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企业培训与活力人才

浅谈企业培训与活力人才

日期: 2009-8-20 1:30:44 浏览: 21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 企业培训,特别是培养活力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从加强企业培训的意义出发,提出了观念转变、受训学员选择、教学资源投入、办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科学是做好企业培训工作应该关注的因素。同时,企业培训的重点,是培养活力人才,活力人才是企业最核心、最具创造力和最不容易流失的员工,是企业保持持久活力的源泉。培养活力人才至少应当做到三点:精心挑选有培养价值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实施不间断地激励。
[关键词] 企业培训 继续教育 竞争 活力人才 激励
企业培训,就其广义属性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员工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进行的有侧重,有针对性的重新学习的继续教育。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在仅仅是国内同行,还有许多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国公司。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立身不败,能否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重新审视已有发展战略、发展方式,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企业要想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其是表现在整个企业的营销理念上,还是表现在产品设计、生产。而这些都需要知识、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拥有一支掌握知识、技术的高素质队伍,这支队伍的好坏就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
同时,作为企业中个体发挥作用的基点——活力人才的培训,将成为企业培训的重心。
一、如何强化企业培训
(一)从企业生产管理上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环境更具多变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求企业的员工能够应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生产出新产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所追赶或超越,而这些依靠员工在校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从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角度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除了企业以招聘形式引进所需的各式人才外,立足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加大开发也同等重要。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能够成功的调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企业献计献策,创造价值。培训工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要。也是企业留住人才、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如何做好企业培训工作
1、作好企业培训必须转变观念
“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要想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从企业管理者角度必须对企业培训的意义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培训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把企业培训看成是关系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才的忧患意识,要明白今天的培训决定着明天的企业竞争力、信誉度和员工素质结构,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证。
对比外国,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培训,把员工的素质看成是企业的未来。例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对教育和企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费用支出力度不断加大。20世纪末有76.7%的企业向雇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到了21世纪初,这个比例进一步上升到83.8%,1000人以上的企业几乎100% 的实施了教育培训,2008年上升到97%,几乎10人以上的企业全部实现了全员培训。对此,松下幸之助就曾经骄傲地说:“松下首先是培养人的地方”。而中国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的竞争性并不激烈,另一方面教育培训效益有一定的滞后性,使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觉得培训工作是国家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自身资金已经非常有限如果,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开展员工培训,不划算。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保证机制,一部分企业员工在没有参加培训前勤勉工作,培训之后则忙于跳槽,使企业蒙受较大的损失,使送培单位的管理者寒心。
所以,要想作好培训工作,必须转变这种观念。认识到加强员工培训是企业的需要,对于一些管理机制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措施得以有效克服。
2、作好企业培训,必须选择受训员工
众所周知,烧制陶胚,如果胚才不佳,再怎么煅制,也不会出精品。企业在送培员工时,除了考虑岗位需要,也应考虑员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把岗位需要和员工需求结合起来,作到在受训员工选择中注重资质、注重潜质,开发禀赋,挖掘潜能。
3、作好培训工作,必须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投入
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同时是企业文化的孕育与灌输,通过进一步提高员工已有知识技能,达到企业现阶段的要求。所以一方面要求培训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要高,要求任教培训的师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同时还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了不与企业实际脱节,培训教师应根据需要不断访学、深造,不断身临现场了解项目的进展,发现、分析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仿真系统进行建设,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技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师资无法提供有效培训的时候,合理外聘教师或送学员外出进修。这一切都需要有财力、物质等教学资源的充分保障,才能做好培训工作。
4、办学方式上以达到培训目标为主,具体形式灵活多样
由于参加企业培训的员工大都是在职人员,企业也不可能为了员工的培训而停产,这就决定着企业员工不可能大量、长期的脱产上学,这就要求企业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培训时间长、中、短相结合,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可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送其进入高一级学府进行学历教育学习,作为骨干培养,对有些需要技能提高的员工则可开设为期几天或几个月的学习,可以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学习等等。
5、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由于培训的针对性,所以培训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戴明环(PDCA) 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培训。P、D、C、A分别是Plan、Do、Check、Action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代表着一个循环中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为补充,形成了PDCA循环,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依据,下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的落实和具体化。 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这是因为在每一个循环中,从目标的实施、检查,到寻找差距和原因都离不开目标计划的制定。
所以,在培训方案设计中,首先应进行市场需求分析,要了解企业外在的环境如何,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怎样,企业未来的可能方向,企业内部的员工知识结构,与企业未来发展差距在哪,差距多少,等等。
其次进行课程设计。明确了要培训的方向,就可以根据这个方向了解有哪些课程或技能的学习可以对这个目标起到有效弥补或增益,编排课程。
再次进行动态过程控制。由于培训的员工大都来自其他部门,作为培训机构的管理部门和任教教师对其不可能知之甚深。虽然培训要达到的目标是统一的,但员工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目标结果发实现。所以要了解员工的已有的知识技能情况,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任课教师之间及与学员之间座谈,商讨最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和各课知识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最后进行学习效果反馈评估。作为一个封闭的信息循环系统,反馈环节必不可少。没有反馈环节,无法得知培训工作效果的好坏,也无法尝试更新改进。具体的反馈形式可以有多种:与受训员工面谈、问卷、对受训员工若干年的追踪调查等,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以后培训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二、企业培训的重点是培训活力人才
2007年年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杂志社做了企业中高层主管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500人中,有65%的人将员工缺乏活力列为他们最烦恼的要素。这说明了两个问题:如何提升员工活力,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的目标已经成为困扰企业界的难题;企业的高管们已经意识到:活力是创新之源,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调查还发现:那些激情饱满、热力四射、积极向上的员工,即“活力人才”,是企业之中最核心、最具有创造力和最不容易流失的成员,他们倾力为实现企业目标和自我价值而奋斗,却不为更多的报酬、更高的职位或更知名的公司所动。由此可见,一个有朝气、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这也即是说,培养“活力人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活力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概念,国内外研究历史都非常之短。汉语词典将“活力”解释为:旺盛的生命力。活力用英语表示为“vigor”,意为身体或精神上的力量或能量。目前,约定俗成的“活力”,涵盖了以上两种解释。活力,在企业内部就是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进取心、责任心、胜任力和创造力。活力管理正在对管理工作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培养活力人才可以采取以下“三部曲”。
(一)精心挑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十商”的高低,这“十商”分别是:
德商(MQ),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其内容主要包括尊重、容忍、宽恕、诚实、负责、忠心等各种美德。
智商(IQ),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也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反映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商(EQ),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逆商(AQ),是指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胆商(DQ),是一个人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
财商(FQ),是指理财能力,特别是投资收益能力。
心商(MQ),就是维持心理健康,调试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和活力的能力。
志商(WQ),就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水平,包括坚韧性、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方面。
灵商(SQ),就是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健商(HQ)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的反映。
从组织的角度考虑,员工的德商、智商、情商和健商对于组织来说要比其它的商重要得多。因此,以这“4商”为基本,构建如下模型:员工的培养价值=X1*德商+X2*智商+X3*情商+X4*健商+X5*它商;(它商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逆商、胆商、财商、心商、志商、灵商中的一种或几种;如果不需要时,令X5值为0即可。)
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首先确定商值;例如通过平常表现、关键时刻的态度来确定员工德商,通过理论考试、智力竞赛、技能比赛等方法来确定员工的智商;同样,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获得其它所需要的商值;第二步:根据需要赋予Xi不同的权重,然后依据此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培养值,最后对总体结果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重点培养
活力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激发创造力和培养忠诚度。创造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是企业活力的灵魂。
1、激发创造力
(1)给员工一片自由的空间。自由,只是尽可能地简化规则而已,并不是毫无约束的自由,创造和自由发挥也是在既定的目标下和现有的基础上的发挥。
(2)让员工脑力自由地碰撞。创新来源于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所以,一开始就应该从沟通入手,建立有利于企业所有员工沟通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减少沟通的中间环节,促进纵向和横向的有效沟通,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3)创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支撑创意的是思维,支撑思维的是知识。因此,只有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学习培训,激活团队的学习氛围,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创造力。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创新的组织,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十分关键。首先要建立动力机制:包括内动力机制和外动力机制。内动力机制就是通过树立共同远景,增强组织和个人学习的内在动力;外动力机制主要是激励和竞争机制。把学习情况作为竞争上岗的重要条件;作为干部使用、提拔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等等,做到学习、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同时还要有吸引人的激励措施,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如有的单位把送出去学习作为最大的奖励。其次要有投入机制。单位或者企业在建设学习组组织的过程中,要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加大投入的力度,努力为单位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在海尔集团内部,为培养出国际水平的管理人才,海尔专门筹资建立了用于内部员工培训的基地——海尔大学。海尔大学目前拥有各类教室12间,可同时容纳500人学习及使用,有多媒体语音室、可供远程培训的计算机室、国际学术交流室等。为进一步加大集团培训的力度,使年轻的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知识,海尔国际培训中心第一期工程2007年底在崂山已投入使用,该中心建成后可同时容纳600人的脱产培训,且完全是按照现代化的教学标准来建设,并拟与国际知名的教育管理机构合作,举办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及国际学术交流,办成一座名副其实的海尔国际化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向社会开放,为提高整个民族工业的素质做出海尔应有的贡献。
2、培养忠诚度
员工的能力要在组织里发挥完全的作用必须依靠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员工的忠诚。忠诚是效率,忠诚是竞争力,忠诚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实行人本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满足员工合理需求,营造一个和谐的“内环境”,激发员工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尊重员工,真正把员工当(成一个大写的)人看,努力做到员工所思我必想,员工所需我必做,员工所困我必助,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帮助其回归生命的尊严。
(2)帮助员工准确定位人生,为每一个员工寻找最适合本人发展的岗位,细化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依据组织目标和个人意愿,适时提出恰当的奋斗目标,制造兴奋点,最大限度地牵引员工向前,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
(3)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权益分享机制,用好的制度来管理人、发展人;充分信任员工,合理授权,为员工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合作当中实现组织与员工“共赢”。
(三)不间断激励
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也就是常说的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只有不断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员工,才能让员工充满活力。
1、立足现实需要,引导更高层次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种不同的需要可以转换。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员工来说,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就决定了要使员工有活力,就必须首先进行物质激励。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用同样多的金钱去激励就难以再达到过去那样好的效果。因此,在保证物质激励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应当进行一些深层次的、非物质的激励(比如尊重激励、培训激励、参与激励等),引导员工的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 20世纪90年代,IBM公司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巨额亏损,微软、朗讯、ORACLE、SUN等一批新型企业拔地而起。为了扭转局面,21世纪初他们花巨资请哈佛大学的专家作战略质询和实现流程再造,结果无功而返。2003年IBM公司董事会不惜以年薪3500万美元、奖金1000万、500万股优先股、2000万美元跳槽损失补偿的高额代价请职业经理人郭士纳入主,郭士纳不负众望,对IBM公司的战略、业务、组织、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实施全方位重构,提出网络运算模式和电子商务概念,战略定位由硬件供应商向全面提供硬件、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经过5年辛苦努力,2008年公司利润达153亿美元。
2、增强针对性,满足深层次的动机需要
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就必须考虑员工深层次的动机,即让员工做他发自内心的事情,这样才会有无穷无尽的活力。这种深层次的动机可以归结为协作、满意和抉择。
针对员工的协作需求,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绩效合作伙伴关系,在当好领导的同时,做员工的良师益友。针对员工的满意需求,管理者的工作主要是将员工的工作表现反馈给员工,及时地给予正面表扬和评价,让员工感到备受尊重和赏识。针对员工的抉择需求,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做好授权工作。在授权时应注意:信任授权,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合理授权,保证所履行的职责与需要的权利两者相一致;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用事必躬亲。
海尔集团一向注重员工的发展,将培训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重视高层人才的培训,发挥人自身的潜力,比如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柴永林,是90年代中期在企业发展急需人才的时候入厂的。一进厂,企业没有给他出校门进厂门的适应机会,因为时间不允许。一上岗,在他稚嫩的肩上就压上了重担,从国产化、引进办,后又到进出口公司的一把手,领导们看得出来他很累,甚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有一阶段工作也上不去了,但领导发现,他的潜力还很大,只是缺少了一些知识,需要补课。为此就安排他去补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的课,到一线去锻炼(检验处长、分厂厂长岗位),边干边学,拓宽知识面,积累工作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他成熟了,担起了一个大型企业副总经理的重任。由于业绩突出,2007年又委以重任,接收了一个被兼并的大企业,这个企业的主要症结是:亏损、困难较大、离市场差距较远。他不畏困难,一年后就使这个企业扭亏为盈,企业两年走过了同行业二十年的发展路程,成为同行业的领头雁,也因此成为海尔吃"休克鱼"的典型,被美国哈佛大学收入其工商管理案例库。之后他不停地创造奇迹,被《海尔人》誉为“你给他一块沙漠,他还给你一座花园”的好干部。
3、设计充满“活力”的管理制度,打造有竞争力的活力文化
在激发员工的活力上有道术之分,道是道理和道德,术是技巧和方法。制度安排下的活力是可以持久的,技巧安排下的活力是一时的。所以,更应该注重设计充满活力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激励士气、增强活力。同时还应当认识到,制度只能管住人的身,而文化却能管住人的心。因此,在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应该着力打造有竞争力的活力文化,增强“源(头)”动力,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
员工的本身才是活力最好的源泉,所有的外因都要通过“员工”这个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活力人才的过程也是培养高素质员工的过程。
员工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决定企业明天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切实作好每一年,每一期的员工培训计划,同时培养活力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有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奋斗,通过不断培训,加强员工素质,依靠这支高素质的企业队伍搏击商海。
参考文献:
1、李旭斌:新头脑风暴与企业培训的变革.北工大出版社,2008
2、刘卫华:企业培训与活力人才.北大出版社,2008
3、段大贞:人才培养的误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陈强.全新的管理挑战.企业管理,2007(5).
5、高定基.十商成功学.言实出版社,2008.
6、孙大有.明天的员工.企业研究,2008(6).
7、丁一慧.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企业活力,2007(7).
8、王敏华.动机激励释放员工活力.销售与管理,2008(2).
9、张治国.员工活力之源.中外管理,2007(1).
10、李明奇.世纪的海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志村敏太郎.21世纪的危机.百花洲出版社,20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