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思考
我国职业教育从19世纪60年代的最早职业教育算起,已有150年的历史;从1917年黄炎培等人倡导成立的“中华职教社”,作为现代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也有近百年的历史。纵观中国职教发展史,经历过无数次波折、调整、充实、改革、完善、提高,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至今还处在政府和办学者的 “呐喊”中,并未得到社会公认,其原因何在?
一、剖析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978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从那时至今,据不完全统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组织召开有关职业教育工作的专题会议30余次,下发有关职业教育的专门文件近40个。无疑,中国高层领导从未放弃过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各届领导高瞻远瞩,视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为同脉并承的“双胞胎”。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国家建设的最高战略地位。
分析比对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文件,个人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规模大跃发展期: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1994年7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拉开了中国“大跃式”的普通高中职业化改造的序幕,提出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全国平均60%左右。单纯强调规模发展。
第二阶段冷静成熟期:2002年8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同时提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再单纯强调规模发展,开始了内涵发展的重视 ,翻开了中国职业教育新篇章。
第三阶段转型发展期: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重点强调内涵发展,刷新了中国职业教育新篇章。
再来分析1990年到2004年全国中职招生统计图表(05年到14年未能收集到完全数据)。

99年前招生人数超过普通高中,处于规模大跃发展期。
2000年,中职招生步入低峪, 2003年后,中职招生规模虽有回升,但每年招生人数仍不及普通高中,直到2014年全国中职招生628.9万余人,普通高中招生796.6万人,未能达到第二阶段冷静成熟期提出的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就涪陵中职教育发展情况基本与此相当。
综上所述:规模大跃发展期,单纯强调规模发展,无意中忽视了内涵发展,最终导致招生规模前期泡沫化,后期萎缩化;由于受大跃发展期的影响,在第二阶段冷静成熟期的招生规模和内涵发展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中国高层领导不得不作出决定,进入第三阶段中职发展转型期,高度重视内涵发展。
足以说明;规模发展没有先前的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基础是难以维继的。
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含义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含义,本人认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较之规模发展是另一概念,内涵是指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受社会各届欢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能随时保证自身与社会经济变革相适应,且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是既有知识文化又有技能特长的文武双全之才,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指职业教育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具有强大生命力,既能顺应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专业变革,也能抵抗因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用工裁员的风险。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内涵包括办学质量、育人质量和学校生存适应能力,内涵发展就是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学校生存能力的不断强盛。
三、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辩证关系
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虽然各自一个概念,但是一对相应的概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对立又统一。学校规模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扩大办学效应,包括招生规模、设备规模和校园校舍规模等,即通常所说的“硬实力”。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办学育人质量,增强学校生存能力,包括师资质量、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等,即通常所说的“软实力”。“硬实力”靠财力投入,容易办到;“软实力”靠内功,需要艰苦努力、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才能实现。如果一所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即硬件建设不具备就无法提高办学质量,育人规模也难以扩大;如果单一强调规模发展那怕是一流设施设备而忽视办学质量即便招生规模得以上去也是“泡沫”规模,难以维继,只有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一并抓,职业教育发展才会步入良性循环。
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模式思考
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指其能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乃至政治发展的动力,与国民经济发展成正相关,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必经门槛儿,深受社会欢迎和追求的一种呈螺旋式发展的教育类型或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良性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和调控、全社会的关注和办学者的自我修炼,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同步推进。其相互关系如下模式图:

这里所指政府包括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有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性,通常情况下最高层政府在政策、法律法规制定上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时代性,地方政府要科学落实。政府主要职责对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制定指导性计划,对企业行业和教育部门下达相关指标并予以考核,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充分保障。
教育部门制定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履行对办学单位实施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制度、模式进行监控、评价的职能,并承担教育教学科研的指导任务,同时向政府、社会通报职业学校办学情况和评价结果。
企业行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积极使用,通过使用获得毕业生的素质信息向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反馈意见,提出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办学建议和要求,同时对职业学校予以资金的赞助并向学校输入企业文化。
社会公众、学生家长自由选择职业学校,拒绝任何组织任何个人对其干预和诱导,坚决打击直接或间接买卖生源的做法,政府特别注意个别办学单位变相以财物、资金援助等形式“扶持”生源学校求得违规送生。
办学单位或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实施主体。学校重在提炼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抓好师资建设和制度建设,尤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要有明确的措施,每所学校必须积累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体现出专业办学特色。要做到这些,校长是关键:具备较高素质,既是沉得下心来的教育家,又是活得起来的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既是敢于向上级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挑剔”者,又是善于倾听下级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受纳”者。过分要求自己的员工言听计从的校长并不是一位明智的校长,一所学校完全是一个声音不是好事,那么这个学校可能是一坛死水,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一个明智的校长能够听取正反声音并能加工提炼积极采纳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5年3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张德江在执法检查会议上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要,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改善民生、保证充分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从此,中国高层领导把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放到了重要位置。职业教育正式步入转型发展期(寿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