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西方主要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简介

西方主要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简介

日期: 2006-8-9 12:31:06 浏览: 18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关键词] 道德教育;回归学校;思考
[摘 要] 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道德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并逐步回归学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目前,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都将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美一些主要国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矛盾加剧、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趋高、犯罪低龄化这一状况,更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道德教育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研究,成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它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校道德教育逐渐被忽视,到20世纪中期,实际上已走向衰落。其重要原因是:
第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内部各教派纷争,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在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重视所谓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并把它视为国家道德教育、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例如,英、美、法等国的学校,大都由教会控制,道德教育从初始就与宗教密切联系,宗教道德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了19世纪末,由于各教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致使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逐渐式微。
第二,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地向前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等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水平,从而对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及其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怀疑、批评和否定。
第三,工业化步伐加快给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使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道德及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有的宗教教条、宗教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在旧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新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状况下,学校道德教育逐渐被忽视以至走向衰弱。其表现是:
第一,在道德课程设置上,与实际相联系的道德课慢慢地变为纯理论性的、抽象的道德学课,老师只讲解或澄清道德概念的含义,分析道德推理的逻辑顺序,比较各种伦理道德体系,而不涉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规范伦理学及道德教育课变成了纯理论课。
第二,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公民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不再受重视,取而代之的是与谋求职业有关的职业教育课和职业训练。例如,美国的许多学者提出,美国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因此不可能教授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只能传授谋求职业的普遍就业观。
第三,在校规校纪上,学校对于纪律、规则不再那么强调,对学生的品行不再评定,教师只对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负责。
第四,在教师的选聘上,不再强调个人的品德与宗教信仰,更多是考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
第五,在学校的管理上,学校领导名义上对学生的道德与行为负责,而实际上将注意力放在一些非道德领域的日常事务上。
上述几方面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停滞状态。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不协调性引起了人们的反思。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震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朝野认识到国家面临着科技教育的危机,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把科技教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而道德教育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是:科学技术发展了,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而道德堕落的现象日益增加,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更是每况愈下。
面对上述问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全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道德教育逐步回归学校,主要表现在:
第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1988年4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贝内特向总统里根递交的5年教育改革的总结报告强调:为了使学生“增强成功的民族精神”,“富有爱国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律秩序”和“勤奋学习”三个方面取得显著改进。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还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1990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乔治•布什总统签署的《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和责任心的活动”,“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毒品、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参见焦焕章、徐恩芳:《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20世纪80年代,英国教育部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8年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日本文部省1988年度教育白皮书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上)
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大众呼吁品德教育应该回归学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学校成功与否可能取决于教授3个R(即读、写和算)以外的东西。人们越来越要求教育工作者灌输一种被遗忘的基本东西——那就是品德。”波士顿大学伦理道德和品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柯文.瑞安说,如果品德教育运动失败了,“我预言这也就是公共教育的死亡。社会将不会忍受不涉及价值观念的教育。”他还认为,“学校不仅仅是把一帮子人都管起来的地方,学校是社会的中间地带,是教人如何彼此相处的地方。道德语言必须成为中心。”(参见[美]柯文.瑞安、彼德.格莱尔:《美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与改革》,《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第1期)民意测验表明,瑞安的这种看法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
第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成立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和道德教育实验室。美国的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圣母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等,都先后成立了道德教育研究和实验机构,推动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深入广泛开展。
第四,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形形色色的道德教育理论学说纷纷问世。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球本位德育理论:包括生态伦理学、科学的人道主义学说和社会关心教育哲学。第二类是社会本位德育理论,包括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德育论、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德育论和艾里克森等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德育论。第三类是个人本位德育理论,包括基于存在主义哲学之上的个人主义德育论、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上的德育论和基于认识结构心理学之上的德育论(参见魏贤超:《欧洲应用伦理学课程述评》,《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第五,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伦理道德成为各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在大学课程中增设伦理道德课程已成为一种趋势。美国一些高校在行政管理学院设置行政伦理学,讨论政治界的丑闻及其涉及的道德价值观;在商学院设置商业伦理学,讨论商业活动中的欺诈问题等。在医学院中设置医学伦理学,讨论诸如安乐死、堕胎、试管婴儿和用病人进行医学试验等问题;在新闻学院中设置新闻伦理学,讨论新闻中虚假报道问题;在法学院设置法律伦理学,讨论如水门事件等法律道德问题。据统计,1977—1978年,全美的623所大学开设了2 757种伦理课程。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学会达成协议,规定法学院所有毕业生务必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方能进入律师界工作。商业协会也规定,商学院必须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为将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为了提高授课质量,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如制订和实施学生道德行为规则和标准;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改善大学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气氛等(参见张晓明:《美国大学的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从西方主要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是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选择。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就要求道德教育要适应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层次以及教育手段上都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更新观念,丰富内容,优化层次,创新手段,以使学校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