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浅谈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日期: 2013/2/16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中成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药材为原料,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加工制成的药品,可供临床医师辨证使用或患者直接使用的一类药物。由于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小、携带储存方便,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和医疗保险的逐步实施,中成药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被广泛使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发展迅速,存在着品种繁多,配方各异,剂型多样,疗效不同,用法不一的现象。中成药用得合理能治疗疾病,用得不合理则伤身添病。人体分阴阳,病症有表、里、寒、热、虚、实,因此,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人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1]。本文就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浅谈初步的认识和建议。
   1 中成药需辨证使用
   中医讲究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它贯穿于中医治病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方面。“辨证论治”,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纽带,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技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辨”是“证”的依据,“论”是“治”的前提,“辨证”与“论治”不仅联系密切,而且关系深奥,正如《内经》中所云:“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而产生的,而中医药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所以,应用中成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尤其应按辨证施治用药。而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症,不经辨证,盲目用药[2]。
   中成药剂型及种类越来越多,除常用丸、散、膏、丹等剂型外,又有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冲剂、口服液及注射剂等。剂型虽各有特点,但药味相对固定,使用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同一种疾病辨证不同,其治疗选药亦不相同[3]。如感冒一证,感冒是由很多不同类型的病毒(特别是鼻病毒、流行性感冒分为甲、乙、丙三型)引起的上呼吸道黏膜的急性感染。其主要症状为流鼻涕、打喷嚏、伴有鼻塞和干咳,还可有咽喉红肿、疼痛。全身症状有周身不适、头痛和肌肉酸痛等。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辨明病情,有的放矢地选择药物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治疗感冒的药物五花八门,首先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根据症状分清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然后再选方用药。例如感冒退热颗粒和感冒清热颗粒均是常用的感冒药,二者只差一个字,但前者用于风热感冒,后者用于风寒感冒,选药时应注意辨证选药,不能任意使用。包括小儿在感冒时也要这样辨证用药。
   现在有一种误区,有人认为使用中成药不用辨证,也不需要辨证。因而由于使用中成药不辨证出现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由于使用中成药不辨证而疗效不好或无效者,更是司空见惯。走出使用中成药不辨证的误区,使中成药的使用步入辨证施治的正确轨道,应刻不容缓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针对当前使用中成药缺乏辨证用药的弊端,由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全国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辨证使用中成药率”这一概念和要求,这一规定对于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极大地推动中成药辨证施治的进程和普及[4]。
   2 中成药用量用法要适当
   有些疾病尽管辩证和选药准确,但由于用量不当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中成药的用量,有一定的常规,古人也重视用药时的各种条件对剂量的影响,用药过程中各种因素与剂量主要有以下的几种关系。第一,药物的性能与用量的关系。药性平和、质坚体重、味淡的药品,用量可稍多些;毒性、烈性药物,质松体轻、芳香的药物,用量宜轻。第二,体质、年龄与用量的关系。体质强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有差异,患者体质壮实者,用量宜稍重,体弱者宜轻。老人及儿童用量当轻,尤以毒、烈药物更应慎重。第三,疾病轻重与药量的关系。轻病不宜用药过重,病轻药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病重药量可适当增加,病重药轻,药力不及,贻误病情[5]。所以,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中成药的用法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及不同的疾病而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应该对症用药,忌“望名吃药”,选用时,应了解该药的功能和主治,其商品名不等于治疗作用。第二,掌握药物的特殊服用方法,如滋补药十全大补丸在饭前或睡前空腹服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消食开胃的山碴丸、保和丸等,宜在饭前30分钟服用;镇静安神的枣仁安神液、朱砂安神丸等,宜在睡前30分钟服用。第三,讲究用法,增强疗效。一般中成药用温开水送服,忌用浓茶水送服,以免茶叶中的靴酸与药物中的生物碱、蛋白质、重金属盐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疗效。第四,勿服霉变药。服药前检查药物质量,如发现生霉、虫蛀,膏剂或水剂出现白膜、变味、沉淀,说明药物已变质,切勿服用[6]。总之,中成药用法和用量是否正确,对提高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3 中成药用药的配伍与禁忌
   3.1中成药与中成药之间
   同一疾病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或同一病人患有多种疾病同时治疗的现象十分普遍。几种中成药合用时,一定要对处方配伍进行分析,看有无十八反、十九畏的用药禁忌。如含川贝母的止咳药就与含川乌、草乌的祛风湿药存在配伍禁忌,不能合用。目前的配伍问题,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药效学的角度或临床角度研究、总结都不够,尚待深入研究。
   3.2中成药与西药之间
   中西医结合治病,中西药联合治疗,可相互增强疗效,或相互制约降低毒副作用,临床上应用已相当普遍,中西药合用有其合理性,但合用时必须考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否则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7]。一是避免中西两种药同时使用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反应。如含有有机酸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山楂丸、护肝片等就不宜与胃舒平、碳酸氢钠、氨茶碱等合用,两者因发生酸碱中和而失去药效;含有朱砂的朱砂安神丸、苏合香丸等不宜与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等合用,因朱砂与含碘、溴离子的药物相遇可生成刺激性的碘化汞、溴化汞,引起赤痢样的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地榆丸等含有鞣质的中成药,不宜与四环素及其他抗生素类西药同用,否则可产生鞣酸盐沉淀物,降低药物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山楂丸不宜与磺胺类西药合用,否则可导致血尿,出现毒副反应等。二是避免重复合用中西药物。所谓重复合用,即中成药和西药同时服用,而且都针对某一种疾病起共同作用。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合用是不必要的和有害的重复。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中西药重复合用,不但使西药的用量不好掌握,药物的疗效难以判定,而且也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口服西药心痛定时,又同时服用中成药速效救心丸。又如治疗糖尿病,在口服西药降糖灵时。又同时服用中成药消渴丸等。前者常因扩张冠状动脉太过,心脏血流灌注反而降低,而加重病情。后者常因降血糖太过。发生低血糖。而产生晕厥等副作用。故只有在明确中、西药药性的前提下合理配伍应用,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并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3.3中成药与饮食
   服用中成药期间要注意食物对其作用的影响,即中医所谓之“忌口”。一般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药物。如发热病人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症忌食生冷、甜腻食物;水肿高血压病人不宜吃盐;胃病泛酸不宜食醋;某些皮肤病及疮、疖患者要忌食鱼、虾、羊肉、螃蟹。忌口对疾病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掌握。
   4 正确认识中成药的毒副作用
   这几年,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开始增多,除了药物本身的原因外,有一部分是不正确使用所导致的。这直接损害了中医药的声誉,影响到患者就诊中医的热情,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重视,加强中药的规范使用,减少中药毒副作用的发生,维护中医药的声誉。我们都知道,中成药的使用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如果寒证用寒凉药,将重创人体之阳气;热证用温药,将耗伤人体之阴津,其结果将产生一系列毒副作用。如果将这归属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是不科学的,这是不正确使用中成药的结果。由于目前大多数中成药说明书上不注明药物的毒副作用,给患者造成了“中药无毒”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是药三分毒”。
   因此,在中成药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虽然中草药素来以毒性小、副作用少著称,但这只是与西药相比较而言,并非所有的中药都无毒,中成药亦是如此。过量服用或长期服用含有有毒药物的中成药,同样会对机体产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例如苦寒之品,就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就可能导致苦寒败胃,损伤脾阳,出现不良反应。使用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报告屡见不鲜,其中因医务人员不规范或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亦不在少数。第二,使用中成药出现过敏反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则应立即停药观察,必要时可采用对症治疗。目前出现过敏反应的病例以使用注射剂者为多,如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均有一定数量的过敏反应报告,故在临床应用中药注射液时亦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第三,慎重使用有毒药。有些中成药含有川乌、草乌、巴豆、斑蝥、甘遂、狼毒、轻粉、红粉、雄黄、藤黄、马钱子等毒性成分,应当慎重使用。毒性强的中成药一般不做为治疗首选药,如果必须使用,则应严格控制在规定剂量之内,且不可长期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未被列为有毒药物的关木通、马兜铃、广防己等近年来屡有报道大量服用可致肾功能衰竭等毒性损害,应当引起高度重视[8]。
   总之,只要遵循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成药就一定能够合理使用,进而发扬光大,为祖国的医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 臣.中成药的选择.防灾博览.2006.6:43-43
   [2] 连建光,叶竹钦.如何合理应用中成药.海峡药学.2007.4:99-100
   [3] 秦淑芳.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家庭医学.2004.19
   [4] 张永兴.试论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内蒙古中医药.2003.6.22-23
   [5] 程细平.试论中药的用量.时珍国医国药.2004.1
   [6] 王廷超.怎样吃中成药更有效.家庭科技.2004.6:24-24
   [7] 王建影.中成药不合理使用问题严重.健康报.2006.1
   [8] 王育杰,金世元.关于合理使用中成药的若干思考.北京中医.2007.2:67-6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