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如何引导学生将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用于实践

如何引导学生将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用于实践

日期: 2014/2/15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本文通机械基础课程意义和现行机械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职教育中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并对如何提高学生将所学机械基础课程应用于实践课程的能力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职 机械基础 实践
  
   随着科技的创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机械加工及机械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现代机械加工和制造行业科技含量不断的增加,对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机械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大量的开设了机械制造及相关专业,培养了大批的机械加工行业人才,不断的满足着社会的需求。但随着中级教育入学门槛的不断降低,学生的入学素质参差不齐,为了培养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好的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掺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职院校为了引导学生尽快的领会机械制造、机械加工专业的提点和要求,以半年会开设机械基础课程。中职机械基础是工程技术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机械功能、动作及使用一般机械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然而,作为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使其能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这是对我们教师教学的方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对课程特点的分析,对如何引导学生将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与同行共同进步。
   1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意义
   中职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技术类专业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认识和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的开端,能否学好机械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个科目的兴趣和以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一般的中职机械课程包括常用金属材料与钢的热处理概述,齿轮传动,其他常用传动,轮系,常用机构,联接,轴系零、部件,液压传动等内容,这些都是以后学习工程类课程经常要涉及的内容。由于机械基础所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并且会涉及机械的基础理论,并且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可以通过课本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相关原理用机械基础的内容来进行解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实践的思维,为以后继续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机械基础主要是关于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常用零件等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使用维护及简单的计算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机械运行的简单知识,形成简单的机械部件与系统运行的概念。通过对常用零件的认识,掌握每种零件在机构中的作用和自身特点,以及运行原理,是掌握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如以“自行车的运行”为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每个部件在系统中的作用,来掌握整个自行车系统运动的原理。通过简单的机械使用维护知识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际机械工作原理的了解,以及培养学生解决机械故障的能力。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简单计算方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方法学习深入了解机械运行的数字规律,为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打下数学基础。如:以“铰链四杆机构”为例,可以通过杆的长度来计算不同的运动形式和所受力之间的关系法等。
   2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实际的面较广,知识点多,作为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文化课基础不是太好,有些学生可能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仅通过一般的课堂传授有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简单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对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也是不符合的。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首先要分析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偏重于学生实践性,也就是通过教育过程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而现有机械类基础教材理论性知识较多且相对较为抽象,往往不能与实际结合起来,而实用并且与学生以后所从事行业比较接近的知识则相对较少。因此如何改变现有教材内容,将教材应用与实践理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机械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材,对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教学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岗位,提升职业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由于现阶段中职招生门槛的降低,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现有的中职机械基础教材没有考虑到教材与实际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社会对于机械方面人才的要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根本随之变化,导致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新的技术设备,无法与企业要求的岗位相匹配,不能达到中职教育的目的。同时,由于中职学校的不断的扩招,学校硬件设施无法跟上扩招的步伐,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严重下降,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很快的应用与实践,严重影响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由于中职院校师资配备的良莠不齐,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将课本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当中,缺乏新思维,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无法在以后的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严重缩短了人才的职业“寿命”,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3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与实践结合教学
   中职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相关的操作人员,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实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机械基础课程,在机械工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要求教师能够灵活的运用教材,将教材与实践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充分的运用各种教学设备,让学生多动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应该从以下方面下功夫,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首先,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够帮助老师找到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疑惑,从而充分发挥课堂效益的最大值,应该灵活使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来引导学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通过课本知识来解释原理,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通过电化教学,将一些机械的运转过程,系统部件,各部件功能等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来学习课本知识,避免了教学方式的单一。
   其次,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由于职业化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仅仅是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在传授学生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机械,拆解机械来了解机械的每个部件是如何固定,每个部件的特点,并向他们讲授每个部件这样设计的原因,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拆解机械来了解每个部件在一个机械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机械力的传输,从而对机械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收集学生在拆解过程中的疑问,引导他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最后给他们讲授相应的理论,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联系课本知识,对一些新型机械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由于机械设备发展非常的迅速,和格的机械技术人才不仅应该具有解决现有机械设备的问题,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一些新型机械设备的资料,对其基本原理进行讲解,然后通过分析新型设备的创新部分所用的机械理论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论: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育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应该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实践的思维,为以后继续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该对灵活运用教材,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的分析。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 谢观权. 浅谈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4):115-116.
   [2] 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教育,2006(22):45-46.
   [3] 缪玲玲. 中职机械基础教程中相关问题分析[J]. 读与写杂志,2011,8(5):1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