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探析
摘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倡导绿色生活,构筑低碳未来”是改善生活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环境化学 环保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中学化学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碧草、莺歌燕舞……大自然曾如诗如画。然而,机器的轰鸣,林立的烟囱吐出的长长的“黑龙”,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大量污水的任意排放,将人类无情地推入污浊的世界。
当人类步入20世纪最后10年,突然发现自己生存的环境已处在一个紧急关头:沙漠蔓延(全球大片沃土和草原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被沙漠吞噬);森林锐减(世界森林覆盖面积平均每年损失2000万公顷);人口剧增,一些物种灭绝(大自然的生物物种,平均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水源污染(全世界缺乏清洁用水的人口有15亿以上),酸雨肆虐、垃圾成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全世界因燃烧矿物燃料,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
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三大污染。防治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一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人类要能够继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改善我们的环境,保护好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为了达到这一共同的目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责无旁贷。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问题,实现环保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社会意义。
二、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空气、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有关空气污染的教学
人类和动植物都需要洁净的空气。但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大增加,使得进入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破坏了生态平衡。
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主要有:CO、SO2、NOx和可吸入颗粒物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消除措施: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风能的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
教学策略:播放视频,向学生宣传全球最大的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以“地球一小时”活动为契机,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到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尽可能地带动身边人实践环保。与学生共勉:节约能源,杜绝浪费!
(二)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1977年联合国召开的水里会议就向人类提出警告:“水在不久以后,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
水体污染的危害主要有:
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
教学策略: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意识到水体污染及水资源缺乏的严重性,认识到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良好习惯。介绍节水标志、中国水周,与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的节水小窍门,使学生明白要养成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的好习惯。
(三)挖掘教材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塑料、固体垃圾、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等。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应当挖掘这些内容并作适当补充,把它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如在学习 “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后可以重点介绍“空气质量报告”,让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认识到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在学习了“煤和石油”的知识后,要让学生知道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有何影响,目前可以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时,让学生知道在冶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等尾气污染空气,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尾气,使金属的冶炼符合环保的要求;在学习了“合成材料—塑料”后,应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的形成及危害,使学生知道如何减少“白色污染”,了解“超市方便袋的有偿使用制度”的意义。如此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渗透,从而树立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多,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中学化学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变废为宝,保护环境,我们的未来将会山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