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线上线下融合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更加的成熟和广泛。对于互联网技术正确合理的运用能够适当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使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在大学教育中,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和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大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进行培养和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加湿罐和人生观,对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的运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话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线上线下;融合
大学生是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年轻群体,对于社会的了解也较少。在大学期间,学校需要通过哦适当的、合理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发展。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情况也较为恶劣。因此,相关的教育部门也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减少因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一、“互联网+”的特征
1、互联网+能够与各行各业进行融合而,促进发展
互联网+与互联网有着明显的区别,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其他的产业相融合,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进步。
2、能够开展创新并优化结构
发展需要创新,我国在从一个传统制造的国家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过程中,而互联网无疑是最为合适的起点。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可以达到方便快捷的目的,更加适合各种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改进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使原本的经济格局以及文化格局等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起到了优化格局的作用。
3、能够优化责任制度
如今网络的给我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例如信息传递速度的提高等等。单页证实因为这样,导致网络上存在着很多不实的虚假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如今的互联网采用实名制的政策,对网络进行有效的控制,推动了责任制度的优化。
4、互联网平台是开放的
互联网使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交流平台,由此我们也能够发现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在对互联网的使用中,能够促进各个用户的参与,这对于商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帮助。
二、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以后的工作,都需要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生活和学习,所以对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也应该十分注意集体责任感的培养。在校期间要使学生能够团结班级、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集体责任感,从而加强以后在工作中的集体责任感。
2、职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即将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在就业的选择过程中将会雨大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那么就需要提高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责任感。另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责任感,这样才能够督促自己更好的完成工作。
3、培养国家、民族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民族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重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使大学生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以及规定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是学生能够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哦的人才。
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式及分析
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时也有着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较为传统的就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来完成大学生的责任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着非常明显并且严重的弊端。首先,学生对思想教育课不够重视,在上课过程中不能够认真的对课程进行听讲,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比例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防范应用,线上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也较为突出。所以,近年来我国各大高等院校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线上教育上。这样的教育方法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有着相应的缺点。
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教育方法在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上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从而提高责任教育的质量。
结束语:
责任感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要培养并具备的良好品质,着关系着一个学生的为来。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对于责任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教育与培养方式能够很好的弥补单纯的传统教育或者网络教育中的不足,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互联网+为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优秀的破平台,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与教学方式也将会有更大的提升和改变。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王瑞芳.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03)
[2] 郭春才,金义富.基于未来教育空间站的O2O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6)
[3] 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6)
项目:安徽省2016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育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线上线下的融合研究》 项目编号:2016jyxm1043
作者简介:汪若冰,1985年12月18日,女 ,汉,安徽省桐城市,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讲,研究生,化学、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