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交响乐名作赏析——浅析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交响乐名作赏析——浅析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日期: 2012/12/25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一、交响乐简介
   交响音乐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
   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重复、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
   二、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作者及创作背景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被称为捷克第二国歌。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河流,它由南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整部交响诗套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尤其是沃尔塔瓦河主题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钢琴家,音乐家和指挥家。1824年3月2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波西米亚的Litomysl。8岁创作第一首作品,后从普罗克什学习。后来到Leipzig与舒曼、门德尔松相识。1848年与钢琴家KatharinaKolárová结婚,并在布拉格创建音乐学校。成为李斯特挚友。1856年以前一直在布拉格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早期作品深受古典大师们的影响,后来结识了李斯特和柏辽兹,对自己作品的传统风格产生疑问,使他逐步摆脱西欧传统古典音乐的束缚,走上民族音乐的道路。1856年赴瑞典,先担任哥德堡交响乐团指挥。并在此居留5年。1859年其妻去世。奥地利被匈牙利击败后,怀着捷克民族主义热情,到布拉格剧院任指挥。他发现捷克战争年代带来的沉闷气氛已消失,一个新的捷克已经诞生,他充满热情地写作,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风格写歌剧,他先后写了10部歌剧都以爱主义主题为主导。1866年完成的《被出卖的新娘》成为斯美塔那的代表作。1874年又写了三部民族题材的歌剧后,因患梅毒导致突然耳聋。但他仍然写出他的不朽名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其中包括6首乐曲,从各方面歌颂了他的祖国美丽的河山,和祖国的苦难、传奇的过去并展望光辉灿烂的未来,其中《沃尔塔瓦河》一段,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之一。1884年5月12日因梅毒逝世于布拉格。  斯美塔那生活在奥地利专制政体崩溃后捷克开始复兴的时代,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音乐充满忧郁的民族风格,吸收了民族舞曲的节奏特点,具有捷克人民积极向上的性格和顽强斗争精神.他一生写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交响诗和歌剧是最突出的创作领域。
   三、作品内容及赏析
   乐曲为e小调6/8拍子自由曲式,全曲由引子及六段音乐加尾声组成。  
   引子部分,先由两支长笛互相衔接奏出波动的音型,不久又加入两支单簧管以同样奏法奏出与长笛反向流动的音型,描写了沃尔塔瓦河由数条小溪溶汇而成。  
   第一段是单三部曲式,小提琴深情地奏出贯穿全曲的主要主题——沃尔塔瓦河主题。中间部主题转为G大调,使音乐更加雄壮、明朗。再现时又通过主题的大小调交替.把情感的浪潮步步向前推进。圆号和小号奏着狩猎的号角声,象征着沃尔塔瓦河正流过一片茂密的森林,C大调。由小提琴和单簧管奏比经快的波尔卡舞曲,这是村民在举行婚礼的欢闹场面,C大调、2/4拍子。音乐逐渐转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优美动听的慢板旋律,降A大调、4/4拍子。黑夜逝去,沃尔塔瓦河主题在黎明中出现。
   乐队运用宏大的音响,描写了河水在经过斯维特扬峡谷时所形成的汹涌激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景象。终于,滔滔河水冲出险境,景色拥然开朗,沃尔塔瓦河的主题由开始时的e小调转为明朗的E大调出现,它显得更加宽广妩媚动人。  
   尾声中出现了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一乐章中“维谢格拉德”动机,这史诗般庄严的主题,象征着捷克的光荣历史,E大调、6/8拍子。最后,音乐逐弱.宛似河水从容地向远方流去……
   乐曲一开始,表现两股清澈的泉水从山涧涌出:一股寒流,一股是暖流.寒流由长笛的音色和上行波动的音型奏出,不久,单簧管以温暖的音色携下行波动的音型进入,表示暖流前来汇合.与此同时,小提琴清脆的波奏、竖琴晶莹的泛音犹如飞溅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辉.两条小溪欢悦地向前流淌,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大,水势越来越猛,最后终于汇聚成一条波涛翻滚的河流—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主题由一个宽广的、律动性很强的旋律来表现,由全体乐队演奏.这支旋律接近捷克民歌,它朴素、抒情,蕴含着作者炽热的爱,以一种不可抵御的力量向前翻滚、奔腾。河水经过一片茂密的森林,这里采用狩猎的号角声和乐队浓重厚暗的音响来塑造森林的形象,同时印发人们对阴暗、广袤和神秘莫测森林的联想,号角的主题由小号和圆号奏出。转瞬间,号角声在沃尔塔瓦河水的喧嚣声中消失,一个乡村民俗场面出现了,这是捷克民间舞曲波尔卡的乐声,表现热闹喜庆的乡间婚礼。乐声渐渐远去,静谧的夜幕降临了,月光下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音乐中,长笛和单簧管奏着起伏波动的音型,竖琴拨响串串琵因音,圆号以极其微弱的力度在长音上爬行,在这迷迷朦朦、水波荡漾、阵阵涟漪飞溅的背景下,小提琴在高音区咏唱出晶莹优美的象征水仙女的主题。沃尔塔瓦河水继续向前奔流,当它穿越圣•约翰峡谷时,巨浪猛烈的冲击着石头、峭壁,发出雷鸣般的吼声.这里的音乐没有旋律,只有紧张、阴暗、严峻的音响在不断增涨,铜管乐器和定音鼓的加入,使音乐更加凶险。河水终于冲出了险滩,这时速度加快、力度增强,音乐骤然明亮、坚定,沃尔塔瓦河主题由原本柔和、暗淡的小调式转为明朗的大调,它波澜壮阔、满载胜利的喜悦向前奔腾。最后,沃尔塔瓦河来到了离布拉格不远的城堡—维谢格拉德,所有的管乐器高昂地奏出这来自第一首交响诗中的古老城堡的主题,象征着捷克民族历史的悠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