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初探
摘 要:职业学校中“留守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由于平时远离父母、缺少教育和关爱,容易造成心理畸形和行为失范。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应深入分析“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加强对他们教育管理策略的研究探索,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关键词:留守学生 问题分析 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做生意或打工挣钱,但他们在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尽快摆脱家庭贫困,争取早日步入小康富裕的生活,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而在他们的身后,一个个“空巢”家庭和随之而来的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不仅引发了诸多家庭危机,而且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留守学生普遍存在亲情关爱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现象,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管理,他们有的表现为精神忧郁,沉默寡言;有的表现为放荡不羁,惹是生非。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瓶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留守学生”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
1.性格缺陷。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
发展的下一代,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培养对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其联系较少,有的甚至一年中难得与孩子谋几次面,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焦虑、紧张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或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骄横跋扈等极端性格。
2.行为偏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大多是由祖辈或者由亲朋好友代为监管。临时监护人更多注重的是保障“留守学生”的温饱问题,对其学习、生活、心里上的问题难以给予及时帮助或疏导,特别是隔代监管中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只要孩子不犯大错,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学生”在家不听教导,在校不遵守校纪校规,时有厌学、逃课、打架、敲诈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沾染了各种不良习气,形成行为偏差。
3.学习困难。青少年的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共同配合。外出经商务工潮使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父母只有一方在外,另一方在家要承担全部家务,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祖父母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友代为照顾的,他们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
4.价值观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父母外出务工经商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但他们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出于补偿心理,在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显得十分慷慨,有求必应,养成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久而久之,孩子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自由散漫,不思进取。
二、“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策略思考
1.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学生”台帐。
“留守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要认真摸底调查,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外出动向及联系方式以及委托监护人的具体情况。要建立“留守学生”台帐,对调查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分类梳理,加强与委托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留守学生”思想动态和活动规律。
2.有的放矢,建立帮扶制度。
在了解到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家访、个别交流、心理辅导、帮助补习功课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学生”进行帮扶教育。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作用,安排班干部、团干部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指导他们制定帮
扶计划,从生活、学习、思想和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对 “留守学生” 予以真情帮扶。
3.活动育人,情暖“留守学生”。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结合一些重大节日,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手拉手,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帮扶竞赛和为“留守学生”过生日等活动,消除“留守学生”孤单、悲观的阴影,让他们领悟到学校、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
4.严慈相济,让“留守学生”快乐成长。
邀请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对“留守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能力。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出入管理和行动跟踪,切断他们与社会不良青年的接触与联系。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公益劳动、社会调查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与“留守学生”家长或委托监护人加强联系,汇报其子女在校表现,督促“留守学生”通过电话与远在异地他乡辛勤务工、经商的父母进行情感交流。
“留守学生”是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副产品,这个特殊群体将长期存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孩子的权益保护,更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学校、社会应当携手构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合力,教育“留守学生”自立、自强,自律,促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