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熟语”

论“熟语”

日期: 2012/11/29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经过考察来讲汉语熟语的由来、范围,然后进一步分析熟语发展演变的原因及规律,了解其研究历史,对其作出一些评价。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炼的形式,大多源远流长,运用普遍,极富于表现力。
   【关键词】熟语 由来 范围 分期 发展演变 评价
   任何民族语言词汇的汪洋大海里,都积淀着一些由民族语用时的“现成方便”、语形上的“稳固定型”、语义上的“丰厚含蕴”、语效上的“鲜明生动”等多种需求机制的交汇融合,结晶而成的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现成习用的炼语或简句,在普通词汇学上称之为“熟语”。语言中的所有熟语类聚为该语言的熟语语汇层。历史越久,使用人口越多的民族语言,这个语汇层就越加丰富深厚。这种熟语大都扎根于群众生活语言的泥土之中,从生气勃勃的现实语言中吸取营养,不断以“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的方式吐故纳新,从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熟语的由来大体有以下几个:
   一是来源于历史典故。即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于《老子》,“今朝有酒今朝醉”来自历代诗歌名句。二是来源于民众生活。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由于这些谚语、格言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简洁刻画出了某种思想心态,因而引起人民的共鸣,流传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再是它们本身带有对仗和韵味,节奏感强,易于民众接受,也就变成了熟语。三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如“有眼不识泰山”、“县官不如现管”等都是来自流传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的流传,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是来源于口语承传沿袭。如“吹牛皮”是民众的惯用口语,世代因袭流传而来。当然,有的也有故事为依托。[1]P3
   熟语不是无缘无故出现在词汇之中的,它是语言交际的外部客观条件与内部主观因素矛盾统一的产物。外部客观条件是指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的需求。促使熟语产生的内因是语言词汇内部的功能的调整,要创造出新的词汇材料来代表客观世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新概念,以适应外部交际生活的需求。熟语的诞生是汉语词汇进一步丰富化、多样化的标志,是汉语词汇材料发展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我认为:熟语就是人们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约定俗成的并广泛流行的一些定型词组和语句。借用鲁迅的句型:世界上本没有熟语,有些语句讲的人多了就成了熟语。
   熟语是一个上位概念,它的范围很大,凡是固定用法、习惯用法、现成的词组或短语都在熟语的范围之内。具体地说,熟语包括成语(如:孤掌难鸣)、俗语(如:拍马屁)、谚语(如: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歇后语(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些,熟语还可以包括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名联(贫民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流行市语(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吧)、流行歌谣(吃汽水,喝面包,拎着火车上提包)等。
   我国的熟语研究史,可分为如下五个时期。萌芽期(东汉~北魏):我们的先民对谚语有粗线条朴素概念的认识是很早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春秋》中就有这种认识的记载,如《尚书•无逸》:“俚语曰谚”、《左传•隐公十一年》:“谚,俗言也。”但把这种朴素的认识,作为对谚语研究的萌芽,那就把一个复杂郑重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要把研究的意义限制在把谚语整理成书上,在我国谚语研究的萌芽期就要从东汉末年开始。发展期(唐、宋、元):发展期是指研究范围有所扩大说的,历史时间是指由唐到元。唐代是我国熟语出现了歇后语这个新语种的时代。这个新语种的出现,以它新的特点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先是唐末的大诗人李商隐,写了《义山杂纂》把它搜集成书。使熟语的研究由谚语发展到歇后语,谚语研究也有萌芽期的农谚研究发展为一般生活谚、事理谚的研究,故曰:“发展期”。壮盛期(明、清):在熟语研究上,明、清两代出现了几位熟语研究大家,在熟语著作上也出现了几部对后世颇有影响的著作。例如:在农谚研究上,传统的研究只注意在大田农作物的经验总结上,而明、清两代的研究,人们的眼界就大大拓展了,从五谷种植的经验拓宽到园艺、果蔬、桑麻上,甚至拓宽到花花草草上。初荣期(民国~新中国诞生):民国年间,在熟语研究上成就较大的,应该突出的是五个人:一是《中华谚海》的作者史襄哉。此书收谚的原则是收各地通行的生活知识谚和事理谚,不收方言浓重的和农谚,全书参阅过地方性谚语集子有三十多个本子,故书的覆盖面有几乎有全国之广。二是创作出版《谚语的研究》一文的郭绍虞先生。此文主要的贡献是在理论上对谚语本质和界说作了空间的科学揭示与概括。三是编著出版《民间谚语全集》的朱语尊。此书的最大成就是开谚语科学分类研究之先河,把谚语分为“俗谚”和“农谚”上下两编。四是《农谚新解》一书的著者李鸿渐,此书在解释上相当新鲜,以科学新知诠释农谚,让人知其然有知其所以然,这在注解体例上也是一大发明创造!一改旧农谚语义含混不清之风。五是创作出版《北平俏皮话儿》的齐铁恨先生。此书每个语条都附有注释,注释中保留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也是民俗学的宝贵资料。繁荣期(新中国成立~现在):当今的熟语研究,成就所以如此之大,一是由于有了“现代化语言理论”的指导;二是由于这是一块语言研究领域上的“荒地”。[2]P23
   熟语的发展变化,究其原因,不外来自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文化基础背景的变化;(2)社会语言实践需要的变化;(3)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4)构语的语言材料的历史变化,熟语之间的比附影响;(5)语言规范观念的深化等。熟语发展演变的规律是它在相对稳定性中的变和不平衡性。
   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熟语会有不同的评价,对熟语的使用,也有不同的态度。这种情况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突出,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人对熟语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意大利人认为熟语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熟语是陈词滥调。即使在来自以汉语为母语背景的人群中,熟语也存在着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而且同一种熟语形式在不同的流行领域、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民族社群、不同的文化社群中往往有不同的使用群体。不同的熟语形式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所使用的频率也是不同的。例如成语,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比较流行,而在工人农民阶层就不太流行;与此相反,歇后语和俗语在工人农民中很流行,知识分子则尽量避免使用,甚至对之抱有鄙视的态度。流行市语有时限性,它们在某些历史阶段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进步和发展,电影电视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节目中有特色的语言形式经常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经常引用的结果就是把它们慢慢地变成熟语。举个例子:电视广告中的语言,不管你是否情愿,它们都会渗透到你的生活中去,现在中国大陆谁都知道“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拉芳,创造中国秀发之美”之类的广告语言。但是它们的生命力一般不会太长,一旦人们的耐性到了极限,这些广告语言的生命力也就到头了;很少一些特别精彩的句子可能会作为熟语的形式保留下来的。
   希望通过此文,大家能对熟语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1]汉语熟语论 王勤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 崔希亮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熟语溯源 马金江编著 中国民航出版社
   [4]汉语熟语通论(修订版) 武占坤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
   【注释】[1]熟语溯源 马金江编著 中国民航出版社
   [2]汉语熟语通论(修订版) 武占坤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