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浅谈形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及矫正

浅谈形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及矫正

日期: 2013/10/30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靖江市第四中学 吴红华

摘要: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 他们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形成不良品德行为。不良品德行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影响,学校的"教育不当"等,而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行为的原因。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关键词:中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 心理因素 矫正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然只是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的走上犯罪道路。中学生中形成的不良品德行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我们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已迫在眉睫。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但他们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问题学生。具体来说,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形成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原因
   1、家庭结构的不健全
   有许多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经调查下来,绝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有第三者插足的家庭。这类学生比较敏感,思想较偏激,行为容易走极端,缺乏安全感。我班有位女同学每天都要化妆,涂眼影,交男朋友。经了解,她从小父母离异,是她父亲一手把她带大,可她不能理解父亲的艰难,不认真学习,谈男朋友,想从男朋友身上汲取一些温暖。
   2、所谓的哥们义气
   有的学生爱憎颠倒、喜欢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不能自我调适,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我市一名初三学生就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脚筋被挑断躺在医院里,留下了终身残疾。经调查,同班好友与隔壁班的一位同学有点小摩擦,意气用事,相约到校外较量较量,没想到对方带了“家伙”,混战中,被人用刀将脚筋挑断了。
   3、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相互攀比现象严重,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有些学生的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有的同学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体会父母赚钱的艰辛,为了在同学面前显得有面子,硬是要求家长买名牌。有的同学过生日要大摆筵席。有的要求买高档手机。
   4、法律意识的淡薄
   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法纪观念淡薄,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法。有位同学的表哥交给他一个包,让他跟着一起去,到了打架地点,他表哥从包里拿出刀刺伤了人。警察调查凶器的来源,他竟然不知自己已犯了罪。幸亏,他确实不知情,才没被抓。
   5、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学生结拜干姐弟,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我校有名学生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拿第一,让同学们羡慕不已。他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从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他也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整天除了学习外,没有一点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6.不良的文化影响
   一些不良的文化思潮和风气正侵蚀着学生,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书刊时有在学生中广为流传。有的学生经常流连于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结交一些不良的社会青年,从而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7.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很差,一受到批评或挫折,就觉得惊天动地,有的甚至跳楼自杀。
   另外,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消极的情绪体验,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可以矫正的。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这类学生一般比较自卑,性格内向,人际关系较差, 经常会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甚至产生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产生纠错的愿望,并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积极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3.抓住教育契机,震撼学生心灵。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常东耳朵进,西耳朵出,一般的谈话、批评效果不大。教师要抓住能够引起他们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他们感受到舆论的压力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从而促使其醒悟。在这个契机上要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提高其道德认识。
   4.培养正确的舆论,影响学生行为。
   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使学生耳濡目染,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在班级中出现的书刊杂志应帮助其筛选,遇到带有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书刊应予没收,加强思想教育,明白是非观念,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5.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心理素质。
   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学生在“成长尝试”的列车轨道上,“吃一堑,长一智”,让学生以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成长中的挫折,以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心态面对成长。在不断的成长中,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越来越强,心理素质的免疫力也越来越强。
   6.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行为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教师可以采取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行为考验法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在品德行为转变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若出现反复,教师切忌操之过急,想一蹴而就,应该积极关注,
   另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了解他们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形成教育合力,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当前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
   《挫折教育的作用机制和理性思考》
   《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