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对《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日期: 2010/10/18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何新山

内容摘要:《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学生个人基本素质差异较大,他们在学习制图的过程中,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我们目前选用的是王幼龙主编的教材,该教材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枯燥而吃力,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增强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本文从目前的现状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方法与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机械制图》 课程改革 方法 措施
   一、现状分析
   1)学生的层次相差较大
   步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普高热”的影响,他们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有的在精神上受到亲朋好友异样眼光的摧残;有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有的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有的语、数、外等基础严重偏科;有的个性孤僻而内向,不善于交流与展现自己等等。正因为这些因素制约着教学的有效开展。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以前绝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制图教学的时候,都是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幅挂图、一个模型、一个黑板、一张嘴”来完成,在教学的时候,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全班一台戏唱到底,这样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对实物视图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枯燥,难以理解,学习效率低。
   3)教学内容陈旧,教材不取舍,不整合
   在学校开学教材发放以后,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大,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应用性不强。例如,我们有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花大部分精力让学生学习几何作图和点、线、面的视图,对于截交线、相贯线知识,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按照教材顺序上。到了工厂以后,识图的能力根本适应不了岗位的需求。
   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各岗位协作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企业大量需求的是技能型人才,他们在企业中更多的从事产品的制造、装配、设备的维修等工作。这就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在学习到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从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得到训练,使他们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关键能力、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并具备对不同工作岗位环境的适应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独立工作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方式、教学管理机制等。我们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完成专业技术工作的过程、行为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新课程从形式上,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根据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逐步培养工作能力;从内容上说,又必须涵盖了相关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改革的方法
   1、整合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绘图仪器画图的方法,能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绘制和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在机械图样的绘制中,离不开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在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中,能读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的标注,能正确理解公差的意义,对于读懂图样、分析装配关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Auto CAD计算机绘图》等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围绕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进一步说,就是培养学生使用机械技术文件进行技术沟通、交流的能力。按照以往的教学计划,我们分别进行三门课程的教学,人为地阻断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例如:《机械制图》教学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过测量和公差的相关知识,对零件图中尺寸的标注无法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课程学习后,学生又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机械图样的识读中去;特别是《AutoCAD》课程只学习软件功能与使用,教学与机械图样脱节,学生既便学会用软件中的各种功能,但不知在绘制图样中如何灵活使用,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绘制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不能掌握知识间相互关系,综合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三门原本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课程进行整合,在一门课程中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那么以上由于原有学科体系而形成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从而有效培养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利用机械图样进行技术交流的综合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对原有《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AutoCAD计算机绘图》等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改革,简化尺寸标注、投影法、三视图、相贯线及点线面的理论内容,降低课时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从传统手工制图、徒手绘制草图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绘图,对学生进行制图技能的三重训练。从学习各种基本几何体的投影开始,到各种机件、常用零件的图样表示,始终将测量的基本技能训练贯穿进去,同时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掌握基本测量技能,将抽象的图样与手中可测量的模型、零件实物联系起来,加强简单装配体的测绘练习,提高课时的比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测量技能,为机械加工实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在学习机械零件图时,因为要用到表面粗糙度符号、形状公差及位置公差符号,就同时讲解表面粗糙度、形状公差及位置公差的意义、符号及标注方法,在学习装配图时,因为装配图中要用到配合尺寸,就讲尺寸配合的意义及标注方法,在学习机械制图的同时学习有关公差配合的知识,目的是学以致用,实用性很强,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较高,掌握和记忆也较好。
   2、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
   要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和上课的随意性,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必须牵头引进企业技术负责人,并成立课程改革委员会,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让所有专业教师参加听会,写出心得体会,达到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并经常对照所发的大纲和计划进行反思,真正领会《机械制图》教材中哪些该重点上,哪些可以淡化,切实提高学习的实用性。
   3、改革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热爱这门课程,教学的效果才会有好转。我们在改革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体做法是:
   1)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这是机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本门课程是成功的基础;其次,用身边的事例证明在机械行业识图能力强的学生很走俏,从而提升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最后,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成功之处,及时表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始终是一个教学重点。现代化的软件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三维空间之门,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直接去认识和感知空间几何元素,直观、形象,易于学生接纳。例如:在“几何体投影”教学中充分利用AutoCAD的三维绘图环境,绘制一些立体图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临摹计算机中的立体模型,徒手绘制立体草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能很快画出棱柱、圆柱等基本几何体的轴侧图。通过练习,学生对各种基本体的轮廓有了了解,初步树立了空间概念。
   3)运用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将实物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零件、装配体的测量与表达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将机械零件等实物引入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所要表达零件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拉近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测量技能的训练中,要将测量工具、仪器和典型零件引入课堂,通过教师对测量方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典型零件,并根据图纸中的尺寸、精度要求判断该零件是否合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测量技能,又使学生对尺寸标注中基准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理解。
   4)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加强技能和思维的训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技能和思维方面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在这方面,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加强了补视图和缺线的训练,加强了AutoCAD的三维训练,加强了简单实物测绘的训练,加强了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图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演示法、分层教学法和项目教学等多种先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变为主动学习。我们在整合后的《机械制图》课程中,将零件表达、测量、公差、计算机绘图等知识与技能在一门课程中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样便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提高实用性。例如:在企业设备维修中,经常需要将已经损坏的零件进行测绘、绘制零件图,从而加工出新配件,便于设备进一步维修,恢复机械原有性能。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具体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据学生的实际,布置难度不同的任务,设置了典型零件测绘项目,并且要求最终以使用计算机绘制出的图样作为项目结果,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项目的执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机件表达方法,需要具备测量、计算机绘图等操作技能,还需要对零件公差要求有充分的理解,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4、改变考试办法
   传统的考试是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为重点,以“一张试卷”来进行考试是不科学的。它忽视了课程的专业特色,没有突出“适用”的原则,改革后的机械制图结合教学大纲,从考试分数上采取理论部分30%,识图部分40%,测绘部分30%;从考试时间上,采取分阶段进行;从考试内容上,既注重基础,又突出“适用、够用”的原则;从考试形式上,在测绘考试部分可以对学生进行开放考试。
   5、改进评价模式,多角度进行评价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正确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以学生平时、期中和期末的分数来考核学生,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习惯、学习的策略和应用于创新能力的考查,也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要始终贯彻“评价不仅是为了评价,评价是为了提高,评价是为了发展。”的理念,从多个角度,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科学的全面的评价。例如:在实物测绘的训练中,完成以后,让学生参与自测自评、互测互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学生提高了自信心,展现了自我。
   改革的措施
   1、 加强教师专业性通关培训。
   学校要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第一要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只教《机械制图》一门课程,对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AutoCAD计算机绘图》《机械基础》不熟,在改革以后,对落后的教师队伍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进行通关培训。但是,有的教师知识陈旧,个性懒散,不思进取,逃避学习,有的甚至走过场,不认真学习;这些现象的遏制,只有学校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考试制度,如:1)每学期培训一科,分阶段考试,实行考试分数通报制度,高分的给予奖励;2)实行补考制;3)并与教师评模、晋级切实挂起钩来;4)实行教师竞争上岗制,实行末位淘汰。
   2、教学管理者和专业负责人亲自参与,落实改革环节及进程,务求实效。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务必亲自参与改革与监督,达到改革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考试办法的改革,还是评价模式的改革,绝不能让它停留在口头上,要切实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要求任课教师加强学习,改变观念,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积累各项数据,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学生实际出发,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3、建立改革激励机制。
   要使的改革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建立激励机制,让所有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改革中来。例如:可以开展“十大改革典型”“专业通关模范”“教学创新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并与评模、晋级挂起钩来,通过树立典型来促进改革。同时,对于个别落后分子也要进行鞭策。
  
   【参考文献】
   [1]汪小华 关于职教课程改革综合化的思考,2003。
   [2]张晓红 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探讨, 2006。
   [3]许志荣 《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探讨[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7).
   [4]倪卫华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心得[J]. 科学创新导报. 2008(6).
   [5]林海雄 浅谈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 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2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