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798旧工业建筑改造为艺术馆

798旧工业建筑改造为艺术馆

日期: 2009-10-28 22:40:33 浏览: 16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将废旧工厂改造为新的艺术建筑,不仅提供了一种建筑思路,而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商业方法,从而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老建筑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 。
曾经显赫一时的798工厂,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战略工程“一五”计划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1952年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属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在亚洲亦属罕见,它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它的存在并不是城市规划的结果,而是众多艺术家自发行为的结果,它的出现又使定位为电子科技园的酒仙桥地区充满特殊的城市活力。
优秀的建筑遗产,以北京789为例:
走进798艺术区,工业厂房错落有致,砖墙斑驳,管道纵横,墙壁上还保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这里另类的当代艺术作品与过时的机械等历史痕迹相映成趣,仿佛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798厂区的生产厂房多为锯齿形现浇筒壳结构,室内空间较高。其中帆状部分厂房采用锯齿形现浇筒壳结构,梁柱形式为弧形Y状结构。结合梁柱结构功能,北侧屋顶采用横向天窗,窗户平面向外倾斜一定角度,有利于消除侧剪力,结构上更加稳定合理。独特的内部空间既可进行北向采光,又能满足结构的合理性。Y形柱不禁让人联想起内尔维的罗马小体育宫,更重要的是几十年后,这经典的建筑还能满足艺术品的展览,可能是建筑师始料未及的吧!
德国建筑师根据“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一反当时苏式建筑风格,采用现代先进工艺和现代设计手法设计厂房。外立面简洁、朴素,结构按8度抗震设防,而当时苏联专家认为采用六七度设防已够,德国专家收集了大量北京历史资料,说服中方同意这一设防等级。现在看,这是很有科学远见的技术决策,德国专家的科学、理性、严谨、认真的设计作风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混凝土柱子拆掉以后的痕迹,纹理清晰可见,不能不让人为它们的复兴感到高兴。
据当地工人讲,在某些厂房局部改建时,他们感到很难拆除钢筋混凝土和砖的砂桨。据称,像这种按照包豪斯设计理念建成的工业建筑仅在德国、美国和中国少量存在。
当艺术介入建筑
现在被称为798艺术区的地方,以前更多地被称为718联合厂,聚集了797、718、798、706等几个工厂的厂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关键元件、重要零部件就于此生产,因此这里被称为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产品不能适销对路,这里的工人大批下岗,各厂均出租部分闲置厂房以度难关。
一些具有超前眼光的艺术家发现这片被埋没的宝地,那些包豪斯风格简洁明了的旧厂房,有着宽敞明亮的大空间,正适合他们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展览。稍加改造,这些破旧的厂房就成了艺术家聚会地,甚至一些荒废的旧管道被简单涂刷,被改造成了现成的展品。带有浓郁革命气氛的口号“毛主席万万岁”被保留下来,成为那个年代的见证。
798艺术区的艺术家们就建筑的改造总是力图符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很多雕塑作品具有与旧厂房建筑相似的冰冷感,加上未加工的粗石地面,很自然让人融入建筑与艺术作品的气氛中,从而达到“艺术表达信仰”的目的。而随处可见的涂鸦,则表现了艺术家们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同时这种对环境的非建筑操作手法,更容易让游客融入艺术的氛围中。
从建筑的角度说,艺术家对旧建筑的改造是成功的,这不禁让人想起早先炒得沸沸扬扬的“贺兰山房”事件。一个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境内的房地产项目,本可以作为一次平常的艺术事件,但善于作秀的中国前卫艺术家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来做,非要去发明、制定中国建筑界的新规则、指标和制度。
而入住798的艺术家并没有越界,他们的成功在于发现了这片在北京城市中被遗忘的历史,并积极改造它,以他们独特的艺术眼光及其自身的艺术影响力使辉煌过的建筑再度变为世人的焦点。从这一角度看,这种发现其实更是一种创意,不仅提供了一种建筑思路(特别在旧工业区改造中),而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商业方法,从而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老建筑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
当商业掺入艺术
798的出现既让我们欢喜又让我们担忧,喜的是这种艺术家参与的对旧建筑的改造給我们提供了全新思路,并且通过看艺术品展览,让更多群众了解旧建筑的存在价值;忧的是商业对它的影响。798并非中国艺术家的发明创造,其模式非常像纽约SOHO的模式。SOHO在20世纪60年代迁离曼哈顿,那里遗留了一些废旧工厂和仓库,因为空间大,很适合做艺术家工作室。后来那里成为了纽约现代艺术一个很重要的发源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慢慢转变成了时尚区域。因为画家多,画廊多,现在它是纽约一个很时尚的地区,租金成倍增长。
798的发展极像纽约SOHO,巨大的破败的厂房可以用来做巨大的雕塑,可以进行大规模展览,很多艺术家租用了厂房做工作室。而随着798名气的增大,租金也从原来的3毛钱每天每平方米涨到了4块钱,而且大多数艺术家亏本经营,小画廊不得不退出。这种状况肯定不是艺术家的初衷,当初艺术家之所以迁进798,是因为它廉价的租金以及独特的环境,可以成为艺术家联络感情、交流思想,甚至仅仅是一个能画画的地方,那时艺术区里充满着纯粹的艺术气息。
对于798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自有其利弊。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鼓励了社会大众对艺术的参与和关注,以及对当代艺术的研究、展览、收藏;反过来说,太多的经济利益并不是件好事,无论对画廊还是对艺术家而言,它会逐渐影响到整个艺术区的定位。经济从来是把双刃剑,艺术家找到安静和便宜的地方,一旦形成规模,就带动了当地消费,使那个原本荒芜的地方变成了商业或者时尚的消费圈;一旦艺术家聚集的地方成了时尚热点或观光景点,他们就开始逃离。国内外这类艺术区无一例外。
798存在的问题
798的存在无疑丰富了我们对旧建筑改造的思路,但我认为它并非一个成熟的东西。首先,它不像上海新天地,作为一个完整的商业项目,其建筑过程有严格的程序,从立项对市场的调研到对现场的实地调查,确定哪里需要改造,哪里需要确保,以及对旧建筑的改造所采取的策略等,都保证了新天地的成功。而对798改造只是一群艺术家的自发行为,无组织自然就无纪律。实地考察之后可以发现,798的整体规划很糟糕,可以说基本没有规划,只在路边、建筑间划出场地作为停车场,见缝插针地散落几个小商店,诺大一个工厂区,想找到一个餐饮店也是一项艰苦工作。
其次,艺术家对建筑的改造仅限于改头换面,通常只是简单地加一个程式化的入口门厅,缺乏对整个艺术区整体景观的营造。还有对基础设施的改造,诸如道路、园区绿化、老旧电路改造、加强治安管理、完善保洁措施、消防管道改造、设立路灯等都需要专门物业部门来进行。
不过令人高兴的是,798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不久前,798被确立为朝阳区创意产业基地,北京市政府、朝阳区政府、酒仙桥政府、酒仙桥街道和798工厂产业所有者七星集团已经组成了联合工作小组,负责对798进行规划和管理工作。
旧工厂改建与创意文化产业,当重工业等企业远离闹市的时候,都市经济的发展走向了另外一个型态。文化产业、创意工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十分值得关注的话题。随着青岛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位的提升,带动了城市品味的提高和对文化的进一步需求,设计、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建筑设计、广告、软件开发、艺术品市场等行业正在城市里寻找新的据点,而这些行业就属于创意产业,确切的说,是文化创意产业。
在都市工业园雨后春笋般涌现,都市经济得到发展和丰富的同时,城市中出现大量被淘汰的闲置厂房。这些曾经辉煌过的工厂,在历经沧桑之后,融入到现代化建筑中呢是翻新、加入现代工厂行列中继续运作,还是摇身一变,成为文化艺术的殿堂。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我们已经有了再生的意识,但是如何让再生建筑的“生命”长命百岁,如何让它们长久不衰地矗立,是建筑再生的重任,也更是我们城市文化的重任。没有文化的支援,建筑再生的意义恐难长久,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也就成了无根之木。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在其发生、生长直至消亡的过程中,旧建筑的文化特质随时间变化慢慢显现出来,其中大多数旧建筑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意义并不突出,不具有纪念性与标志性。在城市形象中,厂房、仓库之类的旧工业建筑仅是边缘化的灰背景,作为个体,它们不具有重要性,但是作为功能与形式的组群,它们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关于当代艺术是一种“创意产业”的称谓,我们知道,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以言说的社会复合体,过去我们谈艺术问题多局限于艺术创作领域,既有形而上的精神探索,又不乏形而下的技术操作,但是当下的艺术创新必须依据当代艺术的语境,它不再是某个艺术家的灵光显现和偶发顿悟,而是整个艺术创作机制、艺术传播构成与艺术家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新的文化观、艺术观随即也开始升成,也加大了艺术消费流通的环节、传播的环节,这个环节越来越重要。策划人、创意者、制作人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超过了生产和创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容产业开始兴起,新一阶段的技术革命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新兴的网络媒介产业及当代艺术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如果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内容产业就成了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因而建设与未来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对应的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将是城市合作艺术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创意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底蕴,创意无从谈起,创意与文化往往并行。从旧的工业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工业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纪念意义的时代,它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震撼。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工业化城市与工业化建筑也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篇章。在工业化的精神慢慢消退的时代,人们慢慢发现那些遗留下来的近乎杂乱的产业用地与旧建筑并不与现在生活相矛盾,它们的存在反而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底蕴,为城市增加了场所感与历史感,并随着它们数量的日益稀少,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上升。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界、建筑界有利用旧建筑改建来改变环境的一股潮流。利用大型旧建筑各种功能结构,根据时代需求创意改建,通过艺术再建,使其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价值,创造新的文化艺术环境,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既便捷又有效的途径。
旧工厂改建为艺术馆的功能价值体现,旧工业建筑的功能转换由于建造方式和结构的特殊性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由于旧工业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很强,高大,宽敞,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约束性弱,易于分割大空间与小空间,通常通过艺术家聚居地、展览馆等文化产业实现建筑功能更新,艺术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
他们更关注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改造后建筑的艺术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作为人们感受艺术的场所,很好地保留了原厂房所具有的工业美感。但过分追求艺术表现力也会造成改造的建筑与当地文化不相协调,成为贴着时尚艺术家标签的奢侈品。艺术家对工业建筑的改造从表层意义上说是一种审美的价值取向,保护的理由停留在美学与文化的价值上,而较少涉及实际的经济或商业价值。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出于经济与商业利益而进行保护,最终必然成为其他保护动机的基础。
旧工厂改建艺术馆的案例,近年来,旧建筑的改建及重新利用已经成为建筑界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话题,旧建筑被重新界定身份,被赋予新的内容,产生新的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被认可和喜欢。从目前国内的现状来看北京、深圳等其他城市都拥有成功的例子。我们就以北京、深圳这两个城市为例,介绍一些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成功典范。
而在中国最年轻的大城市深圳,也有改造的成功案例。一座80年代建的集合式厂房被改造成何香凝美术馆属下的OCT当代艺术中心。随着工业色彩的淡化,这片集合式厂房逐渐被闲置起来。这片旧厂房的建筑价值在于它无可复加的普通,在后工业时代它随时面临拆毁、埋葬的命运。基于对该地区历史价值的判断,为了保持这个城区的发展轨迹、历史记忆和作为一个普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设计者对它的前途进行了一次完全脱离常规意义的开发规则。OCT当代艺术中心也就应运而生。原有的工业厂房在重新定义和改造后,功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这座经过改造后的“厂房”所呈现的风格面貌,无论在空间结构、材质、装饰等方面都被赋予了极简主义的建筑特色,充分结合OCAT的宗旨与定位。
以上所列举的都是一些成功的实践,这些原本有可能被拆除的旧建筑经过功能转变和改造利用,现在已经被国内外所认识和认可,并且很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某种生活方式。
旧建筑改艺术馆应注意的问题,现在许多由旧工厂改建成的艺术馆都是一群艺术家的自发行为,无组织无纪律。而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商业项目,遵循严格的建筑程序,对市场的调研到对现场的实地调查,确定哪里需要改造,哪里需要确保。 很多艺术馆的整体规划很糟糕,可以说基本没有规划,只在路边、建筑间划出场地作为停车场,见缝插针地散落几个小商店,诺大一个工厂区,想找到一个餐饮店也是一项艰苦工作。缺乏对整个艺术区整体景观的营造。还有对基础设施的改造,诸如道路、园区绿化、老旧电路改造、加强治安管理、完善保洁措施、消防管道改造、设立路灯等都需要专门物业部门来进行。
旧工业建筑的过时性产生于功能与当代的不协调,可以通过物质结构的更新来适应新的需要。功能重组或功能多样化可以实现物质方面的更新,但物质方面的更新毕竟是短暂的,这就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振兴,利用旧工业建筑特有的文化、经济及技术价值去吸引外来投资,包括私人领域的资金,去进行下一次的功能重组或者维持现有功能。这些经济活动在保护政策的指导下结合美学与文化的价值,才能实现对旧建筑的真正保护。
中国许多城市都存在着旧工业建筑,他们可能将要或正在面临拆除的命运。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些旧建筑,他们被重新定义后原有价值也将被重新诠释,成为可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宝贵场所。既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延续;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负责。当然,如何选择有可塑性的非保护性建筑进行改造,如何在旧的结构和材料中融入新的元素,创造性地体现新旧对比的特殊美感,如何成功转换旧建筑的使用功能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等问题仍然是很多学者们研究的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