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和会计准则的研究

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和会计准则的研究

日期: 2009-7-1 7:42:21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迫切性、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的含义以及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的历史背景这三方面的研究,详细的阐述了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核心是会计准则,所以通过对证券市场会计准则与会计规范的相关性的研究,突出了证券市场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stock market accountant standard urgency, stock market accountant standard meaning as well as stock market accountant standar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se three aspect research, detailed elaboration stock market accountant standard.Stock market accountant the standard core is accountant the criterion, therefore through to stock market accountant the criterion and accountant the standard relevant research, has highlighted stock market accountant the criterion importance as well as between them the relations.
   Key words: Stock market、Accountant standard、Accountant criterion、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Fiscal law.
   一、 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
   (一)证券市场规范化的迫切性
   90年代上半期,中国证券市场处在试点阶段,尚缺乏法律规范,其前途也是不确定的,上市公司也主要以集体企业和国有中小企业为主。尽管如此,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在市场十分火爆、价格急剧上升的情况下,过度投机、价格操纵等问题也很快暴露出来。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了证券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中的重要地位,这给证券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此后,伴随着国有大企业的上市,证券市场规模又高速扩张,规范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1998年12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颁布,正式奠定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律地位。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和高速发展,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不成熟,不尽规范的市场,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从整体上看,证券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缺乏强有力的证券管理机构。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目前证券市场管理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管理行为显得无序和紊乱。受具体管理部门的业务限制和干扰,证券部门在运作过程中的摩擦较多,影响管理效率的提高;此外,有些问题因超出具体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又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现在管理体制不仅多头分散,而且责权混乱。由于证券市场涉及到金融、司法、公安、税收、计划、国有资产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审计、监察等各个领域,目前中国证监会虽然承担了证券市场管理,但现有管理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目前证券市场的投机性远远大于投资性。股市的换手率、市净率、市盈率都过高。股指波动幅度较大,整个股市成为炒政策、炒消息的场所,股票的价格与价值远远相背离。成交量相差很大。在牛市时期,成交量不断放大,而在熊市时,成交量极度萎缩,形成非理性巨大两极差。内幕人员利用自己掌握的内部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入市,有的还与机构大户联手操作,信息不灵的中小散户只得跟风行动,明显地表现出投机市场的“羊群现象”,造成股价的暴涨暴跌。
   据统计,2001年市场出现过9次暴跌,其中大多是问题股暴跌引起的。银广夏的股价从30.79元的高位,最低跌至3.83元,许多前期的高价问题股近期也多跌至8元以下,说明当以前曾经拥有过的“题材”与“光环”消失后,其市场价值已不能支撑其原来的股价。问题股的产生暴露了规范工作在上市公司治理上的死角:一方面上市公司先天不足后天质量问题多多,纸包不住火,问题总是要暴露出来的,一方面退市机制不到位,该退不退,越差越炒。
   中国股市搞了十年的“政策市”,监管总跟着政策走并且为政策导向服务。从一开始就以锁定股份的形式保证了国有资本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但代价是造成了一系列回天无力的顽症。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盛行,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混成一谈,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会计造假肆无忌惮,关联交易长盛不衰,募集资金旁逸邪出,股东权益屡受侵犯,信息披露极不对称,内幕信息不胫而走。
   在股市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或者由于制度相对不完善的衍生工具酝酿巨大风险等情况下,管理层总是不遗余力地用各种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股市或各种经济手段间接影响股市。管理层以为什么事情只要都顺着自己的意志,就能万事大吉。事实上,没有权威固然不行,但权力非万能,特别是,任何权力总是屈从别的权力,从而造成权威的扭曲。
   我国证券市场在过去这些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完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所走过的历程。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客观上对规范化进程的提高提出了强烈而迫切的要求。惟有规范,证券市场方能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市场的维持和发展才有牢固的基础。如何体现证券市场制定和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如何使市场有序和高效的运行,如何维护好市场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实践证明,规范化是必经之路。
   (二)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涵义
   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司的会计实务,还是会计信息的披露,都面临着急待规范的很多问题。如果缺乏规范,就难以产生良好的公司会计实务,难以公允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难以保证,会计信息披露中就可能隐藏虚假和欺骗,容易产生掩饰和舞弊行为,证券市场也就难以保持其有效性,无法真正发挥优化资本再分配的功能。
   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是指为了保证证券市场正常运行而形成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实务和会计信息披露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的有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总和。它是证券市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资本市场中行为主体的一定的会计行为标准。它的目标是为了加强证券市场的综合管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利用证券发行与交易来欺诈舞弊和非法牟利,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促进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证券市场会计进行规范主要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进行规范的过程。证券市场会计规范化建设也就是上市公司会计实务及具体操作过程和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建设。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产生的过程来看,产生的会计信息要符合质量要求,要满足不同投资主体对投资决策的有用性,要求做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来看,要及时、准确地披露为投资者决策有关的信息,还要满足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证券市场中的会计规范具有自己的特征:
   1.由与证券市场有关的经济法规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维护其正常经济秩序,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以贯彻其管理一直是无可厚非的,也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客观条件。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包括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那么对于这些信息的产生、内容、披露方式与时间等,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加以限制便是规范化的重要一步,以某种强制力量治理证券市场,使其朝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良性运行。世界各国管理证券市场的经验表明,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会计规范。
   2.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是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
   从会计实践的历史已经证明,会计规范中最具体、最基本的是那些用来合理指导会计实务的观念,以及解决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产生会计信息过程的操作指南。否则,会计规范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凌空的条文,成为对会计实际工作不起具体作用的一种摆设。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标准。它对证券市场中应予以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提出了质量要求,对证券市场中必须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会计个体提出了处理会计业务的行为标准,也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执业指南。在会计发展史上,会计准则往往是适应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当今的中国股市风潮中,会计准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规范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是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重要举措,也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3.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制约机制。
   证券市场会计规范所涉及的各项法规、准则、制度等都是从证券市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而形成了整个证券市场得以正常运行的一套规则,其中既有观念的东西,又包括具体业务的操作规程,因此,它既有公认性、客观性的一面,又具有统一性、制约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证券市场“三公”原则的真正实现。如果没有规范的公司会计实务制度,没有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没有规范的公正审计制度,没有这一系列会计规范的制约力量,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营私舞弊、欺诈霸市、以及操纵市场等行为如何得以制止?
   (三)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背景史实
   从会计规范的发展历史来看,会计规范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背景。纵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规范与证券市场的建立完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在特定的证券市场环境和背景下,会计规范才能得以实现。
   1.美国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背景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迅猛发展,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特征的股份公司应运而生。与这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的所有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使市场正常运行,有必要建立一个公正产生和披露信息的制度,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在获得足够信息的条件下,做出理性的决策,正确选择投资方向。而这种制度的建立往往要比市场的建立慢了半拍。
   美国是建立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典范国家。但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之前,其会计规范状况的不尽如人意。联邦政府对规模日益壮大的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产生和披露,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所以,自1934年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以后,它便把精力放在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之上,致力于财务报告的标准化和信息产生和披露的制度化。
   2.我国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背景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也同样面临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问题。我国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形成的,在市场经济体系还没有完备之前,人们尚处在市场经济管理方式的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建立证券市场中的会计规范,同样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受计划经济管理方式的习惯影响,它们对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恰当地选择会计方法,合理地处理会计业务,可靠地提供会计信息,谨慎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都没有作好应有的准备。倘若公司的会计行为不规范,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的质量,进而会影响依据这些信息选择投资方案的决策过程。国有改制股份上市公司很多是处在高风险之中的,那么是否应当根据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能动地、理性地选择恰当的会计方法,以较审慎的态度向公众揭示其具有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从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年报可以分析出,我国上市公司本身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估计与国际上的普遍认识有很大的差距。
   历史经验表明,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与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证券市场中公司会计规范与会计准则的相关性
   在证券市场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出会计规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证券市场会计规范涉及到诸多问题,如上市公司的会计实务和具体操作规范、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和会计信息的公众审计等等。
   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处理和反映的机制,对上市公司有用的决策进行处理和反映。这样,上市公司的各项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是最重要的。对证券市场会计进行规范主要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进行规范的过程。证券市场会计规范化建设也就是上市公司会计实务及具体操作过程和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的建设。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产生的过程来看,产生的会计信息要符合质量要求,要满足不同投资主体对投资决策的有用性,要求做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来看,要及时、准确地披露为投资者决策有关的信息,还要满足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应该双管齐下,从公司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两个层面来进行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产生”又是重中之重,“产生”的会计信息如果不真实,不管你的信息披露制度如何完备,投资者获得的会计信息肯定是没有决策有用性的;当然,如果没有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即使上市公司“产生”的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也有可能被扭曲或隐瞒,也不会实现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对于证券市场来说,这些都是不规范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是会计规范化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建设适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需要的会计规范体系,在这样的一个会计规范体系中,什么又起到核心作用呢?大家都知道,会计准则是上市公司的会计工作的准绳,它规范了应该予以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基本内容,并且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两个方面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对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和“披露”过程都进行了强制性地规范,所以我们认为会计准则应该成为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体系的核心。《公司法》和《证券法》等固然是证券市场实施会计规范的依据,在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的主导地位。然而,法律的规定不能取代会计实务中具体会计处理标准,也不可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质量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法律不可能给出怎么样才能公允地向证券市场反映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具体行为规范。要妥善解决证券市场中会计规范问题,就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是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的关键
   回顾证券市场会计规范史实,可以发现,会计准则往往是随着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要求产生和发展的,以至会计准则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国际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重要内容。从美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制定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直到今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对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给予强有力的官方支持。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证券市场注意会计规范问题是从192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的。1930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管制,并成立了一个由纽约五家会计师事务所参加的管理委员会。1932年,也就是纽约股市陷入萧条的第四年,随着一些大型上市公司纷纷倒闭,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经济损失,纽约证券交易所不得不加快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步伐。鉴于这样的形势,有人向委员会提议应该制定专门的会计规则,使得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关的会计政策能够得到最有利的改善。当时,委员会成员之一乔治.梅就建议各个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应以周详的陈述,这些方法应该经过公司审计师的鉴证,并认为是符合合理的实务标准,而且应该自由地加以披露。
   美国会计准则的产生我们可以这样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第一,它们把“会计原则”或“公认会计原则”等名词,首次作为会计师工作过程中的一种工作词汇。第二,它们在《财务报表鉴证》中建立了一套“指南”,尽管这些指南主要满足于金融投资者的要求,但是它对公司会计实务和独立审计工作都有指导意义。第三,它们指出了审计报告的标准格式,明确了审计报告中与公认会计原则相适应的“公允表达”内涵,改变了当时审计报告中各种各样不规范的措辞和陈述方式。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实务和信息披露也越来越重要。证券市场中的虚假财务信息也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90年代初,中国就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实现总体目标的两步走战略。总体目标是,建立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在内的、既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又体现中国国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两步走战略是,第一步实现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改革开放的进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十几年来,我国也正在努力的实现这两个目标。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的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前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从美国的历史经验还是从从我国实际出发,会计准则都是因为证券市场对会计规范提出要求而产生,进而成为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标准的。会计准则制定和完善是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的关键一步。
   (二)会计准则是证券公司会计实务的规范
   1. 发展证券市场过程中公司会计的新问题
   许多年来,我国企业的会计实务一直是在满足计划经济和国家所有制要求的原则下进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了报送各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满足国家统计和宏观调控而用的。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主体和相关利益群体的多元化使得会计实务无法适应其发展要求,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会计实务遇到了很多新问题。
   (1)上市公司超脱了以往任何行政隶属关系,公司以法人名义只对债权人和股东负责,公司只以公司本身作为财务报告的主体,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其独立性与计划经济时代完全不同。那么,如何监督公司在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则是证券市场条件下会计规范的新问题。
   (2)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公司筹措资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也使得公司之间的相互投资掺股、收购兼并变的很容易,由此产生了公司之间的控股问题,出现了以母子公司关系为纽带的多层次控股与被控股的企业集团。这样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也就成了会计实务工作的新任务。我国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些关联交易虚假绩优现象对会计操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提供了契机。就我国现状来看,很多上市公司的组建都是老企业改制而成。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改制后的公司在其上市招股说明书中应该披露经过审计的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这样公司会计实务操作中就出现了公司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进行调帐的会计技术处理问题和原先老企业的债务重组处理问题等等。数字游戏式的债务重组带来虚假的财务数据改善,其庐山真面目迟早都要暴露。
   (4)公司收益分配的会计处理的新问题。公司会计以特定的方法和工作程序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并根据股东大会的决议,反映在不同投资人之间分派的股利,并反映不同的分派方式。利润的实现可以在不同的原则下运用特定的方法和会计程序来确定,也要保持股本完整的基础上来确定利润,会计把这个称之为“资本保全”。这样会计人员就必须选择适当的计量原则和计量属性来计量会计要素,按照特定的工作程序来处理会计事项。这些都涉及到公司会计处理的最基本的规范问题。
   (5)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上市公司利用多种融资工具筹措资金提供了可能。公司除了可以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外,还可以发行混合性证券,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调换优先股等。多种融资工具的出现使得公司的资本结构及公司会计的权益显得更加复杂。在公司的内部激励机制上,还可以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经理人期货期权计划。这些新情况的产生,都会对公司会计实务和具体操作带来新问题。
   (6)有的上市公司不顾职业道德,配合庄家的炒作进行利润包装,少计费用和损失,不恰当地提前确认或制造收入和收益;有的利用销售调整增加本期利润。为了突击达到一定的利润总额,有的公司在报告日前做一笔假销售,再于报告日后退货,从而虚增本期利润;将费用挂在“待摊费用”科目,采用推迟费用入帐时间的办法降低本期费用。
   (7)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未决仲裁或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担保等等。公司众多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千奇百怪,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也容易产生误导。
   2.发展证券市场过程中公司会计规范
   发展证券市场过程中公司会计规范是以会计准则为基本内容的。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实务的标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具体规范,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我国的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以政府法规的形式颁布的,具有相当的强制性。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会计理论和行为规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其一,普遍性。会计规范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行为标准,应得到多数人的承认。无论这种“承认”是约定俗成的,还是强制实施的;也不管这种规范是成文的,还是惯例性的。一句话,普遍性是会计准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其二,约束性。会计准则提出了评价会计行为的明确标准,对于违反标准的行为,须施以相应的行政或法律制裁。其三,地域性。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所以,会计准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国家特征,会计准则中的法律规范表现尤为突出。当然,这里谈会计准则的地域性,并不排斥国际间会计协调的问题;相反,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人类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加快,会计准则中地域性的特点将愈来愈不鲜明。其四,发展性。众所周知,会计首先是表现为一种信息反映系统服务于经济活动的,因此,会计准则理应也必须随着所处环境和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会计准则根据其使用范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它是会计实务中普遍使用的基本指导和约束条件的概括,是体现会计工作基本规律、基本特征的原理性规范。第二层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准则。它们指确认、计量和报告各要素项目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第三层次——具体业务会计准则。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确认、计量、报告某一会计个体的具体业务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时应遵循的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发布实施,而其他具体业务会计准则已经陆续出台,相信不久的将来各类准则便会完善起来。
   会计准则从以上三个层面对公司会计实务做了必要的规范,从会计操作的最基本的原则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原则再到会计事项的具体处理操作过程都进行了限定,对公司的会计实务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质量要求是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本身就应该具备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准则对公司“产生”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做了重点规范。
   (三)会计准则制定及其完善
   1.会计准则制定的定位
   会计准则历史研究成果表明:谁拥有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实际上也就拥有一种资源再培植的权利。从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安排看,大多数国家的通用会计准则实质上都由政府部门制定,一则由于会计准则资源的稀罕性、社会利益冲突与合作关系的特点,使得政府作为执行公共职能的行政机构,总是执行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的意志,独占行政执法权利资源,利于会计秩序的形成和稳定,避免存在对部分会计处理的争议。二则由于用一个机构建立一套保护产权与社会发展的大规模会计准则系统比建立许多小规模的私人契约系统,用政府的强权更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应该指出的是,虽然从表面上看,政府垄断着通用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可以无限制地“生产”会计准则,但是,任何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都需要耗费成本,且这种生产也必须以人们的有效需要为约束条件,因此,政府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不是无限制的。只有那些真正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合乎会计发展方向和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才是“现实的”和“合理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利益关系人的多元化已使除政府以外其他众多的利益集团在企业财务呈报中拥有利益,政府在取向于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安排社会资源和分配社会财富的情况下,不应当再拥有任何特殊的利益。此外,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造,加快建设现代公司制度,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政府利益为首而制定会计准则,因其损害了公司其他利益相关人,进而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育,不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转向以“三公”原则为核心的市场运作机制,把政府利益要求融入公众利益,以一种与其他用户平等的位置来引导会计准则的制定,确保公司财务信息揭示的真实与公允。
   2.会计准则的完善
   近10多年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速度逐步加快。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表明,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投资机会;公司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然而,这一发展却遇到一大障碍,即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因会计准则存在不同程序的差异而缺乏可比性。这使资本市场交易成本上升,也使市场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速度加快,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数量日渐增多,外国投资者也日益关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被披露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纵观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无不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现有的每一项会计准则都有市场案例为其背景。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为资本市场服务。面对汹涌而来的资本市场全球化之大潮,为降低参与全球经济的成本,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方向上,投资者的声音特别重要,因为最需要看到公正、透明、准确、完整信息披露的是投资者。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应当特别突出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突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根据市场和投资者的需要,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速度,加快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程度,不断扩展国际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我们高兴的看到,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财政部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会计准则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将取得更大的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