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日期: 2010-8-23 2:27:05 浏览: 2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自去年九月以来,我对我校1200余名师生,就道德教育问题,采用了问卷、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全面调查。师生们积极配合,热情高昂,表现出了对道德教育的高度关注和良好的期望,充分体现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环境中师生们对道德教育的渴望和健康向上的心态,表现出了德育工作的旺盛人气。
   一、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现状
   通过汇总问卷、归纳座谈和访问意见,可以看出,中职道德教育总体形势是好的,未来发展是乐观的,师生们充满自信。主要表现为:
   (一)教师及学生对德育的感知
   1、对道德能力建设的关注程度。80%的师生比较关注,20%的师生很关注,其中高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很关注的比例较大;
   2、对德育适应程度的认识。70%的师生认为比较适应,15%的师生认为不太适应;5%的师生认为不适应。其中低年级的学生认为不适应的比例较大。师生们认为,比较适应是因为德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评估系统比较适合中职学生发展阶段;不太适应和不适应是因为德育的知识系统、对学生的评估操作与现行主导趋势(结果定终身)不配套;
   3、对德育的感受。师生们认为,实施新德育大纲后,教师的理念、德育方法、知识系统、进取精神都发生了悄然变化。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困惑是现行的教育评估系统仍是应试评估系统,导致家长、社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不能理解德育工作;
   4、师生对德育的评议。90%师生希望德育要有新知识、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性;认为最需要的是在新环境中将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估系列;认为最受欢迎的德育模式是对话和交流式,集中教育与自我研修相结合的方式。
   (二)道德教育的现状及看法
   1、基本情况。所调查的教师第一学历专科占40%,本科占10%,中专占50%;每周教学27节课以上的教师占17%,19-22节课的教师占30%,15-18节课的教师20%,其它为3%;担任班主任教师占60%,一般教师占40%;对德育工作认识很满意的占30%,较满意的占60%,其他占10%;感到德育工作压力程度很大的占30%,中度及较大的占35%,其他占10%。其中感到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学生学习成绩每年排队);认为工作中的主要困难是,工作任务重的占80%,德育经费短缺占70%,工作条件差的占71%,其他占30%。
   2、参加的德育项目及看法:100%的学生参加过德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多的占81%,其他为19%;100%的学生参加过各个项目的德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多的占97%,其他占3%; 100%学生参加过习惯养成教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多的占98%,其他占2%;50%学生参加过道德骨干性教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大的占95%,其他占5%; 40%的学生参加过德育观摩活动,其中认为收获很大的80%,其他占20%。对德育的总体看法很满意的占20%,满意的占40%,一般的占10%,不满意占30%;认为德育效果与期望值之间差距很大的占23%,有一定差距的40%,其他占37%。
   3、参加德育活动的动因:90%的教师认为是:听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安排;为教学服务,保持教学稳定,其他动因占10%;90%学生认为是迫于学校和老师压力;其他动因占10%。
   4、参加德育的收获:80%的教师认为,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素质;其他占20%;75%的学生认为,学会了生活,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5、认为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70%教师认为,德育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课外),没有专门的德育时间;形式单一,强调学科渗透,往往难于落实,流于形式;德育教师地位不高,工作得不到肯定(不计于课时),无德育经费;60%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水平水高,缺少一线教学经验,师生互动、案例分析,教材、资料缺乏;其他占40%。
   6、认为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80%教师认为, 教学人员紧,任务重,不好安排德育工作,学校不了解学生的需要,没有资料,缺少德育激励机制;德育老师无对口培训(更新学习)机会和管理;其他问题占20%。
   7、希望参加的德育形式:90%学生希望参加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型,观看、评析名家课堂实录型,实地考察、观摩型,同学介绍经验、反思、研讨型,课题研究型的德育形式;其它类别占1%。
   8、对当前德育现状看法:60%的教师认为不容乐观;30%的教师认为较乐观;其他占10%。其中认为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德育环境差、授课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模式相对落后,学生德育意识和习惯没养成;其解决办法有:加强德育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地位;更新理念,从体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做到与学科课程一样同工同酬;了解学生的困惑,倾听他们的声音,与他们交流沟通,对他们的品行实际予以切实有效的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德育环境;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加强资源开发和提供更多相关的书籍。
   二、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有些是深层的,而且是制约全局发展性的。具体为:
   一是机制问题。现行的德育责任人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德育处)、班主任。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及出台的措施是清楚的,但是需要全体参与,共同执行和落实,才能形成灵活有效的促进机制。但由于目前德育职能在建制中隶属于职教科室(无单列的德育主管职能科室),且目前的职业技术学校为了生存发展,往往是以学科教学和事务管理等为主体,对德育工作不管不问,因此,中职德育沦为附庸地位。有的学校迫于中职生的素质才设立德育处(有的学校没有这个机构);在管理及评价考核上,这样一个处室人作为学校的教师的组成部分,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受到不等质的待遇,和一般任课教师一样纳入管理(只认定他所担任的学科工作),由此在德育活动中,尤其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及德育系列活动方面,不能计于正常的工作量,工作得不到肯定, 教师没有积极性,所以无力也无法配合机制的运转;作为教师任职单位(学校),因现行评估机制仍以学生课业分数的高低作标准,一般情况下,学校领导所关心的是教师的学科教学业绩,因而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如何,以及在促进学生学会做人等方面,在执行政策、态度方面,有时是被动应付而已。所以,目前中职德育机制仍不是资源整合,力量集中,高效统一的机制。
   二是保障问题。首先是政策保障。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德育工作,但政策在落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被大打折扣,学生很难全面得到加强德育的实惠;其次是时间保障。由于德育地位不高,所有的课时都被学科课程占得满满的,唯有的课外时间也被 “特长”训练占领, 学校没有固定的德育时间;班主任只是维和部队,只管学生生活事务,教师忙于教学,不顾学生品德养成;所谓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很难兑现和落实,不仅是其他学科教师难于做到,就是政治学科教师也不能完全落实。任何一门功课的教师,长年时日在本学科教学中,关注本学科的知识系统,很少关注德育系统;由于非正常、非系统的德育,学生往往被动应付,流于形式,其效果很不理想;第三是经费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每年都对教学(业务)进行经费预算,专款专用,定额支付;而在德育方面,不仅没有经费预算,就是基本的支出费用也不能保证。德育资料少,学习条件(无相关设施、设备)差,德育工作往往难于落实,致使德育不堪重负而苦不堪言;第四是学术保障。由于德育工作者无培训机会(如前的陈述),德育很难得到个案指导、现场指导、情境指导,缺乏学术点拨,所以,德育的效果并不太明显。
   三是资源问题。(1)人力资源。如前所述,现行的县级中职学校(职业培训基地),所关注的是学生职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德育只是附庸,没有相应的位置,因此,既无固定的编制,也无固定的队伍,由此无相应的精神和相应的专业,管理尚可,业务相对缺乏;“德育成员”大多是兼职构成,由于他们在自己工作岗位(所在学校)上,一切管理考核及待遇,依赖于课业成绩,尤其是以“现岗工作(所任课程)”为中心而争取个人地位的牵引,他们无屑于德育的工作(好坏与尔毫无干系),因此,缺乏相当的研究,难于形成“针对性,实效性”德育的学术氛围,更难说“德育的行动研究”了,基本上有名无实;同时,在评价考核上,无论专职还是兼职的德育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他们与其他教师一样接受普通教育(学科)体系评价,形成了“工作不同,评价一样,荣誉无缘”的局面,难以激发工作积极性;(2)课程资源。由于人力资源缺乏,德育课程建设相对落后,一方面尚无系统的课程建设规范,另一方面尚无课程开发计划及行动,由此,“针对性,实效性”的本地特色德育体系尚未形成;(3)设施资源。“一心一意搞教学,全心全意为升学”,仍是教育界的主施律,由此决定了德育的边缘地位,因此,德育设施差,可用、可支配的的硬件资源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德育资源的开发了。
   四是理念问题。德育牵涉经费投入,时间保障、政策兑现等诸多问题,由此,相当一部分领导和教师还认为德育是附带工作,“只问课业,不管德育”是目前的通病,因此,“建设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德育工作,往往被认为是多余的,想办法整人的,被视为是边缘的工作,无聊的工作。所以,一部分领导不管不问,视而不见,漠然处之;一部分教师被动应付,冷然视之。
   三、中职德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职德育存在的种种困惑,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既要强化,又要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以解决问题。
   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机制
   这个机制包括建设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
   1、建设机制。德育是一个政策性强,业务水平高的事业,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转,运作灵活的责任机制,形成一个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高等院校专门研究,各学校业务部门(德育处)操作的德育网络,这样,既保证了政策的兑现与落实,又保证了学术水平高的引领作用。
   2、保障机制。德育关乎于整个民族的兴衰,教育事业的成败,要保证她的常青常新地位,必须给德育相应的时间、经费支持,给从事该工作事业的机构相应的地位、编制,建立稳定正常且能专款专用的经费投入体系,保障其研究、培训、学习、工作的设施设备条件,以求德育(培训)的正常维持、开展。
   3、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德育专业的机构评估达标、创优机制,包括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师晋升、评优彰先考核评估制度、课程建设制度及资源整合制度,以拉动和促进德育机构的建设,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
   二要系统构建一体化的德育绿色通道组织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能力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加强德育工作,必须构建道德教育——人网系统、卫星电教(天网)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地网)系统相融通的“三网”合一的德育网络,形成上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下联中小学、覆盖城乡的现代高效的德育资源网络体系, “人网”乃是其中的主导和统领。按照《意见》精神,在“人网”建设方面,要真正形成上下连通、步调一致、规范统一的德育体系,必须实行 “一条边”办法,建立健全德育专项资金制度,经费统一管理使用,以防止各地截留和挪作它用;建立健全德育培训者管理制度,人员统一调配使用,保证人才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学术交流共进,以防止地方不建设培训队伍;建立健全业务统管制度,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人员调配等方面,统一部署,真正联结学历教育,以防止德育的随意性;建立健全德育认证制度,德育信息、过程统一管理,德育绩效统一认证,以防止各校标准各一,导致德育重形式、无效果,不能真正发挥功效。
   三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不仅是技术高地,更是育人高地。因此,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应按“五化”(革命化、知识化、学术化、专业化、学习化)标准,经过严格考试考核来组建形成一支稳定的 专业化的(主要是专职的)德育教师队伍,使德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团队,以引领学生终身修炼,以德立身;整合现有的资源,形成一个以高校德育科研为龙头,学校(职业培训基地)为基层的统一、全能的德育网络,以有效地用学术研究来解决中职德育问题,以全面促进学生不断修身习得,更新自我,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四要进一步更新理念,提高认识,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德育落到实处
   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道德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为了祖国的未来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要组织教育界的领导和同志们学习有关德育的基本知识,提高认识;另一方面,借助学习型、和谐型组织的建设与评估,以促进广大教师及校长们对德育的认识,形成一个人人都关注、个个都主动参加的德育工作新局面。同时,将德育纳入到教育督导评估系列,切实地在每一年度对德育的课时、内容、考核等进行正常的督导评估,真正提高有关部门的认识,把德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在手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