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以教学实际为基础,对初中体育教学之中引进跳绳运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跳绳运动引入初中体育教学之中,既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程度。
关键词:教学实际;教学质量;初中体育;跳绳
跳绳是一项被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同,且要求较低、操作简单的基础性有氧运动。跳绳能够使儿童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同时对青少年的节奏感、协调感、方位感都有着良好的培养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广跳绳,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并对丰富初中体育教学的手段与内容,同时也是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补充与促进。本文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对跳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效用进行研究。
一、跳绳的基本特点
跳绳的锻炼方式较为简单易行,并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体体现在锻炼的器材便于准备与携带,同时受场地、天气、时间的限制较小。从这一点来说,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中运动场地狭窄、器材匮乏的现状。
其次,跳绳的运动量较为方便调整,其锻炼时间与锻炼的强度均由人自行把握。从运动量上来说,强度高的跳绳运动与短跑、蛙跳等相当。而强度较小的短跑运动,则可以作为高强度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对身体的技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与放松作用。
再者,跳绳的健身功能较为全面,它是手、臂、腰、腿、足全方面配合的运动,可使得锻炼者的身体得到较为全面而协调而定锻炼,使锻炼者的弹跳力、耐力、速度、身体敏捷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从生理特点上来说,初中生正处于快速发育的时期,其肌肉力量与耐力尚未得到有效的锻炼,呼吸频率较快,而肺活量较低。基于以上特点,使得初中生在进行体育运动之后极易感觉疲劳,所以这就要求对初中生的体育运动安排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保证运动强度不会过大。其次,从神经系统的角度来说,初中生仍处于一个通过体感与直观印象形成条件反射的尖端,其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与协调性相对较低。由于以上特点,使得初中生学生学习专项体育技术之时难度较大。
从心理的特点上来看,初中生的运动知觉随着生理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但其思维模式并未得到显著的改变,对于专业性的体育运动仍存在着感知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注意力较为分散,其学习的投入度仍是受到喜好兴趣的影响。
三、跳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实际效果上来说,跳绳在初中体育教学之中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从锻炼学生身体的角度出发,十分钟跳绳运动与二十分钟体操与三十分钟慢跑的运动量相当,这就有效解决了体育教学之中学生对于慢跑与体操的厌恶。其次,跳绳在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信心方面也有着相当不错的效果,同时也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
在锻炼学生体能方面,跳绳的具体运用表现为三十秒到三分钟不等的单摇跳。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分配一个场地进行单人或双人一组的交替练习,并要求学生在跳绳的过程之中调整自己的节奏与速度,并逐渐增加时长,以此培养学生对自己体能分配的能力。
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增加学生跳绳积极性的层面来说,在跳绳的教学活动之中,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或是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能够享受跳绳活动带给他的快乐,并将跳绳养成一种体育运动的习惯,以达到增强弹跳力、耐力、灵巧性、协调性的目的。
四、跳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跳绳的选择
在跳绳的选择方面,学生要考虑到自己的身高,如果是新手的话,则尽量选择软、细的实心跳绳。
(二)场地的选择
跳绳在活动场地之上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在一般的塑胶场地上进行即可。此外,尽量不要在水泥地面上进行,避免以跳绳运动而造成的损伤问题。
(三)服装的选择
在进行跳绳活动时,应要求学生穿戴较为轻便的运动装与软底布鞋,保证学生在运动过程之中感到轻松舒适。
(四)运动时间的控制
除了在体育课上的必要跳绳运动之外,学生大可利用课间或是班级活动时间进行跳绳。将运动的实践控制在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之内即可,避免因疲劳而导致的困倦。
(五)事先准备活动
跳绳是一项较为基础的体育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为了避免受伤,在跳绳之前,应当对腕部关节、肩部关节进行适当的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跳绳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简易性有氧运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并丰富其体育锻炼的途径与手段,与初中体育教育的目的的意义相契合。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之中,教师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决定跳绳的教学作用,同时制定合理的计划,培养学生跳绳的技巧,使跳绳的效用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参考文献:
[1]柳昭洋.初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谭功玲.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
[3]张斌,赵胜国.广州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引入花样跳绳的可行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03):72-73.
[4]谢璞,陶明明,胡磊.武汉市中小学开展花样跳绳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07):64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