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作毕业论文
一、写作毕业论文相当重要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大专、本科、研究生)在毕业时对学生的一项重要要求,一项终结考核。
它是校方对学生的一次综合的、全面的检验。学习了好几年?学得如何?程度如何?有多高水平?现在,要毕业走向社会,得全面检验一下。过去一门门课的“考试”,当然也是一种检验。但是:第一,这种检验是一门门课的具体考察,不是“全面”的能力、水平的综合考核;第二,这种检验侧重于学科既有知识和成果的掌握,对学生的自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发现”能力没有作为重点去测试。因此,这种检验是有局限的,是不完整的。毕业论文的“检验”,恰恰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比较理想、比较完备的检验方式。
这是学习阶段的最后一“跳”,最后一“搏”,当然应使出全力;这又是治学阶段的最初一“跳”,最初一“搏”,理当奋力勇为。
二、选题
1、选题的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的头一道工序就是选定论题。论题即论证的题目,《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这是标定论述“范围”的题目;《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这是揭示论述“主旨”的题目。在全部论文题目中,这种“范围题”和“主旨题”最为常见。
选择论题,相当要紧。有经验的行家,只从论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论文的“重心”在哪里?这篇论文的总体“色彩”是什么?这篇论文有无“新意”,其“价值”如何?行家能够“看”出来。论文的撰写者在自己论述的这个题目范围内理应成为“里手”,完全应该“拟”出来,“定”恰当。
论题选得不好,一是宽泛,大而无当;二是陈旧,了无新意;三是琐细,缺少“论”气;四是生疏,力不能胜。这种题写起来费时费力,写出来后没滋少味,只能成为“败笔”。
论题选得好,写好了,价值重大,影响重大,影响社会;写得差些,“力度”虽弱,价值仍在;即使没有写好,“开辟”之功,亦不会磨灭。
2、选择论题的原则
最重要、最内在的依据,是自己的“库存”,自己在某专业、某方面、某问题上的“特”,自己最有“心得”、最“有话可说”的那一“绝活儿”。
写论文要写自己最“拿手”的东西!
写论文要写自己最有“发言权”,有属于自己“发现”的东西!
写论文要写自己最为“熟悉”的东西!
其次,要考虑论题本身的意义、价值。光“熟悉”还不够,熟悉的东西如果没有一定的意义,没有多大的价值的话,那还是不选的好。《李闯王胡子考》这样的题目,就没有太多意义,价值不大。这样的论题,我看写不写都不“吃劲”。
再有,就是要依从现实的需要。论文的论题本身要有意义、有价值,这当然很重要,但还要考虑它是否是现实的紧迫需要。现实的需要,永远是科学研究的最根本、最强大、最内在的推动力。需要,能孕育、催生新的学科;不需要,任何学科都势必要萎缩乃至消亡。假如你现在去写一篇《试论一百年后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这样的“论文”的话,我看不会有多少人“买帐”;而你要是能写象《试论现行工资体制的根本改革》、《加速城市住房商品化的进程》、《提高教育经费必须坚决、果断、落在实处》这样的论文的话,就可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现实需要,这是不能不予以重视的问题。
3、论题选择的“三级收缩”
论题定得宽泛不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宽泛”,说明了“研究”的状态;还大体停留在对“问题”“一般”的、“概貌”的宽泛了解上,还没有抓住“精髓”的东西,具有鲜明“个性”的东西,还缺乏应有的“深度”。
“宽泛”,还反映了“思维”的状貌;还大体停留在对问题所做的“发散性”思维之上,思想还没有“聚焦”,围绕核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聚敛性”思维还很不够。
“宽泛”,往往还拌有初学者“思想方法”上的毛病:喜欢“贪大求全”,难以“忍痛割爱”。凡读了的资料总想用上;凡调查来的材料总想写上;凡自己掌握的知识总想让读者也都了解、占有。这样,势必面面俱到、拖泥带水。
其实,论题绝不能太宽且泛、大而不实。
最好最好的办法,是对每一“宽泛”的论题都来一个“三级收缩”。如下图:
一 二 三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人口生育率及死亡率研究
王蒙小说研究 王蒙新时期创新小说研究 王蒙新时期创新小说艺术手法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某市(县)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近三年某市青少年犯罪动因及特点研究
试论住宅的商品化问题 试论XX农场的住宅商品化问题 试论XX农场住宅商品化存在的若干问题
论厂长负责制 论厂长负责制在X厂的具体实施 论厂长负责制在X厂实行后的经验及问题
很清楚:一级论题较宽,二级论题有所收缩,三级论题比较具体、实在。这种论题的“伸缩性”是普遍存在的,由大而小,由宽而窄,愈来愈实。一级论题适于写“专著”,就象博士论文一般;二级论题宜于写长篇论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三级论题较适合一般论文的写作。
4、为什么会感到选题难
先有研究后去选题,则选题必易。
先去选题后去研究,则选题必难。
对什么问题都没有较多的了解,较深的思考,较厚的储备,一下子要写“论文”,自然不知从何写起。于是,就往往变成这样:看人家选什么,自己也跟着选什么;眼下什么“热门”、“时兴”,凑热闹似地去弄什么;哪儿有“选题计划”,拿来瞅瞅,最好能给自己“指派”一个;反正都是“白手起家”,干脆随便“定”它一个。这样选来的“论题”,或朝定夕改,或人换己变,或知难而退,或中途辍笔,这怎能不感到选题难呢?
三、聚材
1、聚材是研究工作的基石
聚材,就是收集有关论题的研究材料。收集资料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是整个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石”。占有资料稀疏贫乏,必然导致整个研究工作的失败;占有资料不典型、不完备,也势必影响整个研究工作的可信性和与周严性。
弄清研究的状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线索;搞清问题关键;找到正确答案——俱在资料(材料)占有之中!资料之作用,可谓大矣。
另外,研究是指:收集丰富的材料,分析这些材料的不同发展形态;揭示出这些材料间蕴含的内部联系。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一点也离不开、一刻也离不开材料。
2、占有材料应尽可能充分完备
在占有充分、完备资料的总的精神原则下,有这样三种资料要特别注意收集:第一、动态资料,与静态资料相对,指新近的、尚未沉积的鲜活资料。如具体事实、事例,调查、抽样结果,统计数字、表格,实验、分析报告等。第二、个性资料,和常规资料相对,指自己观察到的、发掘出的关键材料。常规资料是中性的,属于大家;个性资料是个性的,打着作者的印记。第三,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相对,指直接从书籍、文献及生活中得来的准确资料。随意刻录“倒手”的资料是不尽可信的。资料的出处缺乏“权威性”,往往影响论据的准确性。因此,论文所引的资料最好是自己撷取的第一手完备的东西,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转引他人的常规、静态资料。
3、要注意利用各类“工具书”的指引
查找资料,不能仅凭耳目的印象记忆。印象总是有限的,而且记忆很难确切,找起来大海捞针,费时费力。特别是在现时,这种办法更显得笨拙无力。怎么办?要借助各类“工具书”的指引。一类是“辞书”,比如《辞源》、《辞海》,比较好找,但很有用处。一类是资料“汇编”,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印的“复印报刊资料”就很重要。一类是“索引”。“索引”最便于检查、查找,如《全国总书目》、《全国中文期刊联合书目》等。收集有关的资料是为了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4、收集资料的一些方法
笔记、剪贴、复印、卡片、书籍的“折页”或“夹条”等,都是准备资料的一些方法。
四、研究
1、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条件
只要有这样三个基本条件,我认为就可以进行某一学科论题的“研究”了:
(1)有一定的时间保证;(2)有较好的资料或实验占有;(3)有正常的思维能力。
主客观的其它条件,如指导力量、学识积累、经验多寡等等,都不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三条最基本的条件,我看多数人都有,或者说创造点条件,做点努力后都可以具备。
2、对研究对象必须相当“熟悉”
熟悉材料,才能发现差异,发现矛盾,发现问题,更好地找到研究的价值所在,调整好论文“攻坚破锐”的攻击方向。熟悉材料,才能弄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吃透论题的来龙和去脉,发现新线索,找到新角度,开拓自己的研究新领域。熟悉材料,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隐蔽关系,找到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而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测的规律性结论。
3、源自主体的思想“创造”
围绕课题进行思维的终极目的在于创造。
这种创造只能源于研究者这个“主体”,任何别的什么人都无法代替。
“课题难度→多维思考→周严评鉴→认定发现”,这是(思想)创造的四个历程。
4、注意诱发和捕捉灵感认识
在灵感来临时,要注意及时捕捉。最好是用笔记来一些最重要的“闪光点”、“思路线”。否则,“清景一失再难摹”,事过再忘,很难复原。
五、立意
1、论文的价值在于“新”
文章最讲立意,论文亦然;;立意求新,论文尤甚。
论文不是复述,不是总结,不是重复,也不是宣讲。
“新”,是对论文的绝对的、第一位的要求!“新”,主要表现在整体“立意”上,“意新则文新”。当然,这种“立意”,主要是指论文的基本观点,但也包括着内容上的总体指向。
“新”,是论文所谓“学术性”的主要体现。各方面均无“新意”,即无任何“学术性”可言。
“新”,可以有不同的方面:(1)、“通说”的否定;(2)“前说”的补充;(3)“异说”的辨证;(4)“成说”的质疑;(5)提出新“观点”,宣布新“发现”;(6)填补研究“空白”;(7)发现新材料,提供新事实;(8)论述具有“新角度”;(9)研究采用“新方法论”;(10)预见、假想、推测“未来”。
六、大纲
1、论文要有一个好的整体框架
框架反映了作者对论文的“总体把握”,显示着预想中论文的“轮廓状貌”。框架本身体现着作者的眼力、思辩力、腕力、乃至气魄等综合的水平。
2、论文大纲是事理逻辑结构的外化
3、大纲的详略依个人习惯而定
七、初稿
写初稿宜兴会淋漓一气呵成
八、修正
冷静审视、文不厌改;由大至小、不留芥遗
九、提要、注释、书目
十、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