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机械类基础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就业岗位需求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目标符合性,统一性等要求,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改革考核方式,侧重学生能力的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应结合市场岗位需求等方面提出了对机械类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机械类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机械装备产业市场需求调整,科学技术升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规格提升到了高素质技能型。传统机械类基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产业升级步伐,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发展符合度,企业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满意度。
一、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等职业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由最初的本科教育缩减版,到现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一线人才为目的。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着许多以下问题:
第一,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一致。机械类基础课程主要由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构成,是一类介绍常用机构基础知识和通用机械零件一般设计方法的机械技术核心基础课,涉及诸如机械制图、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加工工艺学、公差与配合等必修课的综合利用,其涵盖的知识面广、工程实践性强,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开设前述课程的专业都是与机械相关的专业,例如: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其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专业等。而每个专业在人才定位上,基本依据市场需求。具体是从各行业及企业现状出发,针对急需和紧缺的岗位,确定其专业的人才目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学校与企业的供求关系存在差异。学校定位过宽,机械类基础课程内容学生掌握要求基本相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面广,而专劲不足。企业需要人才的目标定位要求过窄,急需人才是紧缺的岗位,缺乏对人才长远的发展考虑。这样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脱钩。
第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之间教学主线缺乏,各门课程是相互独立的,内在的联系不强,课程内容拼凑感明显,学时分配上也不合理,课程的开设先后顺序不科学。教学方法上仍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教学内容上部分采用的是项目式或基于工作过程,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企业真正的需求关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让其产生厌烦的情绪。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实践课教学内容难以实施, 课程设置的实验多为验证性质,主要用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关的实践知识。直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第三,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还停留在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学生的平时考试成绩做为主要依据,缺少对其参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体现的能力评价,忽略了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评价,更不能评价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企业岗位要求的实际工作中的技能考核,导致专业基础课教学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出现代沟。
第四,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缺乏企业及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 工科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特殊性。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内容, 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知识和经历上的先天不足, 专业教师本身也缺乏企业岗位需求的实际经验,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市场现象没有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
二、以就业为导向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 课程内容改革
将传统的教学课程打散,重构机械基础群组课程。按内在的联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为若干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块,一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基本教学单元。每个模块除了课堂讲授外,还配备一项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报告或学术讲座,同时安排一次综合性、开放性的训练项目。课堂讲授、专题报告与训练项目三者各有侧重,互有交叉,各模块或单元的知识层面结构合理,衔接紧密,构成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干,知识传授为分支的科学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
2、 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需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在结合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情境教学、小组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等方式,通过学生对岗位的了解提出相关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利用互联网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另外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将某些项目贯穿整合后的课程中,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 通过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而非满堂灌的教学,学习环境贴合企业工作环境,将师生关系转换为师徒关系。从而学生主动学习性提高。将教学班级分组,小组成员间的分享与讨论,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教学评价手段改革
整个课程考核评价比例为:过程评价(40%)和目标评价(60%)。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确定考核评价标准。对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教师水平、学生水平及教学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岗位亟需人才的特点,与企业共同建立教学评价和综合素质考评制度,将科研结果、参与的技能大赛成绩和职业资格考试成绩等也作为考核内容,将学校教学课程评价与企业技能培训评价相结合。毕业前期,将企业要求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考核作为职业资格考核标准,考核成绩作为进入企业的重要依据。校企共同考核不仅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更能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达到各自的需要。
1.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对实际操作的能力,教师要多在一些相关企业中多多进修实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在对学生进行教授的时候,能够有效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深化课堂教学。将师资结构强优化,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企业骨干与专业教师根据岗位需求,共同参与制定教学方案,教学评价等,使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专业授课老师参与产品生产,熟悉企业岗位工作流程,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发技术项目,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整个师资团队的综合能力。学校和企业通过对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和经济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提前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做好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
三、结语
为了实现企业人才的储备,学生零距离上岗,以就业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将人才培养做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教学评价手段与用人要求相协调、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武汉市教育局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机械类基础课程开发研究”(编号为 2013046)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向红. _基于行动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建设[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10, 第13卷第4期: 42-45.
[2] 陈琳. _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改革实践与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第32卷: 185-186.
[3] 罗群英 _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06, 第3期(总第499期):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