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再设计
摘要
新的课程观超越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观念,确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等新的观念。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教教材”、“教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创新和开发的过程,那种线性的、以预设为主的教学设计应该越来越淡化,课堂设计,所谓的教案,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展示教学魅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以为设计的活动“便于操作,容易活动”,实际上一上课,就发现并非如此。预设被生成而再设,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再设成为一种宝贵资源,在教学中,课前预设教学也好,课堂生成也好,两者都要统一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基点上,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关键词:教案预设 生成 再设计
在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熏陶下的课堂教学中 ,预设被生成而干扰,预设被生成而否定,预设被生成而再设的事件屡见不鲜,,课堂设计,所谓的教案,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展示教学魅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用发展与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的“干扰”和所谓的“否定”,或许我们会欣喜地发现,这就是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
当我们“邂逅”课堂中的不期而遇的“意外”时,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通过自身的教学机智,让“意外”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效,成就课堂的一份份精彩。
记得是在2007年的三月,我被要求给全区的社会学科的教师上一节`观摩课,我教七年级,按照进程,是教学《我是社会小主人》这一课,一般惯例,观摩课前要试教,下面叙述的就是试教中的一次经历。
试教前,我设计好了案例,原来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活动一 导入设计 教师出示一组反映本地河流逐步污染的照片“小河在哭泣”,在展示过程中引用顺口溜“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八十年代洗衣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如今洗不净马桶盖”来渲染气氛,,在学生讨论上面问题的基础上,告诉学生水危机已来临,“水乡无水喝”并非天方夜谈,
教师过渡:除了环境问题,可能还存在不少的社会问题,来找一找我们的身边有哪些问题?
根据课前准备,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发现的问题
教师承转:学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也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刚才我们各组的调查,发现我们学校存在的不少问题,说明了我们都是有心人,观察力真不错。我们是学校的小主人,“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提供情境。教师播放自制的反映校园问题的flash动画片2.诊断病因。组织该环节的探究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从规则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防学生离题发挥,并从中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3对症下药。在学生通过探讨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该如何解决问题。以上两个环节均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探讨,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精导妙引,同时再设“扁鹊”奖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活跃课堂气氛。4.教师小结。教师语: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二中是我们共同的大家庭,是我们朝夕相处的乐园,是我们茁壮成长的沃土,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为二中的发展献计献策吧!投影宣传语,让学生大声朗读“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做二中的小主人”“爱我二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愿二中的明天更加辉煌!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教师承转:学校是“小家”,国家是“大家”。“小家”有了问题,我们可以直接找老师,找校长反映情况,做学校的小主人,行使监督权,但如果在社会上,我们碰到了问题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又该向谁来反映建议呢?让我们来看看人家“小主人”是怎么做的?
活动三:活学活用1.提供情境。投影材料《环境牵动市长心》(材料见《教师教学用书》“《我是社会小主人》” 参考资料)2.学生活动。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结合书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材料中的“小主人”行使了什么权利?(生:监督权)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步骤来实施他们的调查计划的?他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反映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的呢?(生:找市长)行使监督权还有哪些合法的方式?3.师生交流,教师小结。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投影:(1)做社会调查的一般步骤:(2)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方式:向人民代表反映向新闻媒体反映4.活学活用。教师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材料或漫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反映建议的最好的途径。如(1)本地某店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向当地工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反映)(2)本地某危桥连续伤人却无人修理。(向当地政府或电视台反映)教师承转:通过刚才的活动可以看出大家已基本掌握了做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但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大家是不是想试一试?老师发现好多同学跃跃欲试,
活动四:行动起来1.提供情境。教师再次投影照片“小河在哭泣”,然后引导:刚上课时,老师发现好多同学对家乡小河环境的恶化感到震惊,大家想不想搞清楚为什么家乡的小河会变脏?想不想还它本来面貌?好,让我们行动起来,做真正的“社会小主人”吧!2.行动计划。教师发放社会调查活动探究计划表,然后分小组讨论制定行动计划,教师巡回指导。3.成果展示,师生交流。让各小组派一代表上讲台陈述本组的行动计划,发动全班学生提出质疑和修正。4.教师小结。在师生交流后,教师指出:搞社会调查,分析论证、归纳整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我们必须对调查中获取的资料(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和合理的建议。教师承转:同学们的行动计划设计都很漂亮,但做事最怕脑子想做而腿不动,嘴上说做而手不动,有人说:“失败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有计划没行动”。大家是选择行动呢,还是做个失败者?看来,大家都不想做失败者,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作业:以“小河在哭泣”为调查课题,让各组按照本组的行动计划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活动五:评价与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填写自我评价表(略)。教师总结如下:世界终将是我们新一代的,参与社会管理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我们要从身边起,从小事起关注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是社会的小主人。
这样的教学预设 本来是基于中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而设计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2)以环境问题“小河在哭泣”做为学生调查的内容,原因有三:①首尾呼应,有始有终。②便于操作,容易活动。社会问题很复杂,与其他问题相比,环境问题是学生较熟悉的问题,相对来讲学生容易操作,易在活动中取得成果。③环境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并已日趋成为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以它做为调查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由于在学生的调查过程中,教师没有始终参与其中,做好指导工作。调查前,教师也没有安排时间给学生在课前示范调查成果,学生现有的素质根本赶不上教师的要求
其次,本课有五大板快,四大活动,通过教师的问题式小结过渡,本来自以为逻辑性强,过渡巧妙,结果一试教,才发现一堂课根本完成不了这么多的任务。
再者,本来以导入照片“小河在哭泣”做为学生课后调查的课题,想首尾相互呼应,做到能给学生余味缭绕的感觉,没想到学生们对此并不感兴趣,我事后才知道,同学们没办法自主选择,只能来一下“纸上谈兵,没有对社会探究的真实体验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更,
学生们对环境问题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熟悉,现在的用功的学生基本上只对书本和作业比较熟悉,社会问题基本上多很陌生,更谈不上主动的学习氛围了
自以为设计的活动“便于操作,容易活动”,实际上一上课,就发现并非如此。
原因查明,课还得继续。
下课后,我立即思考临时补救的办法,应该说课堂上这类事情的发生,我区的各个学校的教师都有,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处理的,于是去求教同仁,金英杰老师向我提出了:新的课程观超越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观念,确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等新的观念。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教教材”、“教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那种线性的、以预设为主的教学设计应该越来越淡化,我们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利用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材料,使教学成为一个在动态生成的过程。
这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发生在学校里很现实的一个环境问题:
不妨去想想“学校门口乱停车”的问题。
在第二个班级试教之前,我把“小河在哭泣”改为“学校门口乱停车”的问题,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导入所需要的情景(小品化的车主和警察的故事),从中引出身边的社会问题
[情景导入] 车主和警察的故事 (具体内容略)
教师承转:我们的生活并非尽善尽美,可能还存在不少的社会问题,就是我们学校可能也有不少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睁大“火眼金睛”,来找一找我们的学校有哪些问题
这样把新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以确保学生更浓兴趣、更大动力的激发,产生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课前准备,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发现的问题(建议学生把调查所发现的问题用照片,卡片等记录下来,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边投影边陈述,或实物展示,并就其中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做重点分析,这些调查教师已经做好指导工作,但不知道学生发现的是什么问题)
本活动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有涉及学生方面的,也有可能涉及老师及学校领导方面的,对此,在学生陈述时我尽量鼓励,积极引导,让学生就事论事,大胆回答,于是,学生没有顾虑,尽情发挥,想到什么说什么。而我也享受了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的生命体验,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
有些学生涉及到老师及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中午就餐时,学生在排队购饭买菜,井然有序。这时,食堂里忽然走进几个人高马大的高年级学生,猛然插进一瘦小的快要轮到的学生前面,该学生敢怒不敢言……。我马上灵机一动,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假如你是那位瘦小的同学,此时你会怎么办?
说明一下,此前,我本来的设计是:学生陈述后,教师承转:学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也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刚才我们各组的调查,发现我们学校存在的不少问题,说明了我们都是有心人,观察力真不错。我们是学校的小主人,“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现在这个这个设问跳过了这个过程,直接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该如何解决问题。本活动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如直接劝阻、据理力争、报告值周教师或班主任、向学校领导反映、告诉食堂的工作人员、学校进一步修改并完善学生就餐制度等。
我这时继续引导,构建知识。“刚才同学就如何解决食堂就餐问题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什么权利”──监督权(学生回答)。
也就是这些“生成”,成为课堂里的一道道彩虹。因此,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应根据新的课程观,突破以往的条条框框,打破思维定势,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去回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动态完成教学目标: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
当然,这个过程在后来的上课过程中被证实还是耗时太多,教师在组织该活动时,只能要么选取学生通过调查得到的问题之一进行探讨,要么由教师展示事先准备的发生在本校的一个典型问题进行探究。当然,无论选哪一个,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由于“前设计”中的“活动二问题探究”的部分被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给直接“再设计”了,接下来,我干脆就大胆整合“前设计”中的“活动三,四部分” ,在上课过程中,拿起课桌上随便放的一张《舟山晚报》,通过投影其中的一个“民情专栏”,引出“舆论监督,媒体暴光”这一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抓住“学校门口乱停车”的问题,直接请班级中的舟山晚报小记者上台展示行使监督权的方式。
在教学“行使监督权还有哪些合法的方式”时,我向学生介绍当地政府、电视台等部门的热线电话、网址及当地大家较熟悉的人大代表(如本校有老师是人大代表,就通过接受学生采访的形式,视频播放她的专题指导)。
最后,(五)评价与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填写自我评价表(略)。教师总结如下:世界终将是我们新一代的,参与社会管理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我们要从身边起,从小事起关注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是社会的小主人
这次试教课上的一些事件,加深了我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解,也使我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这一理念有了新的感悟。在教学中,课前预设教学也好,课堂生成也好,两者都要统一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基点上,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牢固树立“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这次试教经历还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总是担心出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或者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整个课堂的现象,担心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上课时顾虑较多,所以不敢正视这些“被生成而干扰的预设的不足,被生成而否定的预设的缺陷”,常常通过“回避”的方法,“巧妙”地避免“尴尬”场面,尽可能地“防患于未然”,使本应精彩的课堂变得暗淡无光。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好奇心下降,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原本勤于思考的学生也会变的懒惰。其实,正是课堂中出现这些动态生成,说明我们的设计应该是有个性的,是有思考的;正是这些再设计,才经常使我们的课堂能够耳目一新;正是这些动态生成,激发了教师创新的思维火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我想正因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所以她注定是要有动态生成的存在,而她的存在恰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课堂增添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