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高淳羽扇工匠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羽扇淳风社为例

关于高淳羽扇工匠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羽扇淳风社为例

日期: 2021/3/8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吴东星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 211300)
   样刊请寄:南京市高淳开发区紫荆大道51号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吴东星 13915913632
   [摘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淳羽扇,因其造型独特、轻盈华美、风清柔和一直备受家乡人民及各地游客的喜爱。只是在工业现代化冲击下,目前面临着销路不畅、工艺难以转型升级和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笔者通过成立羽扇社团的方式,对高淳羽扇传统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引发了工匠文化如何延续的思考。
   关键词:羽扇社团 工匠文化 工匠人才
  
   高淳地方文化历史沉淀深厚、人文源远流长,历来是高淳人民引以自豪的精神支柱。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高淳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工于匠心的精神文化,其中以羽扇为代表的高淳传统工匠文化尤其令人瞩目。然而,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面临着产品销路减少与传承后继乏人的挑战。笔者借课题研究的契机,以羽扇淳风社团为载体,对高淳工匠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进行了一番探究。
   一、羽扇淳风社成立的背景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以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遗为标志,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保护极大的关注。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工匠文化,近年来逐步受到国家、地方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各种保护措施正逐步得到落实。在此背景下,职业学校成立工匠文化内容的学生社团,可以充分整合学校与社会的各类资源,拓宽职校的职教特色与文化品位,也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需要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职校成立工匠文化社团,能够突破学校专业的限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才培养的有机契合。羽扇淳风社是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羽扇工匠文化传承为内涵,通过课堂讲座、互动讨论及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认知底蕴深厚的家乡工匠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与爱乡报国的家国情怀,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践行学校教育能力本位的需要 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学生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的密切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离不开日常的实践与锻炼,羽扇淳风社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学中做”、与“做中学”相结合,动手与动脑一体化,这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大有裨益。
   二、羽扇淳风社活动开展及取得的成果
   羽扇社团成立之初得到了学校上下的大力支持,分管德育校长在活动经费支出、管理衔接等方面给予了合理部署,校团委孙铭尧老师精心设计了招聘广告,并在校园内进行了招新宣传,引导学生选举出了社长等组织机构,协助社团老师日常活动的管理。指导老师专门拟订了社团活动规章与细则,并进行了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在本学期的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农村职校学生,家庭文化氛围普遍比较淡薄,加上职校开设的多为专业课程,在人文素养、文化感受等方面受到的熏陶较少。本次社团课程,先从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引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再从独具魅力的家乡文化植入到羽扇工匠文化,步步引导、层层递进,学生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羽扇工匠文化的魅力,拓宽了对文化的认知视野,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围绕专业素养,润泽工匠文化
   目前就世界而言,我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但远远不是制造强国。毕竟核心技术掌握有限,高端装备制造不多、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整体处于中低端,“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需要一大批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人才。本次社团活动中,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做事追求完美、极致的品质养成,让工于匠心、尽善尽美的品性注入学生的精神血液,以精雕细琢、不懈努力的品质作为人生目标,这一切都是润物无声地滋润了学生的敬业风格。
   (三)培养一专多能,服务学生成长
   俗话说:“技不压身”。对职校学生来说,专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是社会发展迅速,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不一定就业抢手。在可能的前提下,学生围绕专业,打下多项技能基础,肯定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本次社团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文化感悟,先从多元的外来文化引入,转到精忠报国的家国文化,再到匠心独具的羽扇地方文化;第二部分则是外聘羽扇非物质传承人现场制作指导。由于学生初学,实习指导师傅选择了从制作“小白圆”埠头扇做起。“小白圆”埠头扇制作比较简单,不需要接杆、钉菊花饼等复杂工艺,学生学起来也非常顺手。原来指导师傅感觉时间紧只能象征性地教一点,没想到学生学得认真踏实,操作起来十分专注,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一教就上手,不由得让师傅刮目相看,教得也更为全面深入,本次社团活动所有学生都学会了“小白圆”制作的基本要领,每位成员至少独立制作了一把羽扇,学生的动手制作技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三、羽扇制作的工匠文化特点
   羽毛扇一般分为圆扇和埠头扇两大类,圆扇又称“团团转”,埠头扇是椭圆形,品种有铲形、掌形、石榴形等多样。羽毛扇工匠文化特点主要有:
   (一)工艺复杂性 制作一把精美的羽扇,要经过拣毛、削竹扦、提扇、裁绒毛、画花、配饰等二十多道工艺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否则就会产生品质瑕疵。其中提扇、戳扇、扣扇、扎埠头等四道工艺最为关键,也最能显示工艺质量与体现工匠师傅的制作技术水平。
   (二)实用性与观赏性 一把能扇风驱蚊的羽扇,小则小巧玲珑、精致优雅,让人爱不释手,电影电视中孔明先生手摇羽毛扇,儒雅风度令人羡慕;大则美仑美奂、鬼斧神工之作,置于案或挂在墙,天人合一的境界油然而生。羽扇是自然的造化,又是人类的灵巧,居家小憩,或手推童车,轻摇几下,清风柔和,是一幅绝美的风景,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融合。
   (三)文化创意性 上世纪五十年代赠送给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的羽毛扇,是由大型雕毛及象牙柄制成,堪为羽扇中的极品。因为野生羽毛一般天然色彩鲜艳、毛杆又长,非常适宜做大型观赏性的工艺品,现在环保意识增强了,野生羽毛和象牙都不能使用,鸡毛鸭毛杆太脆不好用,只能取材于家养鹅毛,然而工匠师傅们大胆进行了技艺创新,创造了接杆技术,增加了裁绒毛、绘画着色和贴画,变劣势为优势,大大增强了文化艺术品位。
   四、羽扇淳风社活动存在的困境
   学校举办的社团活动,多为音乐艺术体育类,从未有过传统工匠文化传承方面的活动,再加上师生对羽扇的认识局限,社团活动实践中遇到一些困境:
   (一)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之间的矛盾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与普通中学基本相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选修课,导致社团成员无法灵活进行选修。因此,尽管学校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社团活动,但有的班主任担心管理上出现漏洞不支持,有的教师认为经常缺课不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只能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逐一沟通,有时并不一定能如愿,有时非要指导老师帮请假才让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二)校级活动与社团活动之间的矛盾 我们学校的音乐才艺大赛、足篮排体操比赛、锣鼓队表演等各种活动精彩纷呈,这些活动多集中在下午,这与社团活动势必造成一定的冲突。参加羽扇社团的学生往往才艺众多,当各种活动相互冲突的时候,有的社团成员就兼顾不了羽扇社团活动,毕竟班级荣誉、学校任务是大事。因此,有时羽扇活动到课率不足四分之三,严重影响社团活动效果。
   (三)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管理之间的矛盾
   学生人数不多,但分别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与不同部系,这给社团活动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本来社团章程规定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但职校学生往往自我管理能力较低,不感兴趣就想退社,有的有事却忘记请假,因此,上课出勤考查时间较长,耽误学习时间。同时,羽扇制作中要用到电动冲击钻和刀等锋利工具,安全隐患特别大,有的学生好奇乱动,这时指导教师总是特别关注,反复要求安全第一,这样容易分散教师精力,影响社团活动效率。
   五、羽扇淳风社活动的几点思考
   通过羽扇淳风社这一活动,笔者对羽扇工匠文化的传承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几点思考:
   (一)一把羽扇可以代表工匠文化 羽扇的产生,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的杰作。从一堆杂乱无章的羽毛变成一把小巧玲珑、圆润雅致的羽扇,经过了千百年无数匠人呕心沥血的设计与创造。物有灵性,是因为凝结着能工巧匠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我们这块“渔米之乡”土地上人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写照。人类社会要延续,传统文化要继承,首先是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果说宣纸之于宣城、湖笔之于湖州,那么羽扇之于高淳是丝毫不为过分的,毕竟近五百年的贡品历史、巴拿马博览会的奖章与作为国礼的佳品,在高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二)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知道,自然界一颗微不足道的种子,通过风吹飘移、阳光雨露的自然选择可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参天大树。同样,一粒工匠文化的种子嵌入在我们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一旦有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精心培育的土壤,通过学生自身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努力追求,将来就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技师、杰出的工匠甚至是铸造国之重器的大国工匠。如果我们的羽扇社团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并持之以恒,那么,羽扇工匠文化的传承至少有了一支可观的工匠人才后备军。
   (三)一片森林可以影响气候 羽扇工匠文化的传承,单靠几位非遗传承人的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应该是全社会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一项跨界系统工程。如果行业内部能严格自律,合作交互、推陈出新,设计创造出更多更符合时代特色的羽扇精品;如果文化旅游部门能积极创意,以羽扇文化为载体,增强羽扇的文化魅力吸引;如果政府或工信部门能在资金上给予适当扶持,或举办羽扇设计大赛活动,提升高淳羽扇的品牌知名度等针对性活动,那么,高淳羽扇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就有了错位发展的合理空间,就可能成为一个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 钱穆.文化与教育. [M]三联书店,2009,10
   [2]陈后翔.高淳羽毛扇与一代工匠 徐豫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05
   [3]高淳县工业和信息化局.高淳传统手工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08
   [4]冯燕蓉.由“韩国文化热”引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硕士论文20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