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

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

日期: 2012-2-21 23:43:1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卉

论文摘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指导不能囿于课本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德育必须与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发挥好德育课程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实现中职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论文关键词:德育课;中职;角色转换;职业能力;职业人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中职生进入职业学校后,专业基本已定向,毕业后将走上社会,他们的各项活动大多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准备。在校期间,中职生不仅要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还要协调好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提升综合素养。学海网(www.xuehai.net)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顺利实现首次就业,并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技能和品德既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的活力所在。在新一轮课改和创新德育教学实践中,《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始走进职业学校,并逐渐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职业生涯规划》课在2008年新德育课程设置中出现,尽管德育课教师接受过新教材的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颇感压力。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笔者认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教学不能囿于课本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学生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才能发挥好德育课程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实现中职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德育课程教学要与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态,促进学生养成健康心理 笔者在职业学校从事了十几年的德育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其间接触了很多家长。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业学校无前途,只因孩子年龄小,无法学手艺,才无奈选择职校,他们不求孩子成才,只求其成人。这种想法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导致他们在学校就选择了得过且过式的逃避方式。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不少中职生本身缺乏自信,甚至自卑、怯懦,他们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背着学业“被否定”的包袱“被选择”来职校,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自己是“双差生”,只能破罐子破摔。谈及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人才时,他们认为是天方夜谭。因此,在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德育教师必须利用大量的案例或者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做讲座,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当然,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仅靠德育课是不够的,还需要班主任的配合,需要随时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重塑自信,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效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转变。另外,笔者在与中职生谈起对未来的设想时,发现部分学生表现的又过于自大,背离实际,好高骛远甚至爱慕虚荣,如要求“月收入比白领”,轻松成“大款”;工作不愿进地方企业,要求在苏南或者大城市就业;嫌一线工人太累、太丢人,要坐办公室等等,仿佛未来无需付出,就会收获。因此,德育教师和班主任还要让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教育学生从自身实际和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教育学生要从适合自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起步,从基层岗位做起,落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梦想初次就业就谋取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应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 当今,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不仅看重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即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那如何提高从业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呢?其主要途径就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中职生而言,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他们的“软肋”。因此,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提醒学生逐步改掉陋习,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职业品德奠定基础。 
  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性格的调适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主动适应职业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工作的兴趣与其成就的大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对他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反之,他就能发挥出自身全部才能的80%~90%。因此,在考虑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时,学生应尽可能地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就业。笔者曾对初入学的中职生进行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只限于字面,选择专业只是家长的安排,谈不上感兴趣,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专业是自己选择的,但并没有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中找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职业。其实,初入学的中职生之所以对专业不感兴趣,主要是他们对这些专业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不够了解,许多成功人士并非一开始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兴趣,而是在后来接触过程中才逐步了解,通过了解开始喜欢,在喜欢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兴趣。德育教师在一年级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就应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增强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还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让类似“张飞”性格的人去做文员,一定会让上司头痛;让类似“林黛玉”性格的人去开拓市场,业绩肯定不会太理想。但人的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可塑性。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引导专业已经定向的中职生,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岗位,并实现岗位成才。 
  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中职生要顺利实现“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获得首次就业的成功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中职生在校就要培养自己与别人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推销的能力;提高自己抗挫折的能力等等。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训练,需要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  学海网(www.xuehai.net)  德育课程教学要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 
  促使学生了解、认识专业,增强自信,激发兴趣,学好专业技能 中职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应强调“向前看”,让学生在认识“现在的职业社会”过程中思考“未来的我”及其实现过程。不少中职生是背着学业被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否定的包袱进入职业学校的,他们缺乏自信,在“没有前途”、“混日子”的思想主导下,缺乏“前途在哪”的目标和“我要上进”的动力。那么,德育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需要的宽容氛围,科学、客观地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所学专业,认识社会,给自己定好位,找准坐标呢?很显然,切入点不应定在文化课上,而应是专业课。因为中职新生在专业上基本都是零起点,只要在自己的专业上起好步,很快就会进入学习角色。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正视自己,找回自信,德育教师应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甚至在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习时,可以亲临现场去看看学生的干劲儿(笔者发现越活跃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往往越强),及时跟学生谈实践感受,捕捉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中的闪光点,让其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规划当前的学习生活。另外,中职生虽然专业已基本定向,但普遍缺乏对专业的认识,他们对有关科目与专业的联系不理解,对专业的发展走向则更为模糊。面对这一状况,德育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呢?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对学生在起步阶段进行专业认知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认清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而经常搜集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的相关信息,关注相关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切合学生专业特点,做好职业生涯指导,有效实现学生角色转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职生的优势不是学历,而是实践能力。能证明这一优势的重要凭证是职业资格证书,它是中职生求职的“敲门砖”,因而“取证”就是增强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手段。但多取证不等于乱取证,学生所学专业不同,求职意向不同,所对应的证书系列也有差别。中职生在进行“取证”选择时,要从个人实际出发,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中职德育教师多数缺乏职场实战经验(专业课教师经常下企业锻炼,实战经验一般优于文化课教师),课堂教学停留在“纸上”与“表面”,难以切合中职生的就业领域,这就影响了学生对职业与职场的全方位认知,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理想化,对困难估计不足,过于乐观。所以,在教学时,德育教师应多查阅资料,多向专业课教师取经,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给予学生更具体、更实际的职业生涯指导。 
  德育课要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的结合 
  中职生要顺利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必须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尽管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但学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人际关系不复杂,学生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比较简单。而到了工作岗位后,学生最直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复杂,要想顺利融入集体,适应社会,团队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团队意识是“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具有团队精神,在团队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关系,是成功“职业人”的重要特征。中职生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在校期间应多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集体,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自我、了解职场,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 
  作为德育教师,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做职业生涯的赢家,有效促进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如:(1)参观。带领或推介学生亲临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场所,使学生了解工作要求、工作流程,感受职场氛围,树立职业意识。(2)社会调查。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完成社会调查,使学生在调查中了解就业环境和企业用人要求,发现职业生活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观。(3)专业实习。学校的专业实习课以进行基本操作为目标要求。德育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过程中,认识本专业工作对人的要求,以专业实习为起点培养职业素质,为实现人职匹配打好基础。(4)规划职业生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要自主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在动笔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理清思路,发现自己文字组织、生涯规划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中职生做好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准备,就能在就业后更快地适应职业生活,从容地应对不再单纯的职业环境,抢先站稳脚跟,更快更好地在职业生涯的阶梯上攀登。而讲授中职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德育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本课程资源,架桥铺路,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不断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争做职业生涯教育的赢家。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