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典型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以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很多学校在开展学徒制改革试点的过程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为例,分析了在改革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学徒身份定位尴尬,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导师聘请困难等问题,并尝试性的在建立校企联合管理机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团队建设,保障制度等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校企融合;现代学徒制;分析;思考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的途径。这种合作方式已被我国50多年的技工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所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方式,其性质决定了学校必须和企业深入开展合作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现代学徒制不仅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学徒培养为企业工程师和学校专业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有效发挥企业工程师的技术优势和学校教师的育人优势,从而推进学校专业发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学徒岗位能力,形成三方共赢局面。学校通过学徒制项目合作有效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领先的技术经验,解决学校专业师资和实训设备、场地不足的问题,企业通过参与学徒制项目,进行人才的定制化培养,解决了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企业自己培养周期过长的问题;而学生通过参与学徒制项目,完成校企共同开发的学徒培养课程,可以提前体验职业岗位,接触企业先进设备,介绍企业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现代学徒制作为目前国内职业教育正在探索与实践的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它进一步确定了学校、企业、学徒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明晰了学徒培养的目的是通过校企共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缩短学生在企业的适岗时间,使学生更快进入岗位角色。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兴途径。
二、常熟中专电气系现代学徒制开展情况
试点专业 试点企业 学徒人数 企业导师
机电一体化 创美工艺(常熟)有限公司 18人 2人
机电一体化 马勒压缩机(苏州)有限公司 21人 2人
机电一体化 三菱电机汽车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20人 2人
机电一体化 大陆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 24人 2人
试点专业试点企业学徒人数企业导师
机电一体化创美工艺(常熟)有限公司 18人 2人
机电一体化马勒压缩机(苏州)有限公司 21人 2人
机电一体化三菱电机汽车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20人 2人
机电一体化大陆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 24人 2人
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目前,电气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点的推进工作。
(一)身份定位问题,是“生”还是“徒”?
按照“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作为学徒培养的对象应该同时具有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与企业作为二元主体共同承担培养责任。但目前试点的过程中我们的学徒培养对象实际上还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通过学校推荐成为学徒,而不像英国等欧美国家的“学徒制”的对象是先由企业招工(学徒先成为企业员工,即学徒身份)后再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而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低年级学生年龄不足18周岁,无法与企业单独签订“学徒”培养合同,不能参与学徒培养,而高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又使得培养周期太短,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从而引发了学徒身份“尴尬”的问题。
(二)“剃头担子一头热”--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在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普遍问题是学校积极主动,企业兴致不高。
从企业的角度看,它们参与学徒项目最大的动力的是满足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建立稳定的人才输入通道和人力资源库。但目前学徒培养对象是从在校学生中选拔,其本身不是企业员工,企业对学徒缺乏有效的约束力,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进行学徒培养,如果学徒在完成学业后不留在企业工作,企业投入就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使得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缺乏制度的保障,就是导致目前学校积极对接企业开展合作,而企业参与热情的问题根源。
(三)企业导师参与学徒教学难度较大
能够胜任学徒教学、技能培养的企业导师,往往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中坚力量。他们一般处于企业的关键性岗位,平时工作也很忙,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学校教学活动,从而影响了学徒培养到教学进程。就目前看,参与试点项目的企业师傅数量偏少,影响了技能教学质量。
四、思考及建议
(一)成立专门的学徒项目工作机构。
机构成员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工作机构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管理、教学实训实施与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二)单独组班进行学徒培养。
学徒培养从企业关键岗位、紧缺岗位技术技能培养出发,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人才。从招生就业、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实践训练、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实现校企融合与对接。
(三)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遵循工业级人才培养标准,整合各方资源优势,联合开展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领和带动学校相关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并吸引区域内其他企业共同参与现代学徒的培养工作,为制造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作出有益的实践探索。
(四)联合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其他社会资源,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阶段相对应的培养环境。实训基地除了满足学生通用性技能培养外,企业将开放真实项目,提供工程实践与项目实习,满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联合开展多元化培训服务和技术推广。
(五)联合构建课程体系
以“构建真实工程环境,培养现代工匠精神”为理念,设计课程与实训模块。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建设思路,对接企业真实作业场景,展现企业典型岗位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在整合企业大量工业案例与产业行业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模型和典型案例,同时在课程中充分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生产组织形式等内容,大胆创新,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实现内涵式发展。
(六)联合培育协同创新的教师团队
依托企业技术优势,从校企双方分别挑选骨干人员,共同组建师资团队。通过建立协同研发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围绕相关行业典型应用,创设教师参与工业项目的机会,搭建各类平台,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素质,优化师资机构,加快协同创新教师团队建设。
(七)联合组织教学实施
推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开展课程教学和培训,合理调整和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增强实训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兼具专业与企业特点,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
(八)联合组织学徒管理
利用学校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取得的经验和优势,将企业员工管理要求和学校学生管理办法相结合,制订学徒制班相关管理办法,强化学徒管理,提升学徒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九)联合组织考核评价
校企联合改变原有的以定量评价为主、一元考核的方式,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学校课程标准、技能认证标准,采用校企联合“双考核”评价。不断规范培训体系,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实施沟通协商例会制度,学期初校企双方召开开学工作会议,审议和商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合作办学中的重大决策,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校企协商对话例会,在例会上校企双方相互交流信息,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及时调整教学安排,确保校企之间联系密切、信息对接。
(二)制度保障
通过制定《XXX现代学徒制项目合作协议》、《XXX现代学徒制项目管理章程》、《XXX现代学徒制项目三方协议》以及学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有关制度,规范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行为。通过协议约束和明确学校,企业、学徒三方的权利义务,确保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办学体制运行顺畅。
(三)利益保障
学校和企业应从对方核心诉求出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建立长效的投入和利益保障机制,为学徒项目正常运营打好基础。
企业和学校应明确立场与原则,可向学徒项目投入资金、设备、场地、技术、人力、教学培训等资源,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定期开展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和企业员工来学校培训活动,组织行业专家开展校企合作论坛、专题研讨、成果展示等活动,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和互惠共赢。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王俊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校本实践研究——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2015,0(5):17-21.
[2] 郇新,蒋庆磊.现代学徒制发展历程与关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0):116-117.
[3] 梁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5,0(19):92-93.
[4] 王晖,李大刚,陈晓玲,曾飞虎,陈崇诚.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7,0(1):42-45.
[5] 张强.现代学徒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0(23):248-249. [6] 傅玳.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基于德国双元制模式启示[J].中国市场,2018,0(25):173-174.
[7] 孙君辉,徐坚,齐守泉.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30):41-48.
[8] 高敏,邓留坤,王秉信.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1):51-51.
[9] 胡琰,段潇乐.行业协会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中高职院校定位与职责研究[J].中国培训,2016,0(10):66-66.
[10]周志近,李洪昌,陈森,朱力,王禹栋.现代学徒制试点存在不足之处与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7,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