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分析大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

分析大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

日期: 2010/12/8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分析大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

摘要: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中流砥柱的更替,迎接推动社会发展这根接力棒,当代大学生是责无旁贷。让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更自信的迎接这根接力棒,更充分的利用大学生的能力,更完全的发挥大学生的作用,更合理的顶替社会原有的力量成为新的中流砥柱,不仅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各个高校,社会各企业,付出一定的行动,采取合适的措施。

关键词:国家 大学生 企业 高校 社会 能力 融入

引言

随着国家对教育政策的出台,义务教育的普及,人民的知识水平得到普遍提

高。但随着人口的聚涨,为了人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国各大学也开始扩招,导致大学生遍地皆是;各高校虽扩招,但在办学中却未有较大的改观,对大学生毕业后能否与企业良好结合并未采取足够的教学措施;社会各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都想要招入优秀的人才,这一切给大学毕业生当头一棒,对大学毕业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更高,这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窘迫局面,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2、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的分析

2.1 对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认知程度

其实社会和大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就像很多人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后所说的一

样,在学校同学之间,可以彼此坦诚的相互学习交流,因为大家没有利益冲突,但是到了社会,开始工作后,同事之间就没有那么坦诚,因为大家为了生活都得为了自身着想,都会或多或少的变得自私,如果你太坦诚,你的业绩没有对方做得好,可能下个月你就要被炒鱿鱼,彼此的城府都很深,这种竞争不同于同学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残酷。这是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很不适应的一个地方。

在公司工厂里面,也有着很多的规矩,这些规矩虽然和校规有雷同的地方,但是惩罚力度完全不一样,非常严格,就拿迟到而言,在大学里面,上课迟到的现象屡见不鲜,虽说老师也说了迟到后会扣取一定的学分,或许有人情味的老师更会从容处理,所以很少有学生去认真对待。但是在真正上班后,如果你迟到了,那么就会直接与你的利益挂钩,并且是你的经济利益,迟到一分钟就扣取你一定的工钱。所以这也是大学生不适应的地方之一。

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让大学生感觉很难适应,另外由于个性的原因,也会让大学生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所以融入社会就是首先要推倒的一座大山。正如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如果你想要去改变一个环境,那么首先你首先做的是去适应它,否则你就会被淘汰,根本无法生存,也就更谈不上去改变了,故大学生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金融危机让原本就业率不高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进一步恶化。其实要想就业是绝对不难,难的是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从事某些方面的职业。很大一部分的大学毕业上都是眼高手低。在21世纪,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年代已成为历史,但是持有这种天之骄子心态的大学生确实依然存在。正是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和这已成为历史的情形形成的巨大反差,让许多的大学生费解,也难以接受这种境遇,这样一来大学毕业也就等于是失业。

2.2 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

绝大多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精神的萎靡不振”、认为大学生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比例仅有8.5%。既然大学生在学校内学习态度如此之差,那么他们在大学四年学到了什么呢?

在大学里面,据调查,很多大学生都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他们甚至不明白原来在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校园内,没有目标,丧失了奋斗的理想。除了迷茫就剩下彷徨, 到最终是朝花夕拾。很多学生都没有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学习上,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没有想过是否可以去自学一定的东西,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也就不知所从,不知道如何走完大学这四年的路程。所以大学生在学校内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少之又少,并且由于教育理念的关系,可能学到的知识能真正实用的则是更加少。

在大学里面,宅男宅女司空见惯,越来越多的人纳闷,为什么占地上千亩的校园,没有人愿意去接近她,反而愿意留在一个四人以上,却占地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寝室呢?很多大学生在寝室一呆就是很久,寝室食堂的两点一线是他们的作息规律,更有胜者是一点,只在寝室,至于饮食的问题,想起了,饿了就叫份外卖,送到寝室,当然这类人也是仅占少数。那么他们在寝室到底在做什么呢?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坐在电脑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沉溺于游戏之中。除了在寝室玩游戏以外,另外有一批人,虽然没有宅在寝室,但是他们是沉溺在外面的花花世界之中,如堕入到爱河中。

在大学里面,大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就算认识到,也仅仅感觉这个离我很遥远,要么是我现在才刚开始大学生涯,要么就是现在自己父母还年轻,不需要过多的忧虑。许多人沉溺在不切实际的生活中,在学校里面,追逐的是扭曲的个性化,与人攀富,奢侈成风,生日要请客,过节要聚会,连拿到奖学金也要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据调查,现在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平均都在500——800之间,更有甚者在800以上,要知道,很多大学毕业生人刚开始每月的工资也就不过100多而已。如果这种风气,不良习惯养成后,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2.3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有所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大大增强,这是具有进步性的。权利意识的增强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淡化并无必然联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大为淡化,突出地表现为这样一种心态:十多年的寒窗之苦终于到了尽头,走上社会之日就是获取回报之时,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水、效益好的单位是自己的最爱,至于如何去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去回报社会则想得很少,甚至从来不想,“为人民服务”在他们那里演化成了“为人民币服务”。显然,抱着这样的心态走上社会是无法适应社会的。

  当代大学生身处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很多人的消费支出比较高,对走上社会后的收入充满期待,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然而,就业形势的严峻、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等,决定了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收入并不总能令人满意,更难达到人人满意。于是,一些人选择反复跳槽,一些人选择满腹牢骚或是沉沦,社会融入失败。也许,大款、大腕以及其他成功人士的房子、车子等是令人羡慕的。但总体而言,这一切都归功于实践中的艰苦奋斗,这样的获得才靠得住、可持续。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实践就没有真正成功和幸福的可能。用俗语来说,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最后的晚餐”。

3 社会各企业的需求分析

3.1 企业对人才需求与大学毕业生供求的关系

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国家对教育政策的出台,全国各高校也就需要进行扩招,那么未来人与人的竞争力势必也是愈加激烈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如同雨后春笋,遍地而起,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直线上升,但社会各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又加上大学生毕业生的眼高手低,对就业的期望过高,所以,每年的毕业生净值都很大。总而言之,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关系是供过于求,这注定,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日益残酷。

3.2 企业青睐的人才

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其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绝不亚于大学毕业生的竞争程度,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的高层为了注入新鲜的血液的时候,肯定也是要经过精挑细选。当然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能每一个高层根据自己多年总结出的识人标准不尽相同,并且可能由于在每个企业公司的发展程度,阶段不同,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也就有所差距。如一个公司在起步阶段,它急切需要的是具有很高能力,能够办实事的人,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至于其它方面,企业高层不会过多的考虑,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发展已经很稳定,已经上轨了,那么他们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会更多的考虑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时候,不仅仅是你的专业技能,还有其他方面的东西,如诚信、道德等所谓的品德。

但是,企业在某些地方的择人标准还是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拥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较高的学习能力,要求他的员工能够有集体主义感,拥有明确的目标,和执着的精神。当然也要求具有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同时企业也更加青睐于具有更长工作经验的人。

4 大学生自身能力与企业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企业青睐的人才类型的分析后,可以明确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段很大的差距,而这一差距,最终只会导致一种很奇妙的情况产生,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是如此之多,但是却无法找到工作,就业率很低,但是同样的,企业却一直在那里喊着找不到人,没有合适的人才,整个社会也在呼喊着:二十一世纪,最缺少的是什么?是人才!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很对立的情况。

这种大学生就业率很低,企业又招不到人,缺人的矛盾对立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四点的原因:(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大学生都还做着天之骄子的白日梦,认为自己毕业后,一定能够有一份薪酬好、待遇高、又体面、又轻松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大学生好逸恶劳的不良心态及其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也认识到与其存在的差距,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二)、就算是就业观念再好,但是你不具有某些企业相适应的专业技能,你仍然很难踏进企业的门槛。在校园内,学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并且不一定有用,并且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清晰,对自己的理想不清楚,也就没有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拓展自己的能力,荒废了大学四年的美好光阴。(三)、大学生的自我自制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抵抗住外来的诸多诱惑,玩游戏,玩恋爱等等,但最终大多都是玩物丧志,将一个美好的可以无限汲取能量的能源地变成了一个黑暗荒芜的堕落地。(四)、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如吃苦耐劳、适当的忍辱受屈、责任感、诚信度,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一些弊端,不良之处的片面报道,让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为人无法接受,由于这些负面因素的报道,让企业也无法很好的放心的用大学生。

5 大学生在这种就业形势下的心理状况和表现行为



就业的严峻形势,生活的困窘,让大学生一下子无法适应,也就不能够较好的融入社会,好好生存。一般而言,在这种情形下,有三种情况:一是依然像以往一样,大学生仅仅是意识到了这些社会状况,但是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二是一种极端,奋发向上,与时俱进,首先改变自己,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然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三是另外一种极端的,也是很悲剧的极端情形,选择自杀,了却自己的生命,告别这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由于大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对生命的理解不够,所以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最近一份对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10.71%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8.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比例高于国内其它报告),5.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看另外一项调查结果:

对大学生是否有过自杀念头的调查显示

通过以上几项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呈上升趋势,另外据调查外因主要有:人际关系的失败、学习压力过大、失恋、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等。发生自杀事件的个体内因主要为:心理承受能力弱、适应能力差、缺少对人生价值观的正确认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相关问卷调查统计如下:

大学生自杀原因(多选)

可以从上分析出,由于就业的问题自杀的比率占了53.8%,而人际关系失败既是无法很好的融入社会占比率高达64.4%。这些都值得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6 对大学生更好融入社会的相应建议



6.1 对国家的建议

据调查统计,国家用在教育上的财力仅占GDP的2%,不足占GDP的3%的基本要求,所以这将不利于全面教育的发展。所以国家要运用更多的财力来兴办国内教育。

其次,国家可以适当的调整教育理念,进一步推广素质教育。要明确如何来填补学生毕业后与企业所需的代沟。

6.2对社会企业的建议

首先企业应该对大学生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合理的评价和定位,不能仅仅听到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良舆论而对大学生以偏概全的定义,要知道这些舆论即使是大学生真实的写真,也只是冰山一角,客观的公正的评判,多给大学生营造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场合。

其次是企业要加强与各高校的沟通,通过建立一个坚固而方便的桥梁,更好更快更贴近的了解大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生活情况,认识了解大学生,为以后吸收人才打下基础。

然后是能够开展一些高校巡回演讲,让大学生有一个清晰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一个目标理想,让大学生驱除对自己前途的茫然困惑。另外也可以开展一些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进入企业里面实习,获得工作经验和体验工作历程。

6.3 对各高校的建议

首先高校也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交流与联系,了解社会企业所需,然后才能更好的通过所需去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制定相应的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特色的课外活动,可以适当驱除部分无用的形式性太强的东西。

高校要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就必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的条件,一方面高校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支持大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如上海交通大学投入8000多万元建立了若干个试验中心和创业实践基地,全天向全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开放,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高校也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成功者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应该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大学生健康教育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是大学生能够充分调适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要压抑,回避问题,而是要积极的去面对,去解决,促使大学生形成不盲从,不畏惧困难的优良心理素质。

6.4 对大学生的建议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一个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自己对自身的前途倍感迷茫,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及上进心。要勇于敢于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

其次,有了职业生涯规划,有了目标理想,就要抵制住在前进道路上的诸多诱惑,正如名人所言,一个成功的人,只是因为在他前进的道路中,他受到的诱惑不够大。也即是能够抵制住诱惑,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想自己定的目标靠近。

另外,大学生要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集体协调融入能力。也要对社会的形态有一个清楚明了的认识,并且为适应它,融入它做好相应的准备。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拓展自己的各个知识面,成为一个全能的复合型的人才,不荒废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不蹉跎大好青春,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

7 结论



大学生是社会下一代的接班人,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社会换血中的新鲜血液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仍然是国之栋梁的时代却是亘古不变,所以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各尽其能,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只有当大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融入了社会,了解到社会与学校的不同,对社会有充足全面的了解后,才更能够将自身的能力发挥,运用自如,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更合理有效的改变社会所不足之处。但这并非仅仅靠大学生去孤军奋战,要全面认识社会,需要前辈的指引,所以,国家、社会企业、各高校都是大学生前进路上的指引者。也只有这几方面良好的融合结合,社会的发展才会更有效,更迅速。

参考文献:

钟文书 子青,《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乐观》:南海网,法制时报

安徽师范学院,《大学生应树立适应社会的择业观念》

南方日报,《大学生自杀率升高 委员建议大学应重视挫折教育》

论文,《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扫描与透视》: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测评,《大学生自杀原因》


分析大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