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波动对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人民币升值是当前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如果一直实行一成不变的固定汇率政策,很可能意味着货币在逐渐偏离价值,所以对于人民币的汇率逐步适应市场化波动,保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纺织业是我国创汇产业之一,人民币的升值对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利用汇率的传递作用,探讨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企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纺织业;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纺织业贸易不断发展,但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直接影响着纺织业贸易的发展,如何解决纺织企业结构升级是摆在纺织企业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汇率的传递作用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简要的说就是用一个单位的一种货币兑换等值的另一种货币作为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的比价,汇率的升值或贬值会直接传导到进口商品和服务价格上,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以及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从而对出口金额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而升值对价格的影响主要通过汇率的传递。汇率的传递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世界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和国家,同一商品用同一货币来表示的价格是一样的。汇率的变动将引起进出口价格的同比例变动,此时的汇率传递是完全的,传递系数为1。当人民币升值时,以人民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不变,则以外币表示的商品出口价格上涨的幅度等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这是人民币的完全传递。而实际上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汇率的传递往往是不完全的。而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是指汇率的变动不会引起进出后商品价格的同比例变动,此时的传递系数小于1。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综观我国纺织业近几年发展现状来看,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并未打破,纺织品出口额增速出现下降趋势一方面,将持续“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以浙江省为例2006年1~4月,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有实绩的企业为5488家,比上年末增加394家。但是,数量增长快于价格增长,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同期出口价格指数为1.05,数量指数为1.24,即出口平均价格增长5%,出口数量增长24%。征税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07,数量指数为1.15。 另一方面,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方式使浙江纺织企业出口额增速大为下降。浙江省对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出口下降幅度尤为明显,其中对欧盟出口、对美国出口,分别下降11%和7.6% ,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缺点在短时间内难以克服。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品种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只有国外先进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且创新品种少。
由于缺乏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企业产品开发也多采用借鉴和组合,导致产品缺乏个性,产品价格无法提升。大企业借鉴和组合欧、美、韩、日及中国港、台地区的设计,中小型企业则多是盯着大企业新产品的出笼,进行模仿。
人民币升值使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无力花大量财力和人力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这势必导致大多数中小纺织企业的上述弱势将仍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并没下降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人民币若持续升值,由于工资具有刚性,实际工资必然上升,势必引起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难以继续维持(目前劳动力成本约占出厂价的30%),迫使许多沿海纺织生产企业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原材料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供需关系,短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原料价格有影响,但长期看供需关系是原料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因此人民币升值未必意味着纺织原材料进口成本的降低,相反可能引起美元计价的纺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纺织出口合同签订的汇率风险中国贸易促进会统计,全国最大的纺织重镇绍兴,目前已有20%纺织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其他多数企业则勉强维持。人民币升值引起的出口合同汇率风险激增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项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2%,意味着企业拿到的货款折合成人民币仅有原来的98%;若人民币升值10%,则意味着企业拿到的货款折合成人民币仅有原来的90%。其实人民币升值2%,纺织品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10%。如果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50%的纺织品生产企业都将遭遇经营困难。
(二)积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纺织业的结构调整,我国一些纺织产业已出现产能过剩,例如浙江省绍兴目前的放丝能力超过250万吨,织造能力50亿米以上。人民币升值后,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将会受到限制。要继续发展企业不得不转变竞争方式,一方面将更加关注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将努力转变出口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提高产品科技水平,理性研究市场,生产市场所需的纺织品,从而加速纺织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此外,人民升值导致的进口成本降低,有利于纺织企业利用境外知识、技术、先进设备等,降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可缓解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力。在近一年的汇率调整后,一些纺织品出口企业进一步认识到,汇率的调整有利于国内纺织品贸易的有序化。在汇率未变之前,国内纺织品企业为抢订单向国外客商竞相压低报价,造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人民币升值后,会迫使很多外贸企业不再采取单一报价方式,而是综合情况进行报价,将汇率、原材料上涨等不确定因素考虑在报价之内。另外,一些企业不再只生产出口量大、利润低的产品,不再盯住同样的客商,而是更多地考虑生产高端产品,寻找高端客户,做差异化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纺织品行业的恶性竞争,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改善贸易环境。从全国来看我国纺织出口产品附加值总体较低,主要依靠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出现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当前,我国纺织企业在世界各国同行业中遭受倾销立案调查最多。从短期看,人民币升值后纺织品的出口价格虽然会有所提高。但由于其出口价格已非常低,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当高,即使适当提高价格,仍具极强的竞争力,这也有助于减少遭受低价倾销的诉讼。
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调整逼近6%,说明人民币正在向真实汇率回归。对纺织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今后必须调整其低价竞销战略,以从提高质量、款式、功能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取胜,提高其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这些显然有助于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四、纺织业的对策
(一)积极应对,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
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业负面影响在所难免,一些企业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既要考虑汇率调整带来的结汇损失因素,又得考虑为了保持出口量,在与客户谈判中暂时将其“忽略”掉,如果过分担心损失,企业将无法接单。在这种压力下,纺织出口企业应积极应对,摆正心态减少低价出口的纺织品比例。应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对纺织出口增长不利。但长期而言,对解决纺织出口产品结构失衡却是有益的。纺织出口企业应该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保证道路顺畅和纺织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只有这样才能安全又平稳地渡过这一调整时期。
(二)实施进口战略,加大利用境外先进知识的力度
人民币升值给纺织企业带来了出口压力,但同时也降低了利用境外先进技术的成本。因此,要从借力发展和开放促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像抓出口一样,研究和实施进口战略,要系统地扩大纺织科技设计人员出国留学培训的力度,引进专利、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等。通过利用境外先进知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提升纺织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人民币升值致使国外企业设置的贸易壁垒,应成为纺织行业改变现状的动力,提高纺织出口品的附加值和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措施是:1.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纺织业技术创新示范体系,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2.推广建设纺织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为新产品研发能力弱、技术管理水平低的中小纺织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提升中小纺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和管理水平,加速纺织业集群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3.引导骨干纺织企业加大力度研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发挥骨干企业的创新带头作用。
(四)加强品牌建设
纺织业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重点支持、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鼓励纺织各产业集群区打造行业品牌,争创自主品牌的市场环境,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使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对纺织企业施压,才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完成由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的过程。
(五)适当涨价提高纺织企业的议价能力
议价能力强的纺织企业在谈判中可以适度提价,部分传递升值带来的压力,从而部分抵消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我国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好评,人民币升值引起纺织品价格的适当抬高,国外企业通常可以接受,但加价必须与国家汇率相匹配。这样既可适当地把部分风险转嫁给交易外商,将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又能防止客户流失。但目前也有少数国外纺织品买家向印尼、越南、孟加拉国等国转移订单,由于劳动力廉价,这些国家一直与中国纺织业争夺客户。所以,纺织企业在加价时应考虑客户的接受能力,在保证销量稳定的前提下适度提高产品外币标价。
(六)增加金融衍生避险工具品种,积极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目前纺织企业使用的汇率避险方式主要有: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其中约31%的纺织企业使用贸易融资。另据调查显示,2011年运用金融衍生品的纺织企业比2010年同期只提高约3个百分点,远期结售汇工具的使用在金融衍生工具中高达93%。
总体来看纺织企业利用金融衍生避险工具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1.企业避险意识和能力弱;2.部分商业银行过分强调风险防范,推出较长期限远期结售汇工具的积极性不足,工具品种单一,金融衍生产品定价不合理,难以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因此,纺织企业要增强避险的意识和能力,积极运用金融避险工具;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信息服务,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金融衍生避险产品,拓宽企业避险渠道,使避险产品定价市场化。
参考文献:
[1] 刘丽杰.论人民币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
[2] 罗芳.浅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J].经济发展,2011(49).
[3] 谷克鉴,余剑.汇率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黄素章.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
[5] 张莹.浅析我国纺织业贸易的现状及国际竞争力[D].吉林大学.2006
[6] 张海慧.河南纺织工业发展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4
[7] 刘成.长三角纺织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05
[8] 高志强.品牌战略与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D].天津工业大学.2005
[9] 李雅丽.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影响研究[D].2008.94-99.
[10] 蔡晰泷.论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2011(5)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