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川泸沽湖景区旅游资源发展
摘要:本文对美丽的泸沽湖四川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简单归纳,阐述了发展的历程、现状,并提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四川泸沽湖 旅游资源 发展概况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outline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Lugu Lake, elaborate on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propose propos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Keywords: Lugu Lake of the Sichuan Provinc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urvey
一、自然地理
泸沽湖位于东经100°47’北纬27°42’藏彝走廊内四川与云南交界处,属于云南省宁蒗县与四川省盐源县交界处,因当地摩梭语称“落水”为“泸沽”而得名。泸沽湖属于高原构造湖,水面海拔2685米,面积5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93米,水体透明度达11米,是一个未被污染的高原湖泊,同时由于人烟稀少,也是目前全国范围内遭受人为破环最轻、自然生态保护得最好的地区之一。湖泊中有5个全岛,云南境内有3个,四川境内有2个。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所辖的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314平方千米,包括泸沽湖近2/3的水域面积,还独有1000平方千米草海(湿地),珍禽水鸟繁多,水生动植物丰富,风景独特靓丽。湖畔星罗棋布的村庄里,主要居住着摩梭人。泸沽湖有摩梭村寨、高原温泉、末代王妃府、喇嘛寺、杨二车娜姆的摩梭博物馆等人文和自然景点,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由于四川境内的泸沽湖景区开发较云南晚,开发模式单一,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因此与云南泸沽湖景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在此对四川泸沽湖景区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旅游的视角来探讨其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二、泸沽湖景区旅游资源
四川泸沽湖除了拥有天然的自然美景资源、藏式设计的杨二车娜姆庄园外,还有一个摩梭博物馆,以及独特的摩梭风情和民俗。摩梭风情一,是摩梭人仍然完整地保留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传宗接代的母系文化特征,在这里,男不娶、女不嫁,除了晚上走婚,白天男女不生活在一起,会终生分居,母家只维系情人关系“暮合晨离”,这就是被外界俗称的“阿夏走婚”。摩梭风情二,独特摩梭民居是由草楼、经堂、祖母屋和花楼组成的一个四合院,并鲜明地体现了母系家庭的独特习俗。摩梭风情三,交通工具是颇具民族特色的独木舟——猪槽船,由一根巨大的圆木砍削挖空而成,因形状像猪槽,便称为猪槽船。据说猪槽船在摩梭传说故事中,是创世纪的诺亚方舟,在生活中是重是的交通和运载工具,也是“走婚”的爱情之舟。摩梭风情四,摩梭古老的民间舞蹈称为“甲搓体”,是民间群体歌舞。舞蹈时,男子头戴白色毡帽,牵手搭肩形成一条长龙;女子穿红色绣花的金边上衣和白色长筒形百褶裙,围着篝火,形成圆圈状舞手踏足,歌声嘹亮,舞步粗犷。据说该舞蹈源于古代部落的征战,是本部落酋长发动民众抵御外族入侵,在寨口燃起篝火,且歌且舞以壮军威,有时也作凯旋后的欢庆。摩梭风情五,酥理玛酒和咣当酒。酥理玛是摩梭传统工艺酿造的低度美酒,味醇美,含丰富的氨基酸、维他命和碳水化合物,是摩梭人家迎宾待客的佳品。咣当酒由制作苏里玛的原料经蒸馏而成,又称为“走婚酒”,因摩梭男女均善饮酒,饮酒传杯中相互说笑歌唱,并借机表达内心感情。
三、四川泸沽湖气候条件
泸沽湖位于群山环抱之间,又有广阔的湖面调剂气温,因此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月平均温度都不到20度左右且降水较少。但到泸沽湖最好还是春夏季节,那时,青山翠绿、百鸟欢歌且春意盎然。
盐源县地区月平均气温对照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4.0 6.6 11.0 14.5 17.8 19.4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0 18.5 17.5 12.8 8.0 5.2
四、泸沽湖景区旅游交通
1、先乘火车到西昌,之后在西昌转车前往泸沽湖的四川方向,西昌到泸沽湖车费70元左右,每天早晨8:30有一班。需时约6-8小时途中要翻越风景比较好的磨盘山及海拔4000千米的小高山,全程265公里,均为柏油马路,途中只有少部分地面为碎石路。
2、在成都乘火车到攀枝花,之后转汽车前往泸沽湖云南段,其路况较好,全程360多公里,需时约10小时。
3、成都每天都有飞往西昌的航班,机票价格单程为460元/张;成都飞往攀枝花同样是每天都有航班,单程票价为650元/张。之后再转乘汽车前往泸沽湖。 连接四川泸沽湖与云南泸沽湖之间的环湖公路目前路况还是很差,游客可选择乘猪槽船作为交通工具来往于两边,当然也可乘车,但这段路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过路车。另外,还可骑马绕湖到湖的另一边。
五、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景区旅游业发展历程
盐源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凉山旅游规划发展的契机,在凉山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众参与”的原则,举全县之力打造以泸沽湖摩梭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集全民之智推进“旅游兴县”战略,强力推进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到2009年,该县实现旅游经济收入23700万元,同比增长31%,是在未推出冬旅会前2005年的3.57倍,真正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富民惠民,受到了游客和当地老百姓的高度赞誉。主要是考虑
盐源县县委、县政府抓早抓实、迅速跟进,以“拼搏两年、提前十年”的旅游发展大会的精神,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起泸沽湖假日酒店,“两盐路”在3个月内打通,鸟觉路、草海路全面建成,古村落打造、公路沿线整治工程等迅速推进,泸沽湖四川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发生了巨变。实践证明,只要抢先发之机,谋后发优势,敢想敢干,就能实现赶超与跨越。
盐源县委、县政府把“解放思想、激活头脑、跳起摸高”作为推动旅游巨变的“总阀门”,在思想上破僵,在规划上破茧,在资金上破难,在景区景点上破题,在实干上破慢,着力“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项奖惩”,倒排工期、正排工序,大胆谋变,旅游产业实现了后来居上的跨越发展。
个性鲜明的主题形象既是一个地方旅游的名片,也是一个地方旅游的魅力所在。盐源县树立“特色就是旅游的卖点,品牌就是旅游的生命”的理念,紧紧抓住泸沽湖摩梭文化这一特色品牌,立足后发优势,聘请国内一流设计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景区景点精品打造为平台,倾力打造“一村一特”的摩梭古村落和《风情泸沽湖》摩梭文化精品剧目,着力万亩草海规划、保护和开发,加大景区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泸沽湖“两府一馆一中心”和“水景一条街”建设步伐,推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在凉山州委、州政府“旅游富民惠民”方针的指引下,盐源县在旅游项目建设上重基础、求实效,凡群众得不到实惠的项目一个不建;在旅游规划上,注重考虑当地群众的就业致富门路和方便群众的相关设施建设;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着力提高当地群众参与旅游经营的素质和能力;在利益分配上,做到政府、企业、群众共享旅游资源开发成果,让景区及周边老百姓首先得益得实惠,可以从泸沽湖旅游核心区博树村和辐射区舍垮村的巨变就可见一斑。
博树村位于泸沽湖旅游开发核心区,与云南省宁蒗县洛水村隔水相望。全村131户1038人,摩梭人口占95%。泸沽湖旅游发展后户均旅游收入从原先2005年4000元增长到现在的2万元以上,旅游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主导经济。李直之一家11口,以划船、跳舞、表演等旅游服务业为主,2009年,他们的收入从泸沽湖旅游开发前的人均不足1000元猛增到人均7000元。
舍垮村,位于泸沽湖旅游开发辐射区,与云南省宁蒗县山垮村毗邻。全村270户1309人,摩梭人口占70%,不少家庭成员既有四川籍、又有云南籍。冬旅会前,舍垮村由于离旅游核心区较远,加之受交通制约,人均收入不到800元;随着泸沽湖四川景区左环湖路等项目的建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该村猪、鸡、羊和蔬菜等产业的兴盛,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多元。
六、四川泸沽湖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川省泸沽湖旅游景区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关注,时逢良好的投资开发大环境,近几年,从政府到农民都有极高的投资热情。目前的投资模式是国家—集体—企业—个体外加农户的传统模式。建成的设施有县委、政府投资修建的招待所;其他企事业单位投资修建的高档次的接待设施;也有个体和农户经营的餐饮娱乐设施(目前这一部分是主力军)。2000年,深圳深华集团与凉山州签订协议,拟在5年内投资3~5亿元将其打造成“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与此同时,经凉山州政府同意,西安天元药业公司、西安亨泰科技集团等先后加盟开发泸沽湖。在前期的开发中,政府和投资商看中的是凉山泸沽湖的自然景观,对于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却未给予重视。在随后的开发中,相继设立了一些民俗节目,如每晚九时在中心场地上的歌舞表演,门票15元。由当地村民组成的舞蹈队主要表演“甲搓体”,舞蹈结束后,开始“对歌”。对歌本是摩梭青年男女在山野中用以传情的方式。但表演中的对歌纯属娱乐联欢。一边是摩梭姑娘们,一边是游客代表,大家用民歌形式对唱。篝火歌舞照例有时间限制,到晚上十时结束。游客们除了看演出外,可以骑马沿岸观赏风光、到喇嘛庙参拜、到走婚桥上体验。晚上可以住宿在当地摩梭人开设的小旅馆内,品尝摩梭特有的美食和烧烤。
近年来,四川泸沽湖景区接待游客50 多万人,旅游总收入上亿元,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旅游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四川省开发泸沽湖民俗旅游资源目前面临的一大严重问题。泸沽湖所在的盐源县属国定贫困县,经济建设起点低,自身资金积累不足,加之前期开发将大量资金投入自然景观的开发中,对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思想重视不够,而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民俗资源的界定模糊,开发格调低级
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民俗,不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文化现象都是民俗,不能把非民俗的文化现象强行拉进民俗的范畴。如四川泸沽湖开发了一处民俗旅游项目,让游人参观摩梭喇嘛寺庙,但寺内喇嘛在寺内外分发给游人不同颜色的小纸包,并进行游说,让游人根据手中所拿纸包捐赠大额香火钱,以保家人平安,万事顺心。此种举动不仅混淆了宗教和民俗的区别,混淆了礼法和世俗的区别,并让游人感到不满,也损害了当地的旅游形象。
(三)在开发中任意编造、添加、拼凑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
如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房子,内有男、女中柱,这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受尊重的标志,舍此而立其他柱子,就不是摩梭人的房子了。
(四)过分商业化破坏了景区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
忽略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质朴本色,刻意追求表演效果和舞台效应。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时有出现。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使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节日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庸俗,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如每晚举行的摩梭“甲搓体”和对歌表演的民俗旅游项目,表演过于舞台化,刻意迎合外地游客的猎奇需要,仅仅重视表现民俗的形式,却忽略了其文化内涵。
(五)资源开发发展日渐单一化
伴随着旅游产业及其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四川泸沽湖地区日益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外部主流文化的冲击和过度开发的影响下,民俗的变异日益严重,构成了一种“发展性的破坏”。旅游开发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行为,但大量旅游者带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外界信息的进入,却破坏了旅游地社会、生产和生活存在的和谐与平衡,外来文化与凉山地区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甚至出现局部对立,从而干扰了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进程。旅游开发打破了原来的文化封闭氛围,加速了服饰、语言、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最后可能导致某些传统民族文化特征被同化或消失。
泸沽湖景区旅游资源的发展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科学实践与产业经济活动,涉及内容纷繁复杂,与旅游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因此,针对四川泸沽湖景区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当地民俗、对当地民俗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基础上,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做到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使旅游真正成为四川朝阳产业,积极推动泸沽湖景区的旅游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颖 关于发展凉山州旅游业的思考[J] 攀枝花大学学报 2002 (4)
[2] 杨建翠 凉山州旅游业发展战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3)
[3] 王向东,孟悦 四川泸沽湖旅游开发分析及思考[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