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正常工作的首位”已成为了各类学校的共识。如何把这共识落实到位?这重任就落在我们教师身上。教育就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再与其他老师交流探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教学纪律中渗透,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我们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初次带领学生进机房,老师们一般都会向学生声明若干个“不准”,——不准在机房里吃东西、不准随意下载等等,虽然口气强硬,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假如在向学生宣布机房规则的时候,教师能够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事情不能做,尝试着让学生换位思考,可能情况会大有改观。比如说,上课前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带早餐到机房里面吃,如果很严厉地批评他、责令他出去吃,可能他会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也很有可能认为是自己“倒霉”被老师抓了;要是换一下做法,心平气和地和他说:“请你到机房外去早餐,机房里是禁止吃东西。你这样做,破坏了机房的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上机的情绪,而且有可能因此而不小心弄脏或者损坏计算机,我想你也不喜欢使用油腻腻的键盘吧?”实际效果证明,这种教育方法明显好于前者。
比如,有些同学在上机的时候,用力的敲击键盘,或随意摔击鼠标,造成这些部件损坏率较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及时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并告诉他们损坏这些东西不仅给别人带来不便,而且也影响自己正常使用计算机。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
例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座位的椅子摆好,再下课。然后让学生也各自将自己的座位摆好,让机房的椅子始终处于整洁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学着教师自觉地摆好椅子。还有在机房使用电脑时,教育好学生不能随意删除电脑内储存的文件,或是任意地更改有关信息内容。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实事求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陶冶、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耳濡目染,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行为,做法律规范的践行者。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职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年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使计算机这一信息处理工具,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社会进步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性。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的意识。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工作一刻也离不开软件,否则它就是一堆废铁。而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软件是人类智力的创作成果。然而,计算机的软件虽然难于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小培养学生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比如说,在介绍Word的时候,我会这样问学生:“Word是微软公司的一个著名的文字处理软件,大家知道微软公司的总裁是谁吗?对,就是比尔盖茨,他可是世界首富。那么,大家知道他的钱是怎么挣来的吗?他主要是通过出售像Word这样的软件的使用权来积累财富。就像商品一样,你要使用他的软件,就要向他交付软件的使用费。未经许可无偿地复制、使用、出售商业软件是非法的行为。所以我们都应该尊重软件的版权,平时应注意购买正版的软件,不侵害他人的利益,遵纪守法。”
三、在作品评价中渗透审美教育。
计算机课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程度,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了解学生的想法,看到学生的创新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升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作品评价对审美教育不容忽视,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我熟悉,树立自信,还有助于及进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对美的欣赏。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同学,互相帮助的品质,通过与同伴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在群体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互相关怀的帮助,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计算机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学生德育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发掘出更多的、更好的学习机会,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平台。通过对学生有机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