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再审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再审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日期: 2013/2/12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再审程序,又称审判监督程序,它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照法律规定由法定机关提起,对案件进行再审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在我国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程序中有着重要地位,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审判监督的特征谈起,试述审判监督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审判监督的特征。
   在我国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程序法的规定中,当事人的申诉,申请再审之诉均规定在审判监督程序一章之中,这一方面说明当事人的申诉和申请再审也是一种监督,但不同于其他几种主体的监督权;且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再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审判监督程序具有下列特征:
   1、补救性。审判监督程序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就其性质而言,审判监督程序是纠正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裁判的一种补救程序,即是不增加审级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审判程序。其目的是通过纠正生效判决、裁定的错误,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补救。
   2、事后性。依据我国三大诉讼法有关规定,再审的客体只能是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裁判在未宣判和生效之前不性于监督对象。
   3、法定性。首先是指提起再审的事由是法定的不存在酌定的事由。其次是行使审判监督权的主体是法定的。包括各级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各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上级检察院。除此以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直接启动再审程序。
   4、权力性。审判监督是法律赋予某些特定主体的一种权力。它不同于一般的民主监督,也不同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因为这些监督不会必然引起法律后果。而审判监督权的行使必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即启动再审程序。
   5、时效性。时效性是程序公正的直接体现。任何诉讼程序都是有时间限制,再审程序既然是一种诉讼的特别程序,无疑应符合诉讼的一般规律。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均未对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主体提起再审的期限作出规定,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二、谈一下审判监督存在的问题。
   1、强调以事实为根据,苛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一致。以往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诉讼观念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事实’是一种客观的、全部的、绝对的事实,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事实,它超脱于人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不管人们的主观意识是否认识它,能束客观准备地描述、再现它,它都有是存在的,并对司法实践工作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起着证明作用”。①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历来把诉讼中查明事实的义务落在法官身上,并由法官负全责,一旦查明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稍有不一致,便指责法官失职、渎职并提起再审。当事人似乎成了案件的局外人,人民法院成了法院裁判的评判者,这明显是形而上学的。在诉讼中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只能是坚持正当程序下的法律真实,而这种法律真实又是坚持诉讼效率实现诉讼价值的前提下确认的,法官应力求它最接近客观真实,但要求法官所办的案件都达到客观真实,完全是一种观念上的推理,不符合审判实践,用以指导实践是有害的。因此,在诉讼中实事求是应以程序的及时终结性和程序的正义性为前提。
   2、有错必究缺乏客观标准,忽视了裁判的稳定性、终极性及既判力。有错必究是我国历来坚持的一项方针,从哲学角度看来无疑是正确的,但在诉讼中尤其是审判监督程序中如何运用,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首先,审判监督程序所指的“确有错误”的内涵是什么?该条文本身存在逻辑矛盾,一是没有审理如何认定“确有错误”;二是未经庭审如何“查证属实”。其次,谁来评判“确有错误”?三种主体缺乏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素质和观念,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代表不同的利益和观点来评判生效的裁判,往往争议较大,甚至引起再审反复进行,使当事人的权益总处于不稳定状态,对法院裁判的权威性构成极大破坏。再次,用什么标准来认定“确有错误”?法院的裁判宣告后,难免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评头论足,且标准不一。审判监督只能对裁判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不是审查其合理性,合理性属法官的自由裁量范围。
   3、对法官队伍现状估价不足,片面强调监督的作用。审判监督程序在英美法系国家是不存在的,而在一些大陆法系国家也是严格控制的。在这一方面与他们的政体、法院的地位和法官的素质有关。我国之所以特别强调审判监督程序,主要受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影响,更主要的理由是认为现任的法官素质较低,尤其是当前党内外腐败现象严重,似乎强化审判监督更是顺理成章的了。这种观点值得商讨,理由是:①现任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从整体看还是基本能适应审判工作需要的。②监督者并不必然高于被监督者。过分偏重审判监督而忽视裁判的稳定性,是不可取的。③腐败现象不是司法机关独有,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凡有权力存在就有可能滋生腐败,可以说腐败与权力同在。但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是大的,腐败已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应该肯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官总体是好的。现实中出现了几个别败类在所难免,并不能以此而否定全部。
   三、谈一下对再审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指导思想感情的校正。审判监督程序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有错必纠的方针,这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开展这一项工作。监督的目的是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而不是损害司法权威。所以并非是监督越多越好,改判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可抗可不抗的不抗,可改可不改的不改,以维护法院裁判的稳定性,维护国家法制的权威。
   2、监督观念上的改变。目前社会上一方面对法院、法官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法官办的每一件案件都百分之百的准确,最好都能达到“组织满意、人民满意、当事人满意”。但另一方面又把法院、法官说得很“黑”,似乎每个法官都是“吃了原告吃被告”的“食客”。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反差也常常困扰着监督工作。当前,法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至于一些徇私枉法的败坏类,应毫不客气地将他们绳之以法,清理出法官队伍,以纯洁法官队伍。
   3、关于检察机关的监督。根据我国宪法,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监督和制约的重点应是刑事诉讼,而在民事诉讼中应实行当事人主义。因此,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中应实行当事人主义。因此,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监督不宜强化,只限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才能行使监督权。且在民事诉讼监督中,应注重程序公正问题,纠正以往偏重于结果的审查。因为结果不仅包含当事人的处分权,还有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对此检察机关是不应监督的。监督与权力总应是相辅相成的,权力一旦失去监督会导致腐败,这一历史经验无疑应当汲取,但监督应追求科学化,尤其是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更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
   4、关于法院内部的监督。首先,应将立案审查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程序,即把再审审判程序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程序,负责对当事人的申诉,再审申请进行审查,并实行听证制度。确定是否符合再审条件。其次,设立再审案件诉讼费收费制度。在有些国家,当事人提起申诉后,如果法院维持原判,申诉人或申请人应当负担启动再审的全部诉讼费用。而在我国,当事人申诉是不用缴纳诉讼费用的,因此,一些案件的当事人为了逃避诉讼费的负担,放弃上诉权,专打“再审官司”,这样既可以免交诉讼费,又有可能打赢官司。但申诉、申请再审后的错案比例较小,这样的无效劳动或重复劳动,加大了审判人员的负担,影响了高效、简洁、公正的审判运动作机制目标的实现。所以,对再审案件一律不收费的做法应当进行改革。建议再审后法院维护原判的,由申诉人或申请人按原判标准承担全部诉讼费;再审后部分改判的,按责任比例分担诉讼费;再审后全部改判的,由被申请人承担全部诉讼费。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当事人滥用申诉权。再次,对再审案件级别进行限制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经两级法院审理维持原判的,当事人无新理由不得申请再审。检察院抗诉、上级法院指令再审和本院院长发现问题提交审委会决定再审均应受此限制,法律应对此做出明确规定。
   5、关于当事人的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是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主要方式,但我国现行三大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规定太笼统,且未赋予一定的法律效力。建议作如下修改:①缩短申诉期限。在实践中下级法院常会接到上级法院“因当事人申诉,暂缓执行”的通知。可见,现行申诉期限的规定弊端。由于我们规定的时间太长,既不利于裁判效力的稳定,又不利于民事权益的稳定。所以建议刑事申诉期限规定为1件,民事申诉期限改变六个月。当事人对终审判决不服,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这段时间也够了。如果没有理由,时间再长也无济于事。②把申诉上升为再审之诉。③对民事诉讼当事人在申诉期间提出的新证据应作出限制。④当事人申请再审只能一次,对最高法院作出的裁定、判决不能申请再审。⑤无纠正可能或无纠正必要的裁判不能申请再审。
   最后,关于再审案件的审理。建议再审案件一律由终审裁判的上级法院审理,并且不能指令下级法院审理。这样有利于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和指导,以保证办案质量。
   综上所述,审判监督程序目前存在是必要的,但不可否认,其弊端也不少。随着司法制度的改革,人们的诉讼观念的改变,法官素质的增强,法律、法院、法官的公信度提高,审判监督程序应予取消。因此,可考虑对某一部分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判,层层把关。这样更有利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
  
   参考资料:
   注:①任伊珊、田应潮:《对“以事实为根据”的再认识》,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1期,第75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