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试+操作”式教学评价模式应用于电子技能实践课程分析
摘要:电子技能实践课是当前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口试+操作”的教学评价方法是衡量学生对电子技能实践课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口试+操作”的评价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本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口试+操作”式教学评价模式在电子技能实践课上的应用。
关键词:电子技能实践课;“口试+操作”;应用探析
在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的指导下,“口试+操作”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而且提高了学生在评定中的合作能力。电子技能实践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口试+操作”的教学评价方法在电子技能实践课上的应用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口试+操作”式教学评价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全面的准备
“口试+操作”式教学评价模式实施前的准备包括:知识系统梳理;命题准备和场景准备。知识系统梳理指当面临期末测试时,师生要一起参与到对知识的梳理工作中,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查漏补缺。命题准备指老师要考试之前告诉学生考试范围,让学生在复习时有侧重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场景准备指考试前要准备好测试台,每一个测试台都要设有相应的口试题和实际操作题。
(二)选择合适的测试内容
“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无疑是将测试分为两个部分:口试和操作。口试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要做好基本功,将基础知识学习透彻,学会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使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同时要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在进行命题时要尽量使试题能够全方位地考察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试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操作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元器件的拆卸、电子线路的调试;家用电器常见故障的维修等。
(三)科学的测试流程
要想测试有序进行,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测试流程。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抽签的方式。每一个学生抽一个签,学生在纸签对应的测试台进行测试,按照先口试再操作的顺序进行。学生进行完测试以后,监考老师要将口试与实操分别打分,然后再按照百分比折合成最终的成绩,最后填入事先准备好的测试成绩评价表中。
二、“口试+操作”式教学评价模式实施后的体会
之所以采用“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是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通过口试可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勇气和胆识。实际操作的考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水平。通过“口试+操作”式教学评价模式在电子技能实践课的应用,我得到了众多切身的体会: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论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都能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老师要把实操的内容提前通知学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学习内容。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合作能力。“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增加多方交流的可能性。学生在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学习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在综合评价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发现学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无形中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虽然有着众多优点,但其工作时间长,任务量大,我们的教师既要给学生上好理论课,又要组织管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在实践课上,偏重于个别辅导,课堂纪律无法保障。
“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实践证明,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要将日常测试与期末测试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另外,实操可以采取小组进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减轻老师的辅导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团结意识。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不断完善,保证公平地全面地评价结果,口试与实操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并用,全面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当然,为了“口试+操作”式的教学评价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还必须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使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
“口试+操作”式教学评价模式在电子技能实践课上的应用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口试+操作”式教学评价模式在电子技能实践课上的应用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https://www.kj009.net.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