅游特色村的标准细则,从旅游资源与项目、环境与设施、接待与就业、管理与服务四个方面,明确旅游特色村的创建内容,要求创建单位按照4大项、29个小项、56个得分点,进行重点开发和完善提升,确保今年全市至少有两个旅游特色村创建成功。
   (二)示范先行,梯次推进。
   1、培养典型,示范带动。将房干和王石门作为首批旅游特色村创建的示范单位,加强指导,争取使其成为我省第一批旅游特色村。在工作中,一是要求房干重点增加休闲、体验和娱乐功能,提升农家旅馆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指导他们以旅游公司为主体,成立“农家乐”接待服务中心,通过对农家旅馆实行统一管理、游客统一分配、接待统一标准、对外统一宣传等措施,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格局,力争把房干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二是要求王石门按山农大编制的村庄旅游规划实施改造。动员现有农家旅馆、饭店和有经济能力的农户,按设计的户型和院落,率先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农家院落和住宅,以提升接待水平,达到特色村标准。并通过几年的努力,把王石门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天上人家”和鲁中民俗旅游的亮点。
   2、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村庄,组织开展旅游特色村创建。从目前看,莱城区的南嵬石村、独路村,雪野旅游区的邢家峪村、吕祖泉村、大酉坡村、官正村,钢城区里辛镇的棋山观村、黄庄镇的霞峰村等一批村庄,都有开展旅游特色村创建的条件。可通过采取宣传发动、外出考察、加强培训等措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开发经营能力,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1、选好开发类型。发展乡村旅游,最忌千村一面,产品雷同,对不同村镇要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各村特色。如对雪野旅游区及北部山区乡村,重点帮助他们借助雪野旅游区大项目和现有房干等景区的优势,发展农业观光、乡村体验、康体健身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形成与雪野旅游区项目的配套和互补。如茶业口镇,可依托紧邻雪野旅游区和淄博的优势,大力发展樱桃采摘、龙山绿茶炒制等参与性、趣味性项目。如里辛、黄庄等镇可发挥棋山炒鸡和黄金蜜桃的品牌优势,结合棋山景区改造和金水湾生态园启用,做好炒鸡和黄金桃系列产品开发,突出本地餐饮特色。如莱城区大王庄、羊里、杨庄等镇的部分村庄,可依托农业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无公害姜蒜生产基地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乡村旅游产品。
   2、探索发展模式。借鉴外地经验,积极引导创建单位大胆探索,努力实现经营模式创新。如对茶业南嵬石村、雪野邢家峪村、牛泉庞家庄村等旅游基础好、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庄,帮助他们采用村办公司+农户股份合作的模式进行开发。对于部分有资源优势、有积极性,但缺乏开发能力的村庄,如茶业口镇的船厂村、和庄乡大英章村、雪野镇官正等村,帮助他们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开发主体,采用“整体打包租赁”、“产权经营分离”的模式进行开发。可先在北部山区进行选点,大胆尝试这一开发模式,以实现全市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
   (四)整合营销,打造品牌。
   为迅速扩大我市乡村旅游影响,近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宣传促销工作:
   1、创建莱芜乡村旅游网站,实现对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网络平台,把我市现有的特色餐饮、民俗节庆、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整合包装成旅游产品,以图文、视频等形式予以展示,方便游客查询,同时,利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供电话咨询和预定服务,实现乡村旅游产品与市场的有机对接。
   2、盯住济南、淄博、泰安等周边地市,重点宣传。明年春天,可邀请济南、淄博市100家有实力的旅行社,在雪野举办“走进莱芜,畅游雪野”旅游推介会,届时将乡村旅游产品作为推介内容同时宣传,并争取纳入两市主要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下一步,要采取捆绑宣传的方式,进一步加大济南等周边市场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3、开展“城乡互动游”活动。可通过推出“一票通”年卡、优惠折扣票、发放宣传品等措施,首先鼓励“莱芜人游莱芜”,进一步调动镇村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积极性。
   (五)政策扶持,加强领导。
   发展乡村旅游,既需要加强领导,更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建议制定出台莱芜市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支农优惠政策,在开发启动资金、市场宣传经费、农户改造补贴、小额贷款贴息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和旅游特色村创建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加强对特色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各区和有关乡镇要明确专人,负责创建,并对每年确定的特色村创建单位,进行重点帮扶。三是优化环境。在推进“四个一体化”进程中,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坚持“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进一步创造优美和谐的乡村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1,1.
   [3]孔润常乡村旅游悄然兴起[N].中国旅游报,1998(4);7.
   [4] 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N]. 中国旅游报.2006-01-20
   [5]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管理.2006(7).
   [6]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旅游管理. 2006(6).
   [7] 春节期间我市旅游持续升温[N]. 莱芜日报.2008-2-28.
   [8] 李颜,尹正江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分析[EB/OL]. 中国知网. https://www.cnki.net. 2006(11).
   [9] 刘军萍. 国外乡村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定位之启示[J]旅游管理.2006(7).
   [10] 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
   [11]舒象连.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湘潭大学学报,199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