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基于日常视角的“人文关怀”

基于日常视角的“人文关怀”

日期: 2012-2-23 18:17:2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第一次把“人文关怀”写进党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宗旨和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注。与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不同,党的“人文关怀”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的日常生活表达。因此,在民生问题成为我国当代社会焦点的今天,从日常视角去理解人文关怀更有益于深刻领会党的宗旨,破解理论与实践长期以来难以弥合的难题。
   首先,关心个体生命和命运是人文关怀的物质前提和逻辑开端。生命和命运的具体性隐匿在细微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具有世俗特性的日常世界是有机结合的生命统一体。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11页)因此,没有生命就不会出现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关心人的日常命运也是社会的自我关照。今天所提倡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日常命运。一、保证生产和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劳动者提供和谐、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表现为法律、政策的具体落实和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二、给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休闲时间。每个人都有日常休息的权利,关心人的休闲现状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没有日常休闲就难以有生产的创造,因此党和政府为群众休闲提供条件也是在间接发展生产力。三、对日常生命的人文关怀还重点表现在突发事件和灾害的预防、治理中。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和各种人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各级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亲力亲为,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关键时刻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事发第一线,充分显示了党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四、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情是通向“大事业”的必由之路。党对群众的日常细节关怀恰恰反映的是“大责任”。因此只有从日常生活细节、社会发展关键环节深刻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与行为才能消解“人文关怀”的抽象性,才能把关注人的发展逻辑不断加以演绎和丰富。总之,尊重生命和关注人的(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命运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品格;而对生命的麻木也将遮蔽人性的光辉。
   其次,注重人权的特殊性是日常人文关怀的意识形态诉求。生存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生存权做基础就谈不上发展权。人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应该同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中心和主旨具体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的特殊现状和特殊需求。在强调人的发展的多元性的同时始终坚持发展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力求建立基于日常现实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而西方国家总把“自由、民主”等抽象范畴作为普世的人权理念强加给他国,而从没有考虑他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特殊性。实质是西方资本主义通过生活方式、民主理念的全球化传播,企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意识形态组成部分。戴着“人道主义”面具的西方普世人权对中国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我们在坚持多元和人文关怀的包容性的同时,时刻提防西化的侵蚀。陈奎元指出,如果马克思主义掉了包,被偷换成“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我们的党和国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因此,党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领思想阵地,不断坚定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信仰。党领导群众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争取意识形态领导权,从而把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因此,提倡人文关怀也是继续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时代体现。同时,要抓住民心,就必须使党的理论处处渗透人文关怀,必须关注群众最迫切的日常呼声和愿望。也只有具体的、有着人文关怀温度的理论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现实表达。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以只有从人本身特别是从人的日常视角抓住现实世界的根本,才能使党在实践上掌握群众,在理论上说服群众。
   再次,构建“精神家园”是实现日常人文关怀的价值指向。“家”是最具有亲和力、最有安全、幸福感的处所,是心灵和身体的归宿。从日常视角贯穿人文关怀才能让人在精神上有着“回家”一样的归属感。建造精神家园就是让生活充满美好希望,让个体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温家宝总理说过,“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幸福和尊严的最终实现一方面需要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日常的人文精神关怀。个体价值的实现源于对个体无数细节的体认和尊重。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理解与支持、相互的鼓励与欣赏都会让每一个“个体”感受到生命境遇的升华。其中由日常“小家”到民族“大家”的升华是蕴含着“人情味”的日常细节关怀,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石。同时构建精神家园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党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正确引导。因此,必须把精神家园建设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谓的“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性化”的具体统一。
   总之,从日常视角“审视”党所提出的“人文关怀”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执政为民”思想具体化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中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当人文关怀成为日常的事情,一个和谐的中国也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