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剧《老友记》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差异
摘要:中西方文化在发展初始以及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并且已经成为中西方个体进行交往的主要导向性因素,如何分析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具体因素,并在这种因素中求同存异,是摆在中西方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老友记》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中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演绎了一部流传久远的文化大戏,在喜剧的演绎过程中,其中的角色对文化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是都各自有其丰富的内涵,研究这部影视作品,能够激发起对中外文化的思考和向往,同时也是一部学习的经典之作。本文本着研究的态度,对中西方文化做简单的分析,并寻找其中的喜剧因素。
关键词:中西文化;《老友记》;差异;原因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of the Western text from the TV drama "Friends"
Abstract: In Western culture,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process produced a differences, and it has become the main guiding factors in the western individual contacts.how to analyze specific factors in western cultures, and how to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in such factors,it is placed in front in the Western cultural researchers is an important topic.Interpretation of a known cultural drama "Friends" with its rich emotional content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edy, which the role of cultural performance practices vary, but eachits rich connotation to study this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o stimulate thinking and longing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is also a learning classic.The research attitude in Western culture, a simple analysis, and look for the comedy factor.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iends"; differences; reason
一、阐述《老友记》的情节内容。
《老友记》(《Friends》,又名《六人行》)是美国NBC电视台于1994年开始推出的电视情景喜剧,迄今为止已经播出九个拍摄季。所谓季,就是指播出季节。以每年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下旬为一个播出季节。在播出季节,观众不会看到老节目,电视屏幕完全被新的剧集所占据。一部系列剧每周只播出一集,除去非播出季节的4个多月,一季的电视剧基本保持在25集左右。其长度一般为30分钟或60分钟左右。在《老友记》这部“地球人都知道”的情景喜剧中,无所不能的编导们创造了一个现代乌托邦:罗斯、莫妮卡、钱德、瑞秋、菲比、乔伊六个相亲相爱的好朋友恰恰是同屋、对门和马路对面的邻居。他们分别是考古教授、厨师、电脑业者、时装业者、按摩师和三流演员。他们曾经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屋、朋友的朋友,还有比萨饼和小秘密,并时时制造着种种人间的喜剧。
二、《老友记》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2、中西穿着习惯的差异
各地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各异,中国的古代服饰基本上是多民族服饰特征相融合的产物,由于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稳健持重、热爱自然与和平等特有的性格,以及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在这样一种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使得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与我是相对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作法,因而表现出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饰,服饰在西方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在结构处理上。西方服装的造型观念带给服饰形态以变异性、丰富性、复杂性与创新性,许多着装样式根据时代的脉搏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款式的变化呈现出周期逐渐缩短、频率逐渐加快的特点,在服装款式造型的法则上,西方服装的造型意识,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设计师对纯粹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形式因素有特殊的创造灵感,常采取自由、拟动、与习惯的冲突、与和谐的对立等表现手法,在服装的审美上追求真,注重形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在服装的各构成要素上较少受外力的影响。
3、中西聚餐结账的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三、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西方的希腊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主要由奴隶主和自由民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公职人员。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行贵族制,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和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抑或是其他的一些制度。对这种制度的不同作原因上的思考,我们显然看到了地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
欧洲的古文明多处地中海沿岸,其特点是岛屿众多,充斥着海岸线,而各岛屿上的劳动产品容易有地域局限性,于是人们较喜欢于各个岛屿或半岛之间进行原始的经济贸易,地中海平静的水面恰有利于航海的进行。然而又因为其岛屿半岛众多,各民族各部落占地一方,以水相隔,占岛为王,划清界限,因此不利于被某个民族统治侵占,所以各地进行的是平等的贸易交换。贸易的平等依赖于人们地位的平等,人们思维观念的平等,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个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于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实行民主制,即便没有实行民主制,民主的思想亦容易被接受。希腊城邦制度是欧洲历史的开源,也正是这种生存方式的代表和真实写照。进而,“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当然了,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了文化。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1] 与美国人交往注意以下穿着. http://www.travelworld.cn
[2] 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4期 【DOI】CNKI:SUN:BJJJ.0.2009-04-034
[3] 老友记百科全书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1.htm?subId=2451&serId=1
[4] 谢艳明.西方文化与风俗指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 杰尔特 霍夫斯塔德(与Gert Jan Hofstede合著). 文化与主题:思想的远见[M],中国科学出版社1991年,北京2005年新版
[6]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7] 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