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方法初探

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方法初探

日期: 2013/8/22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沈阳工学院 杜世云

摘要:“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对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高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对实施“卓越计划”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以工程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聘任、教材的选编,从大学时代开始就把工程意识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探索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程意识;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
   教育部制定的“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该计划的基本工作思路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为使“卓越计划”得以充分落实,教育部要求要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但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责任,而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要靠在职业生涯中逐渐积淀,因此,工科高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着手,使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渐建立起工程意识,为将来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
   1 对“卓越工程师”概念的理解
   所谓“卓越”一般情况下是非常杰出的意思,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卓越是相对概念,指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追求卓越,都可以很优秀。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工程师是指文凭工程师,泛指高等学校培养的具有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而非那些具有工程师执业资质或工程师职称的严格意义上的工程师。由于目前“卓越计划”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由学校培养严格意义上的工程师存在一定难度,但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向着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努力,并注重将工程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2 工程意识的含义
   所谓工程意识,是人脑对事物、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这个大工程的能动反应,即在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去完成某项工程,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意念。从根本来说,工程意识的内涵包含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时代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即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只具备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种意识而缺乏其他方面意识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称其具备工程意识。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方面入手,同时使他们具备工程简化能力,提升以合理、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结合实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他们具有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潜质。
   3 工程意识的培养需要相应课程的支撑
   如上所述,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优化”、“经济”、“创新”等全面的意识,优秀的工程师提出的工程技术方案不但要在技术上能实现,经济上也必须经济合理,安全上可靠,对环境友好。正因如此,不断有人发出“工科学生应学习管理学知识”、“工科学生应学习经济类课程”等的呼声。因此工科院校的培养计划有必要纳入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环境工程技术、安全工程技术类等课程,将其作为对工科学生进行的通识教育,成为工科学生必修课的一部分。
   4 具有工程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工程意识的学生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开展工程教育,首先教师要有工程意识。工科院校应有意识地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任教,同时加强对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的培养,让他们与学生一道深入企业,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工程经验。
   5 选择、编写适当教材
   教学离不开教材。实施卓越计划要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因此授课教材的内容应结合工程实际。目前市场上已有部分适应工程教育要求的专业类教材,这很令人欣慰。但如前所述,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只有少数课程的部分教材适应工程教育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的工程师必读丛书,即大学后教育丛书,对于新毕业的大学生适应工程工作需要很有帮助。在提倡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今天,借鉴大学后教育丛书的编写经验,编写一套工科学生必需的工程理论通识类教材,对实施工程教育必将起到一定作用。
   总之,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院校必须从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师聘任、教材选编等各环节入手,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工程意识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