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应用创新--以长平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应用创新--以长平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日期: 2014/3/29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陈安治

摘要:通过对长平广场改造项目设计方案的选择,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文化继承与城市改造应用创新两个方面探讨历史环境下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未来发展。
   关键字:广场设计;历史文化传承;应用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也推动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前进,每座城市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演绎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城市广场的设计和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城市广场作为城市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居民集会、休息等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也是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城市广场设计风格雷同、千篇一律,城市逐渐丧失个性和特色。设计人员也逐渐意识到城市广场设计要立足本土文化,要能够体现地域历史与人文文化的结合,创造独特生命力和个性,使广场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另外,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心,已有的广场设计也越来越不满足市民丰富的活动需要与经济需求。如何对已有城市广场改造,即体现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又满足市民的经济文化需求成为如今广场设计的大趋势。本文通过对长平广场改造项目设计方案的选择,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文化继承与城市改造应用创新两个方面探讨历史环境下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未来发展。
   1 城市广场历史文化表达
   1.1 城市广场历史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文化是广场特色的灵魂。城市广场是城市中由建筑物来围成或限定的城市公共空间[1].历史环境作为现代城市生活的背景元素,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历史环境的价值归纳为五个方面:⑴ 历史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⑵ 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⑶ 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样化;⑷ 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的传给后人;⑸ 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任务之一[2]。 融入历史背景的广场设计对城市物质文明的产生及精神文明的塑造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现代城市设计要兼具传统与现代结合,即尊重历史而不模仿历史的同时,赋予其创新与新生。避免设计中文化表达形式简单,过于关注文化传承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设计的本质,过于简单的继承而忽略对文化的创新等问题。
   1.2城市广场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生产方式、人物特征、生活习俗、名胜古迹、历史渊源、社会艺术价值、宗教信仰、重大节庆活动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调查,加深对地方性、地域性的理解,延续地方文化脉络。
   现代城市广场历史文化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现代城市广场对城市已有的历史、文化的反映;另一方面是指现代城市广场对现代人的历史文化观念的手段和创新[3]。因此,只有在对当地历史文化深入分析与场地现状掌握后,以建筑符号提炼与历史文化表达两个方面作为设计出发点,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符号的复制粘帖。一方面参照传统建筑的形态和风格,提炼建筑符号,表现城市历史与文化生活的延续;另一方面将传统建筑符号整合到现代建筑中形成新的秩序,在表现现代社会风貌的同时折射出传统建筑的神韵,在尊重历史而不是模仿历史的同时,赋予它新的气质和涵义 [4]。在时代精神与历史传承思想指导下,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
   2. 城市广场改造应用创新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伴随着城市发展进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广场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兴衰。城市广场在经济发展多年后,原有的功能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现代城市广场已经走出了功能单一的时代,功能与内容日趋复杂,更加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城市广场如何体现市民多元化需求是首要问题[5]。因此在考虑历史文化继承同时也要兼具城市广场的实用功能性。
   城市广场交通流线组织包括广场内的交通流线组织以及城市交通与广场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交通组织问题。处于交通枢纽区位的城市广场要实现快速地疏散人群,方便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使人流和车流得到很好的组织,以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
   3案例分析
   3.1项目概况和背景
   高平市位于山西东南部。长平街是高平市的核心干道之一,更是高平市的政治经济中心。 长平广场位于长平街的核心区段,衔接着2 条城市主干道,既是交通核心转盘, 又是市民广场。广场在承担交通功能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文化、娱乐、集会场所。然而该地区整体面貌较为陈旧,缺乏生气。作为高平市“城市客厅”来说,其整体“形象”有待提高。长平街做为城市主干道急需更新,首当其冲就是其核心长平广场的改造。
   3.2设计定位
   项目旨在改造长平广场,打造新的城市中心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涨的物质文化需求。以高平市历史文化为出发,打造地区标志性文化广场,提炼炎帝及农耕文化融合在项目整体设计构思中,结合市民心理诉求与交通实际需要,同时满足规划需求,从精神文化与实用性两方面改善当前广场陈旧的状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高平拥有大量的有关炎帝的遗存,并且对于其所处的区域位置,提高其精神面貌的层次有重要意义。
   3.3 设计分析
   设计分析1-传统神韵与现代风貌
   长平广场改造设计借鉴炎帝农耕文化背景,设计方案名为“稻场” :农耕阡陌,城市麦田。“古时民人食肉饮血,炎帝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 ”⑴ 轴线:农田田间小道与城市道路结合, 在整体视觉轴线上完整化,在基地内延伸农田小道概念,诠释农田概念(图1)。⑵ 五谷畦:广场以“ 亩” 为单位进行分格并种以树,象征高平作为农耕文化发祥地的特殊涵义(图2)。⑶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其蓄水保土作用十分显著,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和发明。将梯田的主要特征元素应用于广场北面,使其自然形成下沉式广场,同时她的动人曲线与北面要求设置的表演广场相呼应(图3)。⑷ 一街三广场:在空间节奏上的变化,以“线”来连接开敞空间,做到“疏密有致”。一街- 下沉式步行街是连接整个空间的最重要元素,同时将阳光、空气引入地下, 为商业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三广场- 分别是北面的梯田广场,两侧轴线交汇处的中央广场及南侧与过街通道相连的广场(图4)。⑸薄雾:炊烟袅袅,云雾缭绕的意境,在设计中概括为地下商业轻盈的膜结构顶棚, 在意象与实际用途上完美结合,同时增加了整个场地主体的层次感(图5)。将各个农耕文化的寓意叠加起来, 构成本设计方案(图6)。
   设计分析2-建筑元素的文化传承
   建筑元素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建筑元素的形式、造型和外观直接展示出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文化广场中掉书设计设计下一几个方面:⑴ 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与人民生活内容的结合统一;⑵ 教书设计与整体环境、设计主题的配合;⑶ 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6]。本项目在各小广场设置雕塑小品,作为主要元素来反映炎帝农耕文化并形成对景,且在主轴线交汇处设置主题雕塑,作为城市标志性景观(图7)。
  
   图7:雕塑景观设置
   设计分析3-内外交通互动空间的营造
   城市广场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城市的宝贵财富。长平广场位于长平街的核心区段,衔接着2 条城市主干道,既是交通核心转盘, 又是市民广场。本广场在基地出入口,根据周边道路及建筑情况,共设有5个入口进入广场,同时南、北两入口可通过下沉式广场直接进入地下商业空间。外部交通与内部商业空间结合,将地下引入商业广场,活跃与积聚了人气,改善了交通。另外,地下空间流线设计,地下空间设有4 个主要的下沉广场, 可通过广场内的自动扶梯及楼梯连接地面广场,形成多层空间互动。将地面市民广场合理分区, 增加绿化,让市民拥有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场地,北面的下沉广场及地面广场中部形成大面积硬质铺地,可作为市民休闲、娱乐、表演的活动场所。广场在承担交通功能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文化、娱乐、集会场所。
  
   图8:交通入口 图9:地下商业
   设计分析4-地下商业空间的立体开发
   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它开发能够拓展城市空间容量、综合解决城市问题、实现良好的综合效益[7]。城市广场立体空间综合开发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的可靠途径。本方案利用高差和下沉广场等灵活处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空间入口,创造了丰富的空间感受,广场与地上地下空间相互促进(图9:地下商业)。充分开发了本地区核心地段的商业价值。通过广场内的自动扶梯及楼梯连接地面广场,相互促进地下地上空间的综合利用、协同发展,地下空间成为地面步行广场的延伸。
   4结论
   城市广场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外部空间,历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遗产,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梳理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建立人民归属感的捷径之一。未来的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以“文化论输赢”。在世界一体化背景下,处于历史环境下的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如何体现既尊重历史又有时代精神,兼具当地历史文化体现、经济发展与满足民众需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项目作为已有城市广场改造方案选择,突破旧有的以经济为重点,忽略文化传承的思想,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充分体现在整体环境设计与细节体现中。
   因此历史环境下的现代城市广场设计,除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还应结合城市文脉,形成文化内涵丰富的场所,从而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不同阶层、不能年龄段人民的娱乐、休憩、社交等活动需求。
  
   参考文献:
   [1] 卢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 刘永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鲁天义,我国现代城市广场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4] 贺嵘,毕景龙,共生与对话-历史环境下的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华中建筑,2008(26)
   [5] 程章喜,浅谈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中华建筑报 ,2008(8)
   [6] 刘芳,浅析城市广场设计的文化性表达, 科技致富导向,2010(10)
   [7] 黄蔚欣,祝文君,城市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2002(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