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心灵的约会

心灵的约会

日期: 2018/7/2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丹徒高级中学 谢丽

内容摘要:临近高考,学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状况,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爆发出来,班主任在这种时刻需要体现出来的不仅是要帮学生去规划剩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学生。青少年内心是敏感而细腻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一圈圈的涟漪,班主任用理解和信任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觉你是为他好,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和居高临下的训诫,这样学生会更加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理解 信任 角色转变
  
   眼看距离高考还剩50天了,学校里每一个老师都不敢怠慢身边的任何一点细微的事,每天起早贪黑,陪着学生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六月。学生也像即将要上战场的斗士,思想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可是我们班却有一个例外。那天早上早读课,我依旧到班上陪学生早读,周围书声朗朗,突然我发现张强的座位是空中的,以前他也有过类似的事情,之后他骗我说是身体不适……想到这些一股怒气就冲了起来,我暗自思量看他到时还会编什么谎言,都剩50天了,还那么不上劲,到时让他回家好好反省反省!
   我没有想到早读完了以后,张强会主动找到我。我问他为什么早读又不来,他如实跟我说是因为晚上胃子不舒服没有睡好,早上睡过头了。看他那么诚实,我竟一时语塞,觉得那也不过是一桩小事。随即教育他还剩几十天的时间要好好坚持下去,他也答应了。可是没过多久英语老师跟我说,张强在英语课上睡觉,而且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无动于衷,听到英语老师这么说我突然间心里很火冒,甚至有点想放任他,随他去,反正还剩最后一段时间。可是转念又想到他外婆在家长会时那种殷切的眼神,不得不想到这个小孩可怜的身世,父亲车祸离世,母亲出外打工500块钱一个月还要寄300给他当生活费,不由得又觉得心里不忍,毕竟这是他人生转折的50天。
   午休的时候我把张强叫到学校僻静的角落,我强忍心中的不愉快,心平气和地问他英语课是怎么回事。他大概早就知道我会找他,但也许没有想过我会以这么关切平和的心态跟他说话。他眼眶有些红,低着头,良久才低低的说:“老师,我不知道你会不会信我,但是这几天我真的是不舒服,我跟英语老师说过,她不相信我,还对着全班人训斥我……”的确,张强自从踏进我班以来,做的坏事不少,看小说,玩手机,逃课……,但是我也的确亲眼鉴证了他在慢慢变化,想着想着心就软了起来:“我想我能够理解你,能够体会到你的感受……”还没有等我说完,张强,一个1米80个子的大男孩就嚎啕大哭起来,让我觉得很震撼,等他平静以后,我渐渐知道了他之前的一些想法,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人管的小孩,星期天没有爸妈送可口的饭菜,平时家人也很少嘘寒问暖,放假回家只能住舅舅家……慢慢地他开始叛逆,想自暴自弃,就让自己彻底堕落好了,所以家人渐渐都觉得他是一个问题孩子,不相信他,责备他,怪怨他……
   “我能理解你,因为老师带了你三年,了解你的家庭,你的过去,和你的转变,你在学校每发生一件事,我都会处理,但你每次都不说话,我也没能了解你的真实处境,老师做的也不好。但是我想人生是你自己的,还剩50天,以你的聪明才智,好好努力一把,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你要知道高一的时候你还考过班里数学前几名呢。”“恩,我会的。”张强沉静的答应着,我想这一次的事情一定会让他有所转变的。
   自从那天以后我的确看到了张强的转变:路上见到老师他会微笑着叫老师了,小组研究的时候他能跟大家一起激烈讨论,不在憋在角落了,甚至吃完饭后也早早的过来教室自习了……
   说实话那次谈话的结果这么好,是我没有想过的。对比张强的前后,使我懂得,老师心平气和地教育学生,远比训斥要好的多。青少年内心是敏感而细腻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一圈圈的涟漪,班主任用理解和信任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觉你是为他好,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和居高临下的训诫,这样学生会更加健康的成长。那天以后,我也静静思考了很多。我想我也收获了很多,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学生能够让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主要就是因为我的一句:“老师相信你,理解你。”让一个大男孩在经历了提早降临在人生道路上的苦难后嚎啕大哭,从此向善转变,愿意在茫茫人海中大声喊你一声老师好,这个需要的真的只是一些理解和信任。反思我前两年班主任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有些情绪化,过于严厉,真的很少有机会能静下心来跟学生说声:“老师能理解你,老师相信你……”。
   师爱如阳光。每位老师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是老师的爱如果没有被学生理解,没有被学生接受,那么这种爱就会打折扣,甚至会把学生推向教育的反面。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敏感而细腻,老师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湖中激起一圈圈的涟漪。该怎样爱学生呢?学生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真诚和宽容。我想,教育应当达要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能够从理解和关爱的角度走近和走进学生的心理,或许很多很难的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