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查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查

日期: 2009-11-10 18:57:14 浏览: 11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放宽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从此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了城市。农民工进城务工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一些社会的问题,如:大批的农业高效劳动力流出农村直接降低了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对土地依附力的下降影响着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及对土地的投入甚至引发抛荒的现象;而逆回流又威胁着耕地安全。
关 键 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 土地集约 农民进城务工 农村人力资源
近年来,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力度,拉动农民收入呈较快增长趋势。从全市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农民人均年增收额的70%左右都来自外出务工,同时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推进现代农业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当前,深入研究并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和农村的深刻影响,对我们扎实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加快,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及农村空心化呈加剧趋势,对农村经济运行带来深刻影响。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潮不断高涨,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农民工队伍的状大,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县域劳动力过度流失也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致使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以河南省民权县为例,全县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为31.75%。据对100户农户调查推算,2007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7.6万人,比上年增长10%,年人均收入8900元,同比增长15%。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从目前来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 产业特点
总的来说是利用优势,开发资源,多业并举,全面转移。其中中年劳动力大多从事建筑、市政服务等行业,青年劳动力主要从事电子、电焊、服装加工、保安、机械加工、汽车驾驶、食品加工等行业。
2、 区域特点
由于各县区资源、地理、交通、经济基础等不同,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明显特色。转移的劳动力大部分保留了责任田,从事兼业经营。省内转移的占46%,省外转移占54%。中青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农村中青年身体素质好,思想开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强烈,走南闯北寻找致富途经。
二、劳动力转移后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1、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劳动力资源匮乏。劳动力外出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素质下降,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使农业劳动力出现女性化趋势。随着中青年劳动力外出,从事第一产业的男劳力比重由53.1%下降到达33.8%,种植业中女性劳力比例已超过55.9%。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已超过城镇,调查显示,农村为7.35%,城镇为6.3%。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直接导致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量减少,使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凸显出来,这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习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相对较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必须根据农村实际,尽快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2)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开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致使本该由全体农户投资投劳的许多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正常开展。如乡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土地撂荒开始成为农村的现实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生产方式的建立,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具有了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整体推进,务工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拔得头筹,实质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决,使大部分农民不再把农业生产作为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周期性、低收入性和高强度性,促使 农民不再留念土地,土地撂荒开始成为时下的农村社会问题。
(4)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村推广缓慢。现在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产成本高、生产投入风险高、生产效益比较低,使一部分留乡农民(科技素质相对低)在接受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上处于被动,而农村公益性技术推广部门由于经费问题处于推广弱势,农业生产效益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难以形成有效推力。
2、金融部门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小
(1)放款金融部门少,贷款额度小。
目前,商业银行在农村大部分网点的撤并,邮政局虽已开始办理贷款业务,但要求质押必须到县城办理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虽然办理信用贷款,但其放款对象要求严格且额度太小,贷款满足率仅为6%。
(2)现代化的结算方式尚未建立,资金汇划不方便。
外出打工人员的净收入,目前通过邮局汇划的居多,信用卡业务仅限于郊区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人员仍有35%携带现金返乡。农村劳动力金融知识匮乏,金融宣传不到位。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更是缺乏。
(3)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创造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好环境。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自由流动的新户籍制度。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有利于解除外出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二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大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广泛征求用工单位意见,尽量走“定向”式培训和“订单”式培训的路子。积极培育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
三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宣传力度,加大培训补贴费用。引导鼓励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加大培训补贴费用。2008年以来,民权县已累计输出外出务工人员11.3万人,其中长江三角洲3.2万人,珠江三角洲6.3万人,京津塘地区1.4万人,其他地区0.4万人。人均劳务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52%提高到2007年的65%,它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据调查,经过技能培训的和未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在沿海发达地区,同工种、同岗位、同企业的情况下,月工资收入相差25%以上,在内陆及省内相差20%左右。
四是金融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增加信贷支持,解决农民工资金需要。针对农民工安家费、路费、务工保证金、农业生产和子女教育资金等资金需要,金融机构应增加信贷额度,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当好后盾。加强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面对农民工的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编写面向农村以及农民工的信用及征信知识专题宣传教育资料,用典型案例、小知识等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
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降低劳动强度,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适应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力结构和数量变化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做好农机扶持政策,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不断改善机具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的作业水平。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推动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 :
1、政府要制定严谨、科学的劳动力转移规划,省人大要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转移规模、加快转移速度是目前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只有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潭“死水”动起来,就可能带动多种行业的发展,就可能扩大河南省的经济规模。也只有在流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居民合理合法的流动,会产生一个新经济现象“迁移经济”:愿意转移到城镇的居民肯定要把他们的部分生产资料如土地、住宅、大型工具等转让给那些需要的人,同时把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带到城镇来,购买所需的住宅、经营资料等。这样,既促进了农村生产资料的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又带动了城市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还没有“迁移经济”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和模型,但是我们肯定,迁移经济对国民经济一定有促进和扩大作用。
2、修订土地政策,允许耕地的市场化流动,促进耕地的规模化经营。
对那些有转移意愿农户,应该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所拥有的土地和住宅,从而获得他们离土离乡、在城镇生活所必须的基本保证金和经营资本;对那些有一定耕作经验和经营能力、而又不愿离开农村的种田能手,应该向他们提供资金帮助,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获得土地和大型机械,通过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发展精细农业,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及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发展畜牧养殖业、林果业、渔业等改善大农业结构,同时吸纳消化部分劳动力。
3、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从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尽快扩大为面向全社会劳动者,在短时间内尽快拆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藩篱。
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调控机制,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调控尽快过渡到主要凭借市场机制来调节,逐步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多行政干预。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市场的法律规范,保护劳动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约束用工和劳动中介组织行为,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通过严格执法、严肃司法,促进劳动力市场运行、管理的法制化。同时还要对各地政府划地为牢、内外有别、歧视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政策进行清理,消除封锁分割,实现全省乃至全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建立及时、方便、准确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和方便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转移,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各界劳动者一律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
5、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新职业的积极性,同时迅速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大量吸收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各级政府应该实施“有力的一推”(推广农业机械化),使富余劳动力能够迅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缩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减少转移成本和摩擦,降低费用,使农民迅速富裕起来。在我们河南,除了豫西南山区外,大部分地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的精耕细作和产业化经营,这为我们适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为了避免和减少矛盾,我们应当允许农民“兼业”,即既从事其他产业活动,又不放弃农业,使劳动力转移具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各级政府还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承担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的“第一推动力”,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和其他经济,为大量吸收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
6、在河南省城乡大力征集各种各样有一技之长的农村教育志愿工作者,把他们组织起来,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能够接受的合格人才。
7、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8、制定与实施不分城乡、种族的全省一致的计划生育政策,把过快的人口增长降下来,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这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抑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压力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不懈的基本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然后才是:其一,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带动就业;其二,大规模扩大城市和城市经济,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位,解决现有人口的就业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