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一些高校教师对部分大学生阅读与思想状况的反思——一个人缺乏人文素养 就是残缺的人

一些高校教师对部分大学生阅读与思想状况的反思——一个人缺乏人文素养 就是残缺的人

日期: 2009-8-20 1:30:44 浏览: 22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会

背景
《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历时一年多时间,通过发送邮件、问询和问卷等方式,针对高校学生阅读与思想状态等问题,对部分高校学生和300多个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和行政干部进行了调查。他们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德育课教师,对当前大学生读书与思想状况深表忧虑。
大学生读书状况:人文精神缺失与重理轻文
调查组对某重点大学的86名学生进行的随机采访显示,其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书主要由于学习需要。四大名著只有四人完整地读过,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以后打算读的占一半,但条件是要看自己今后有没有时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想在大学期间读一些经典名著。谈到什么书是他们必须去读的,90%以上的人认为是英语四、六级等考试用书。一半以上的人正在读的书是学习用书。对今后找工作有用的书他们也乐于去读,比如一些励志书、人物传记等,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杰出人士的七个习惯》等。
调查组问到读不读像《红岩》、《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红色经典小说时,学生的回答令人吃惊。45%的人说不打算读,30%的人认为人物虚假、政治成分太强、说教味太浓加之其背景远离今天的生活,而将之归为缺乏吸引力。
100%的人知道郭敬明,70%多的人读过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部分人是在高中时期读过的)。没有读过的人则说,今后很想去读。看完《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女生几乎都为主人公伤心落泪,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近、很亲切。
调查组的教师仔细看过《梦里花落知多少》之后,感到书中充满了调侃、悲观厌世、三角恋爱、自杀死亡等故事情节和细节,尤其是那些骂人的脏话,几乎在书中随处可见。他们不禁发出疑问:这样的书,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吗?
一些大学图书馆员告诉笔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文化热之时,图书馆里的名著很难借到。而今天,许多当年学生竞相传阅的经典名著都束之高阁了;而那些考研、经商、励志、成功人物传记等书,则常常是回不了书架就被借走了。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中最尊宠的作家有鲁迅、高尔基等,但郭敬明、韩寒的名字也赫然出现其间。谈到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作家,他们的回答是,本科毕业很难找到工作,从上大学开始就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加之同学之间竞争又很激烈,普遍感到压力太大。所以,愿意看一些调侃、幽默、搞笑的书调节自己,郭敬明、韩寒等的书正好迎合了他们发泄内心不满的欲望。而对那些凝聚着太多的历史感使命感的经典名著,他们有种本能的反感。
调查组还记录了一所重点大学学术讲座广告栏的统计数据:近二十天的讲座中没有一个中文讲座,其中自然科学五次,法律一次,经济三次。为什么文学讲座没有了?调查组对一些理科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应该读名著,但没有时间读。时间大都被作业、实验占据,无暇顾及开办本来就已经很少的人文讲座。
教师的忧虑:大学生读书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存在的危机
河北大学的七位博士生导师在接受调查组采访时普遍认为,当今大学生的读书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而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弱。一些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从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方面表现出来。
刘玉凯教授说,鲁迅的作品博大精深,包含着民族气派、民族风格、民族感情、民族气节、民族气韵。可是,当代的大学生中总有一些人在任意调侃、嘲笑鲁迅。他们尊崇王朔,却贬低鲁迅。尤其是一些当代的痞子作家,他们用肤浅的文字批判一切,而一些报刊却热衷于制造所谓“热点”以哗众取宠,这更使一些没有批判分析能力的大学生迷失了方向,无所适从。而互联网的传播又非常迅速,那些低俗调侃,批判一切的文字很得青少年网民的欢心,这样更有害。
从美国归来的访问学者程志华教授说,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里面的善恶是非观,一直浸润着人们,那些言简意赅的文字里,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所反映出来的高尚情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今天的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样崇高思想的熏陶。
德育课优秀教师柴素芳副教授从事德育工作多年。她指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责任不全在学生。当前的教育方式也有不完善之处。学校必须强化师德建设,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高校老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中国文化经典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
教育专家付松涛说,教书育人,其含义并不简单。其中大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当今这一代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他们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这类书蕴含的人文精神很少,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他们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相当一些高校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凡此种种,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调研者的反思与建议:
美国二战后一代青年由于缺乏精神支撑的苦闷彷徨,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被称之“迷惘的一代”。对于当今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强调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是否也会成为“迷惘的一代”?目前大学生犯罪、自杀、心理疾患等问题的增多,表明这个提问绝不是杞人忧天。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升。
课题组工作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校的一些课程或者是对相关方面的课外书(比如德育与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有时由于教师枯燥的讲述令学生望而生畏。建议各学校采取专家荐书、人文学科讲座、读书活动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多读一些人文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