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艺术之美
摘要:本文研究了关于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任务几个方面,从而使人们了解生活中什么是美与丑,从而提高人们鉴赏美的能力及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人们对美的看法进一步透彻的理解。
关键词:美育 艺术美
引言
艺术美育自然没相比对人格的陶冶与熏染更为浓烈,在谈到审美教育的功能时大多数的美学家还是以经过人工创造的艺术为贵,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美的作用体现出来。如果没有艺术美的照耀,人类的生活就将显得暗淡无光,人的心灵就会变成一片荒凉的沙漠。当然,艺术美与自然美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表现手法育美学风尚方面,人工藻饰须与自然天真相配合,这也是传统美育的重要观点。
为了更深入全面的把握艺术美,下面将从艺术美的本质入手,对艺术美作一考察。
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美是对艺术家客观现实生活的功能的反映,时艺术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经过对现实生活丰富素材的加工,改造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而创造出可供欣赏的艺术形象,概而言之,艺术美离不开生活,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感受,才能创造出艺术美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时表现育再现的统一,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一、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按照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艺术美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来源于丰富色彩和十色的现实生活,是对象是生活的反映。古代画家提出是师从造化,注重在大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大自然生生不息,充满灵气的形象赋予了画家无穷的创作源泉育灵感。唐代李嗣真《续画品灵》中评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的是对生活的观察与领悟。
首先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基础,很显然,艺术想象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而艺术家进行创作离不开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才能得来,这一点古今中外上的艺术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都曾做过说明,如中古代美学思想家都已认识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因而他们强调创作要以自然为师。唐代画家张璪指出,绘画要“外事造化,中的心愿”意思是说,你要绘画,你就必须投射于客观现实中,反复学习,反复观察,然后通过形象思维的过程创造出有意境的画,据画史记载北宋画马大师李公麟:“每欲画,必观群马,以尽其态”,对此苏轼评论道:“李公麟胸中有千驷。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马大师,他也说:”画马必以马为师,我爱动物,皆对动物用过极长的功。即以画马论速写高不下千幅。”画马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马,画牛画山水也是如此,画家也只有去仔细观察千姿百态的牛,去观察自然山水的美丽壮观,才能创作出举世惊人的不朽杰作。清代画家石涛说,他的创作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画黄山,对黄山体验深切,曾比喻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所以他画的《黄山图》能曲尽黄山之奇观,成为山水画中的佳作。
其次艺术美离不开想象,而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想象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主要思维活动,缺乏丰富的想象力,艺术家就难以创作出引人入胜,千姿百态的艺术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美,那么艺术家的丰富想象依赖育什么呢?依赖于他掌握的丰富大的感性材料,依赖于能给他提供这种丰富材料的生活土壤。中国画家提倡欲画先“静观念默想,凝神结思”,然后 “ 一挥而就”,但要做到这一点画家首先要深入到生活的底层,尽享大量的观察,手机丰富的生活表象,以作为想象的基础。
再次,艺术美离不开激情和艺术家的技巧,而生活是激情的宝库,艺术家的技巧也是伴随着生活而出现的,在艺术美的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情感至关重要。它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所能打动人的根本,艺术家和欣赏着为艺术美而悲乐,而苦笑,而爱憎,皆是情感的作用。而这种情感正是现实生活中被激发出来的。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激发,艺术家就不可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艺术想象。为乐更好地再现现实,为了更有效地沟通艺术创作与欣赏者的关系,使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艺术家就必须掌握熟练的技巧。如画家要对色彩,线条的性能和组合规律有娴熟的把握,雕塑家要有巧夺天工的操刀技巧等。
二、 艺术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具体来说,艺术美的客观性首先表现在艺术美的内容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以客观外在事物为基础的,而且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首先,艺术美是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是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和审美理想对生活素材提炼,加工、改造、典型化的产物。他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以生活为原型。例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墨虾,玲珑剔透,生动有致,似活虾在水中遨游,戏嬉,其神态活泼可爱,甚为逼真。以至于是一个担粪的农妇看了入迷,竟连担子也没放下,就站在那里连称“像极了!和活的一模一样!果真和活下一样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间的差别。齐白石曾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一生艺术创作的经验,“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认为绘画首称要像,以为“不以为欺世“。但又不能太像,因为”太像为媚俗”。
关于艺术美需要典型化和要超越现实事物的问题,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也说:“只满足于形似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表现的画,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罗丹的雕塑实践正是这样,他雕塑的《巴尔扎克》像,就是以“神似”而驰名天下的。你看这位深夜漫步的巨人,披着宽大的睡衣,昂首凝思,似在紧张的构思。又似在蔑视周围的世界。罗丹可谓把大文豪巴尔扎克那凝神思索的动人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难怪当时一些著名艺术评论家都认为: “巴尔扎克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是其他样子。
其次,艺术美的 主观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强烈个性特征,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因而他们的作品都带有自己的独特性。如《利达》这一主题在不同艺术家的笔下就有了不同的形象。达、芬奇的《利达》站在那里,带着含羞的神情,低着眼睛,美丽的身体曲线起伏波动,极尽典雅细腻之致;天鹅的神态跟人差不多,俨然以配偶的姿势用翅膀盖着《利达》。天鹅旁边,刚刚孵化出来的一对双生子,斜视的眼睛似鸟类。在此远古的神秘,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都被微妙细致地表现了出来。米开朗基罗的《利达》则相反,她身体饱满雄健,犹如战斗部族中的皇后。她横躺在那里,身体巨大,面颊瘦小,就是在爱情之中,他的面部表情也严肃阴沉。她四肢挺举,抬起上半身,双眉紧锁,浑身没有一个点的快意和松懈,充满着刚强悲壮的气魄。而在高雷琪奥得笔下,情景则变为一片柔和的绿荫,一群少女在潺潺流水中洗澡。画面处处引人入胜,快乐的梦境,妩媚的风韵,丰满的身段,虽谈不上典雅,可委婉动人。他们尽情欢笑,焕发出春天般的光彩,想太阳底下的鲜花;青春的娇嫩与鲜艳,使饱受阳光的皮肤在细腻中显得结实。一个是淡黄头发,神气随和的姑娘,头发的的样子像小男孩,她推开天鹅;一个是娇小玲珑是我顽放纵,完全沉溺于爱情的幸福之中,她微笑着,软瘫了;整幅画上甜蜜、醉人的感觉,由于利达的销魂荡魄而达于顶点。总之咋三位艺术家的不同个性的支配下,《利达》就具有了典雅、悲壮和世俗三种不同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总之,艺术美是艺术家在生活基础的一种创造。由于艺术家的创造,一块顽石在雕塑家的手里才有了生命。罗丹面对希腊维纳斯的塑像,发出赞叹,他认为是艺术家赋予这雕像一真实的生命,“抚摸这座塑像的时候,几乎觉得是温暖的”。在如意大利G.卢梭的雕像《戴面纱的女人》,通过雕塑的形式巧妙的表现出面纱的透明和轻柔,并透过面纱隐约的呈现出任务的妩媚的微笑。我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在空白墙面上创造了无数精美的壁画。震惊世界的敦煌壁画不正是由那些不知名的“神笔张”,“神笔李”创造出来的么?正是由于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因此现时美不论如何生动丰富都不能代替艺术美。艺术家不是简单的再现现实美,而是创造了“第二自然”,这“第二自然”从本质上看是艺术家的精神产品,所以郭沫若曾说:“艺术家不应该做自然的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的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是指艺术家在生活基础上的创造。其实更确切些说,艺术家应该先做自然的“儿子”,然后才能做自然的“老子”。因为没有生活的基础,最杰出的艺术家也是无法创造的。歌德有一段话说得好:“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